APP下载

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分析与探讨

2021-09-10刘丹张彤向映姣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系列化品牌化科技期刊

刘丹 张彤 向映姣

摘要:科技期刊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进入世界前端,但质量还远未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品牌期刊效应、期刊集群发展则是很多顶级期刊的成功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国际出版集团品牌化办刊模式和一流学协会系列化办刊模式的成熟案例,分析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的特点,并对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的成熟办刊经验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随后对我国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整体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同时列举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发展的成熟案例。最后,分析西方国家和我国期刊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特点,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申报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办刊模式;品牌化;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38-03

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并行贯穿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科学中心的变迁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有显著影响。自1665年科技期刊首先在欧洲问世以来,到现在历经了350余年的发展历程,探究科技期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大概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是伴随启蒙时代开始的直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创期,时间范围大致由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第二个是贯穿电气革命至物理学革命的发展期,时间范围由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第三个是随着信息时代逐步到来的繁荣期,时间阶段为20世纪的下半叶;第四个是互联网革命以来的转型期,也就是当前的科技期刊所处的阶段[1]。

在数字化发展时期的今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涉及的学科类别和期刊种类也日益增多,对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根据乌利希国际连续出版物指南数据库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期刊约为5.6万种,这其中包括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爱思唯尔(Elsevier)、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四大国际出版集团,这四大集团是当仁不让的科技期刊出版巨头。四大出版集团的期刊出版量约占全球科技期刊总量的14.24%[2]。

纵观四大出版集团在期刊产业上的发展模式,其尽管分属不同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在期刊品牌建设方面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均采用了主刊—子刊集团化、系列化协同发展的模式[3]。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系列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成功运营模式。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发展案例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各自的发展特征,随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与展望。

一、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案例分析

(一)国际出版集团品牌化办刊

新时代的科技期刊,出版集中程度很高,发达国家的出版业通过强强联合和业务重组,实现了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规模经营,同时各出版集团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品牌科技期刊成功后,品牌子刊逐渐兴起,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自然系列,在历经150余年的发展后,除Nature(《自然》)主刊外,目前自然品牌期刊还有研究系列(Nature Research)子刊32种、综述系列(Nature Review)子刊20种、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以及开放获取系列(npj)期刊23种[4]。

研究系列(Nature Research)是自然品牌在各学科领域出版的高水平研究类期刊,根据JCR报告2018年的数据,32种期刊中有25种被SCI收录,其中24种位列Q1区,平均影响因子21.143。综述系列(Nature Review)是各领域的高水平综述类期刊,20种期刊中有18种被SCI收录,均为Q1区期刊,平均影响因子34.120。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是自然集团的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出版自然科学所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2018年共发表研究类论文5058篇,影响因子11.878。开放获取系列(npj)则是与世界各地学(协)会、科研院所合作出版的期刊,23种期刊中有7种被SCI收录。基本形成了Nature(《自然》)主刊—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三个层级的出版格局。

自1869年Nature(《自然》)创刊以来,这本如今已享誉世界的顶级科技期刊在起初的三十年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19世纪末期,才逐步扭亏为盈。Nature(《自然》)主刊成为顶级品牌后,逐步加快子刊的发展建设步伐,协同发展,日益强大。1999年,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成立,Nature(《自然》)品牌下的期刊阵列也逐步成形。然而,Nature(《自然》)以及自然出版集团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从未有过期刊收购行动,所有子刊全部由Nature(《自然》)依靠自身力量创办运营,而且大部分的子刊主编均有在Nature(《自然》)主刊历练的经验。这也就有力保证了自然品牌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同时也是对子刊学术质量的有力保障[5]。

(二)国际一流学(协)会系列化办刊

本文选取了所在学科领域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作为研究案例,对学(协)会系列化办刊模式进行简要分析。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于1880年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已发展为一家拥有超过12万全球会员的国际性非营利教育和技术组织。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每年举办约数十次大型技术研讨会议,并开设几百种专业发展课程,制定众多的工业和制造业行业标准。此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出版机构之一,出版物种类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等。

目前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共主办32种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制造(制造工程学、设备工程和维护、材料储运工程、加工产业);基础工程(一般工程学、能量转换、能量资源、环境和运输、摩擦学、材料和结构);系统及设计(信息存储与处理系统、计算机工程应用、动力系统与控制、流体动力系统与技术、设计工程学、电气工程及电子封装)等等。

自1933年创办第一本科技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应用力学学报》)以来,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陆续创办了32种机械工程分支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截至2020年,有23种已被SCI收录。从这些期刊的刊名中不难发现,其所代表的分支学科均与创刊时代的学科发展一致。以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JMD)(《机械设计学报》)和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JMR)(《机构学与机器人学报》)两本期刊为例,这两本期刊都和机构与机器人学科领域息息相关,JMD创刊于1978年,JMR创刊于2009年。从机器人创新发展进程可以看出[6],20世纪60~70年代,机器人技术还处于产业孕育阶段,科学研究大都还停留在概念和设计阶段,JMD应运而生;而进入21世纪后,机器人技术已进入智能应用阶段,“Robotics”(机器人学)的概念也逐渐明确,JMR随之创刊。

