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构建学分银行的路径探析

2021-09-10黎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学分银行高职教育

黎瑛

摘要:在我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学生的发展大背景下,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加强对学分银行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加快学分银行成熟经验与模式的融入力度,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国家为高职院校设立的教育目标。本文通过对百万扩招背景下学分银行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希望对推进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教育;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09-02

基金项目院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QJY20191061)研究成果。

学分银行是高职院校为了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僵硬的学分体制,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创新延展而成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体系的教学成绩、教育成果用统一的学分制度来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高职院校之间搭建公平合理的教育教学沟通平台,创造让学生能够跨院校、跨学科自由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以社会公认的标准来得到普遍认可。学分制作为包含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在学分银行的推动下,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达到自由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学时的限制,构建终身学习的模式。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学分银行对高职教育的价值

学分银行制度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高效、便利地获取各类知识,消除各种教育限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银行能够针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社会教育需求的差异化,以学分为统一标准,以专业学科、教学课程、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理变革,来让高职院校教学机制模式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升级,满足教育群体的大众化、学習方式的自主化的客观需求。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其中社会就业压力大,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与企业用工荒,岗位人才要求与高校人才培育目标不匹配等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行业健康前行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产业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1]。而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重任,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制定的百万扩招计划,为更多社会群体带来自我提升,不断精进的学习机会,以此实现通过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更好就业的目的,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百万扩招的教育新形势,既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的战略机遇,也对高职院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薄弱的教学条件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学分银行这种创新教育模式,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之间通过统一的学习评价标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基于学分制度的学习证明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塑造,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学分银行能够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自由化,让接受高职教育的学习者不再限制在某个专业领域,固定在某个班级之中。学分银行的实施会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限制都解除,比如学生将没有学校之分,没有课堂内外之别,能够跨时间、跨地域、跨专业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职业愿景和目标规划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但同时,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实施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经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转变。学分银行作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教育体系,在客观现实面前也很难完全与应试教育脱离,故而其价值作用无法实现最大化。

第二,学分银行作为具有动态特点的学习形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大的空间、更自由的选择,虽然有利于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失去教师的有效引导而出现学而不精、不专、不透的情况。另外,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时间将会更少,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对其教学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自身处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重压之下,缺乏教学能力培训学习的时间与精力,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很难适应学分银行模式,可能对学分银行制度有抵触心理。

第三,学分银行自身功能制度的技术性、复杂性,导致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是学分积累与学分通兑,学分银行制度的特点是终身学习,无门槛跨校、跨专业学习,以及学分的无限制积累。但是能够让这些可行的前提条件是不同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学分能够在统一的学分计量标准下实现相互认可,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相关辅助管理建设,并且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就业管理上的支持。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目前很难彻底让教育体制为学分银行服务。

三、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学分银行的路径策略分析

(一)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标准

完善课程标准能够让学生在学分银行学习中有的放矢,基于一定范围要求内的课程自由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和匹配性;学校应完善考核标准,尤其是要规范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相关职称评级等方面的要求条件,让学生明白学分银行不是绝对自由,而是带着任务与要求的自主学习[2]。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学分银行能够在高职院校高质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充分结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教学实际情况和学习的特殊性,采取丰富多样的课程标准,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实现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推动人才个性特长的塑造,比如,不仅要加强书本知识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素养,还要举办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客观的学分认证机构

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制度能够被各学校同行认可的基础。学分认证机构的设立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而学分认证机构的具体功能设置可以向美国或韩国这些在学分银行研究与应用成效显著的国家学习。比如,美国的学分认证机构有地方性和国家性两种模式,地方性的只对公立、非营利性的学校进行学分认证管理,国家性的只对营利性的、私立性的学校进行学分认证管理,这样将学校区分开来,能够推动学分银行应用减少流程限制与阻碍,避免因不同教学模式混合而带来的认证复杂性[3]。韩国的学分认证机构不仅具有统一的审查标准体系,而且还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严格规定,同时还加强了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查,从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认证服务效率高低,推动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等角度来进行优胜劣汰,让认证机构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竞争性。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建设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吸收这两个国家的先进经验,达到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效果。

(三)建设符合高职院校自身教育特色的学分银行模式

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具有自身独有的教育特点,尤其是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提高高职学生教学质量?在建设学分银行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以增强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岗位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更好就业为落脚点来进行,要在学分认定转化中,充分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的技能职业资格考核、校外实践实习体验、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的内容,用科学合理的学分换算标准来实现转化[4]。

(四)鼓励高职院校自主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是学分银行教育模式的参与主体,采取多种方式来鼓励高职院校投身到学分银行的探索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高职院校转變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尝试求变中寻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分银行应用模式。比如,高职院校积极争取教育部门鼓励开展学分银行试点推行的政策,通过举办与此相关的学术研讨、主题宣传教育和学院试点实践等活动,集思广益,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对学分银行的认识[5]。

四、结语

虽然当前学分银行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社会、学校、相关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定会逐渐攻克这些不利因素,让学分银行教育模式更顺利地推行。同时开展学分银行教育模式的路径探索,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人才,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继续采取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习借鉴为辅的研究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保一,赵秋兰,汤伟.高职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创新路径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51):35-36.

[2]郭岩,齐晓明.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记者观察,2019,9(01):6-7.

[3]张青.学分银行视阈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1):26-30.

[4]古光甫.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0,11(01):7-11.

[5]文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学分制改革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20(08):10-13.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学分银行高职教育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