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评估与对策研究

2021-09-10孟祥鑫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

摘 要: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对山东省2006—2018年的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测算,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及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山东省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一定进展。与此同时,相关数据表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整体上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以及资源约束日益增强。因此,本文从大力扶持“四新”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资本、劳动力等传统动能驱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以及技术赶超空间收窄等问题不断凸显,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宣告终结。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发挥其政治优势与地理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加之作为人口大省,有着人口红利优势,这些经济拉动力共同作用实现了山东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缩影。与此同时,山东省面临发展方式粗放,传统产业占比較大等问题,资源环境、人口红利等也都亮起了红灯,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存在困难。为此,山东省积极构建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并出台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落地政策。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并以测算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剖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取得进展与不足,从而实现山东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相关文献综述

“新动能”于201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多个文件助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但当前,不少学者仅对新旧动能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研究。新旧动能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区分:从资本方面看,新动能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导向的民间资本设备投资,而旧动能则表现为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从劳动力方面看,新动能表现为以质量红利为特征的第二次人口红利,而旧动能则表现为单纯人口数量上的红利;从技术进步方面看,新动能是在技术前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研发,而旧动能是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在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模仿[1]。此外,从产业升级角度对新旧动能的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旧动能是以高投入、高能耗、低收益为特征的产业;新动能则是以高技术、高收益、低能耗为特征的产业[2]。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产业转型升级[3]、科技成果转换[4]等多角度对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特征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缺乏对新旧动能转换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分析。此外,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省域层面,基于市域层面数据的探讨与分析并不多见。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路径与政策建议。

2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分析

根据判断工业化水平的指标得出,山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5]。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社会的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更深层次上的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变化。因此,山东在面临经济下行的严峻背景下,其经济驱动力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1 山东省旧动能发展现状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山东省依靠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驱动实现了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因此资本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的旧动能。本文根据生产函数的要求,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山东省2005—2018年的资本存量以及增长速度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下:

由式 (1)可以得出,计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数据有当年投资、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率以及基期资本存量。(1)在当年投资这一指标的选取上,本文借鉴相关研究[6]选用新增固定资产这一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关于投资价格指数的构造,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选取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以及其他费用前三年投资完成额的平均比重为权数,并分别对其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得到总指数。三类资本品的当年投资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3)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将折旧率定为9.6%。(4)关于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本文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利用公式K0=(1-δ/1+g),其中K为基期新增固定资产,g为平均实际固定资产增长率,δ为折旧率。本文将基期定为2000年。由此,可以根据式(1)测算山东省2005—2018年的资本存量。

近年来,山东省的资本存量与增长速度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本文按照国家五年规划将样本期间划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8年,分析不同时期山东省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十一五”期间,我国自2011年加入WTO之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有所加强,而且工业是投资驱动的主要部门,资本累积的速度迅速上涨。此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为此,2008年底我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等各种政策来刺激投资,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开放投资的力度。因此,山东省资本存量在2009年出现了短暂的增长。“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该时期资本存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底,山东省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多个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此外,2017年底,山东省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使得这一时期的资本存量增速下降。

综上所述,随着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投资效率比的提高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山东省传统的大规模投资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宣告终结,亟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2 山东省新动能培育现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本和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旧动能,而全要素生产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选用C-D生产函数对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具体函数形式如下:

式(2)中Yt、Kt、Lt分别为一国或地区在t时期的产出、资本与劳动力,其中产出本文选取山东省各地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劳动力选取各地市的年底就业总人数,资本选取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的山东省各地市的资本存量,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与《山东省统计年鉴》。α、β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且α+β=1,因此取对数后的人均有效劳动形式的生产函数为:

本文运用STATA14.0对式(3)进行OLS估算,得到α=0.814,已知α+β=1,可知β=0.186。带入公式得到山东省17地市2005—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速,并将东省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来探讨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速的特点。

山东省东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变化趋势相一致,且山东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变化情况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按照国家五年规划分析样本期间,并以山东省中部地区为例分析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变化规律。“十四五”伊始,山东省各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温和上涨趋势,且增速波动不大,此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一时期的后半阶段呈现剧烈波动的特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经济下滑态势明显,山东省也不例外,但随着国家“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以及各种经济激励政策的颁布,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使得资本增长率被迅速拉升,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明显提升,而巨大的资本动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十一五”期间,山东省为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通过资金的行政配给带来大量信贷,这使得这一时期,以资金为主的旧动能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这一时期呈波动式下降;“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入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构建。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各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稳步提升。

2.3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以来的主要进展与不足

(1)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级化迈进,但整体结构仍不够合理。2018年,山东省三大产业占比为6.5∶44.0∶49.5,第三产业占比远超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但山东省的总体经济结构与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仍不够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占比也是四个省份中最低的。此外,2018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27.8∶35.3∶36.9,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远高于江苏、广东、浙江,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远低于上述省份,甚至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局面没有根本上的改观。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来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仍然低于投资。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是投资仍是驱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所强化,但其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近年来,山东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有所增强,在一些领域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此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创新意识的薄弱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于其他省份。2018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数为60928,远低于江苏、浙江等省份,且仅为广东省的四分之一。

(4)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消耗也有了一定程度降低,但资源压力仍不容小觑。长期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使得能源消耗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三,而能源消耗总量却居全国首位。此外,高耗能产业在山东省工业结构中占比较高,因此在全国煤炭消费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山东省同期煤炭消费仍有小幅上涨。

3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加大对“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四新”企业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企业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并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与国家高新区等各类基地加强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吸引先进技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集聚的基礎上推动“四新”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企业之间合作发展的良好态势,打造一批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二是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构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换的突出优势,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研究院所组建的技术联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同时,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事科技成果转换的兼职工作,并从中取得相应的酬劳;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基础性应用型研究。因此,政府要建立重大科研专项以支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三是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积极培育在健康、文化、旅游、汽车、休闲等方面消费热点,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引领新供给从而形成新动力;其次,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增加产品种类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最后鼓励企业实行品牌战略,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建设,通过收购等途径改变贴牌生产的落后状况,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与作用。首先,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以使得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获得而主动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其次,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发挥,使得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压力成为促使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革新与生产效率提升的持续动力;最后,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在具有外部效应的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建立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提高对企业创新的包容程度。扩大对处在创新初期企业以及“四新”企业新产品、新服务的购买力度,并帮助企业建立完善风险预警与分析机制,提高企业在新业态新模式下对风险的判断能力与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凤良,于泽.全球技术进步放缓下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12):5-20.

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赵丽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理论学刊,2017(02):68-74.

孙彦明.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J].宏观经济管理,2018(02):61-65.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27(07):5-11.

柯善咨,向娟.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2,29(07):19-24.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济南  孟祥鑫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
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 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人才保障
浅议中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与再造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