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1-09-10陈明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经过研究实践发现,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系统、连续性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选取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特色课程的研究内容,以传统节日文化之“美”为切入点,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这“四维美”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研究,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美育实效,启发与鼓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努力担起时代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溯源——校本课程的选题解读

(一)新時代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问题与使命

我们国家近代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半个世纪的落后和被打压,使得我国的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了一大截,因此造成了“外国的月亮都特别圆”的错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情人节”“圣诞节”开始流行,西方的道德标准和思想观念一步步侵入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不少青少年更是以过洋节为时尚潮流,加上商家的炒作,使得“轻中重洋”现象不断加剧。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传统节日在城市日渐淡化,老一辈的节日民俗也不断简化,甚至消失。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树立理想信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美术教师作为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主体,承担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重担。特色校本课程是对学校基础课程的补充,作为文化课以外的特殊阵地,有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劳动能力、培育精神品格等重要作用。“美育就是日常生活。这个日常生活体现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育教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仅是去创造,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美和欣赏美,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这是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笔者依据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取学生倍感亲切的“传统节日”,从美育的角度入手编写教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新意识形态下,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取向与特色

具有独立组织形式的校本特色课程,相对于其他国家规定的课程来说自由度会更高,对于自由度相对高的课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并进行顶层设计呢?随着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也为本次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希望通过“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特色课程,让课堂教学更进一步抓住学科特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校本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国内有关于“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是从德育的角度入手,比较少从美术的角度去开发。笔者所构建的传统节日课程的一大亮点是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这“四维美”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广度由古及今,教学内容的层次由静到动,教学效果的影响由点到面,铺设包括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一系列的课程安排。

二、实践——校本课程的构建实施

(一)构建“四维美”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犹如一座建筑,构建建筑的整体框架是本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零散,加上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编制教学内容,笔者谨慎选取了四个角度着手进行了归纳整理,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四维美”: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从教材的编写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四维美”就像建筑的四根大柱子,支撑起整个课程。

首先,依据学校特色课程课时数确定课程量。“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校七年级1—4班的学生,每个班每周利用学校特色课时间进行授课,每个班每周0.5节,每周课程介绍1~2个节日或节气,一个学期原则上讲授10个左右节日或节气,根据课程前后遇上的节日或节气内容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其次,构建由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等递进组合的课程结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古老传说,理解远古习俗的起源,赋予美好寓意的节日食物制作,认同传承优秀文化的美德等等,通过和团委合作进行特定节日传统文化比赛、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走进生活,体验愉悦,收获成功。

(二)推进家校联动的课程实施

如果说课程内容的框架是校本课程的主体结构,那么课程的具体实施就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划分,每一个功能区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个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课堂学习、校园展示、家庭劳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探讨问题,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校园展示是学习结果的一个呈现,主要是结合节日所做的手工作业等,以作业展示、比赛评奖等活动形式展现;家庭劳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家人、朋友交流并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学以致用。

本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学有所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此过程中有所体会,这些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长久。所以笔者将课程的学习模式定位为学习—展示—实践,学习结果从标准化的学生课堂练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呈现。

三、评价——校本课程的实践评价

本次课程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是很高的,课程内容从四个方面切入的教学,能够比较全面地兼顾传统节日、节气的内容,让学生从四个不同的维度,立体地学习。从学生作业的效果来看,课程效果初步取得成效。通过此课程带动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关心传统文化、了解节日意义,启发学生从劳动入手,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为了求证本次课程的效果,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学习反馈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一个总结和分析。经过整理,挑选出六个主要问题,得出的结果如下:

1.学校开设传统节日、节气的课程,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吗?(图一)

调查结果显示,四个班超过55%的人觉得此课程的开设对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觉得作用一般的占20%~40%;觉得没有必要或者不关心的比例只有初一2班的5%~10%。

2.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有没有增长节日、节气知识?(图二)

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经过一阶段学习后,学生在传统节日、节气方面的知识收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每个班“增长很多的”在30%~40%”;“有所增长”占一半以上;“增长很少”和不关心的占5%以下。说明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觉得自身有收获的占多数。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传承重要吗?(图三)

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调查本课程有没有达到课程目的,学生有没有建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四个班在“很重要”方面占绝对优势,即多数人认可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小部分人觉得“一般重要”;而“不重要的”只占5%以下。

4.你觉得课程中老师选取的内容(例如风俗习惯、节日传说、节日美食、视频等)有趣吗?(图四)

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可度,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在后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科学地调整。调查结果显示,每个班“很感兴趣”的人数达到70%~85%;“一般感兴趣”在17%~39%;“不感兴趣不关心”在初一2班和初一4班占3%~9%,初一1班和初一3班则没有。

5.希望继续保留这个课程,学到更多传统节日、节气的知识吗?(图五)

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调查本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受欢迎程度,有没有开展下去的意义等。调查结果显示,四个班“希望继续学习”的人数占70%~95%,“课后自主学习”的比例在5%~20%,“此课程可有可无和不关心的”只有初一2班和初一4班的2%~9%。调查结果表明此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值得保留的。

6.如果有机会你会对外国友人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吗?(图六)

本题的设置目的是调查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的发展评价,学生学习了这么多传统节日、节气文化,要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外宣传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四个班的同学在“有机会愿意尝试”方面占一半以上的人数;而主动性很强的选项“非常乐意”有30%~40%;害怕做不好的人数每个班也有5%~19%。

四、发展——校本课程的发展反思

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至今暂告一段落,过程开展顺利,各项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中发现不少的问题,以下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1)课程时间:本次特色课程编排的节数是每个班每周0.5节,也就是隔一周才一节,这个时间间隔太久,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淡忘得很快,且不利于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检查,总的来说就是练习活动时间不充足。

(2)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传统节日、节气的传说美、习俗美、食物美、传承美四个方面入手,因为资金和上课条件的限制,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实操性还是比较欠缺,很多食物的制作只能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以后有条件的话还是以动手操作为主会更好,学生的体验也会更深刻。

(3)发展评价: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切实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亮点,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启发与鼓励学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传承学校精神。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筆者发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不够完善,只考虑到课堂评价,在课外发展评价方面没有考虑周全,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应该在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多做努力。

五、结论

“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持续了几年,真正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也已经有两年多,从这个课程的内容来看,讲的都是很普通的日常知识,但是通过教材、课程创编的过程,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辛和不易。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这项工作能让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和谐地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还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情感、伦理和心智方面进行了文化启蒙,为扩充传承传统文化的后备力量做了铺垫。对于笔者自身而言,此次课题的研究过程虽然困难艰辛,但是通过这个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短板,也锤炼了意志,增强了能力,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以后特色课程的改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登.通过美育教学让青少年的生活体验到美[J].中国青年报,2019(5).

广州市第九十八中  陈明明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