与此同时,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还会将一些发展前景不太明朗或者逐渐没落的分支学科期刊重新更名,以更好地顺应科技的发展,保持其学科的前沿性,同时亦可保证其商业化发展的良好前景。

由此可见,系列化办刊模式能够让主办者持续不断地搭建完备的科技期刊发展架构[7],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同时也是对主办者科研实力和科技引领能力的有力证明,刊群的发展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并见证了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状

根据2018年我国期刊年检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约为4973种(出版单位不含部队系统),已跃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8]。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

虽然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在期刊的品牌化、系列化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统计,我国的4973种科技期刊共有1276个主管单位,其中仅有71个单位主管科技期刊数量超过10种,821个单位仅主管1种期刊,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种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则多达3117个,主办超过5种期刊的单位仅有29个,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拥有1.6种科技期刊[8],总体上显示出比较分散、独立的特点。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也涌现出一系列精品科技期刊。比如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系列刊物。自1950年创刊以来,历经70年的风雨,《中国科学》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高质量期刊集群,目前共有17本期刊,分别是《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数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材料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以及《科学通报》。

1995年,《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杂志社”)成立,杂志社是中国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与发行业务,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目前已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杂志社出版期刊的全部论文均在自主研发并经营的SciEngine平台上发布。

《中国科学》已逐步成长为集品牌化、系列化以及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于一身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品牌。

三、分析与探讨

(一)期刊管理制度对比

由于大多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很多科技期刊出版大国通常对出版机构实行登记制,管理比较松散灵活。公民只要具备必要的资金即可申请开办出版机构,其组织形式、规模和类型都不受限制。出版机构可直接在网上免费申请ISSN号创办期刊,申请成功即可出版期刊[9]。政府对期刊出版采取追惩制,即事后惩治的出版管理制度。出版物在出版发行前不受限制,政府机构不做任何检查,出版发行后,通过有关机构审读样刊或社会舆论监督,政府有关机构会依照相关法律惩处出版机构的违法行为。

我国的出版管理制度一直非常严格,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审批制,且审批极为严格。当然,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出版物质量的把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出版物市场一直能保持健康有序的重要原因。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其办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传播科研成果。科技期刊的数量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有序增加,如果单纯实行审批制,在如此严格的管控制度下,很难实现国际上顶级刊物通常实行的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然而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如果直接将期刊出版许可从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会给稳定有序的期刊出版市场带来不小冲击,并不可取。

(二)期刊申报制度的改革探讨

笔者认为,对于科技期刊的系列化办刊申请,可以考虑选取部分成熟学科作为试点,采用审批制与登记备案制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对于主办单位或者出版单位采取一系列严格的审批制度,比如必须具有成熟的办刊经验、完备的办刊条件(人员、设备、资金等)、至少拥有一个知名品牌的旗舰科技期刊等;另一方面,对于通过严格审批的出版单位,比如像《中国科学》这样具有深厚底蕴以及顶级专家团队的出版单位,其在一定期限内创办系列化新刊时则可采取登记备案制,可对年限和创刊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对其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进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惩戒,严重者收回其刊号并取消办刊资格,确保新刊质量。这样既可以达到严格管控的目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有能力的出版单位必要的刊号资源,使其以最快速度抢占某一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资源,甚至是填补空白。

当然,出版物的申报管理首先还是应该遵循我国现行的各项出版政策和规章制度,笔者也坚信出版物市场必须进行严格管控,才能保障其合法有序地发展。笔者的上述观点仅供学术探讨,任何制度的改革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适合当前及未来发展形势的过程,逐渐过渡,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结语

科技期刊作为记录、传播科学新发现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科技大国在国际上没有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期刊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成为科技强国的。我国已成为出版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出版强国。对于已历经科技期刊数百年发展历史的欧美国家,其在市场的残酷检验下,已经发展出若干成熟的办刊模式。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有代表性的国际出版集团品牌化办刊模式和学(协)会系列化办刊模式案例,分析了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介绍了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发展的典型案例,最后结合中外现行出版管理制度的对比,对中国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办刊申报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建立越来越多的、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发声的顶级科技期刊集群。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国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5-38.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6-40.

[3] 吴晓丽,陈广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Nature、Science、The Lancet和Cell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758-764.

[4] 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33-43.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典型国际出版机构期刊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43-52.

[6] 李贻斌.现代科技革命与机器人的发展[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2(4):53-57.

[7] 王雪峰,古丽亚,吕国华,等.美国物理学会的科技期刊出版及启示[J].编辑学报,2019,31(6):108-112.

[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44-249.

[9] 卢虎.中美刊号(ISSN)管理之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61-62.

作者简介:刘丹(1980—),女,北京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出版理论与实践。

张彤(1978—),女,辽寧大连人,硕士,编审,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出版理论与实践。

向映姣(1989—),女,湖南张家界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出版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系列化品牌化科技期刊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基于“三点共面”的航天项目管理探讨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浅谈《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课堂教学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制作技术类课件应注重“系列化”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