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2021-09-10何惠忠

高考·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培养措施历史教学

何惠忠

摘 要:随着新课改持续深入,人们愈发关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历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就是史料实证,可以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解决学生证据意识淡薄的问题。文中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展开分析,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和相关培养措施,大幅度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实证;培养措施

一、高中歷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问题分析

(一)历史教师自身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被当作一门“副科”,不受学生待见和重视。而且学生记忆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对我国历史发展,世界变迁等缺乏整体性认知,并未对其形成完整的历史思维。整体角度分析,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史学素养有待提升。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历史教师队伍普遍朝老龄化趋势发展,大多数学校已经很多年没有聘请过年轻的历史教师,导致整个教师团队暮气沉沉,缺乏活力。

很多历史老教师已经中断系统学习专业历史多年,教龄长,他们熟记各类教学知识点,教学模式成型,懒于更新历史知识,这样知识结构愈发陈旧,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况;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取舍史料,受到自身水平限制,影响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缺少历史素养

虽然新课改十余年时间,但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造成新课程理念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学生初中阶段没有夯实历史基础,出现历史断层,高中阶段考试科目增加,学习压力增加,无法应付历史学科学习。

自身谈不上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只是通过教材了解历史,而教师将教材看作讲课的法宝,一切以教材为主,即便学生对其中内容存在疑虑,但由于教师的影响,也不敢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不仅束缚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利。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前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理解停留在表层。甚至一些学生课堂上不重视教师的引导,只重视教材上的重点内容,自顾自的根据自己方式学习历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唤醒教师史料意识

当前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史料教学理念薄弱。很多教师将史料作为联系教材的媒介,起到课堂导入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因为运用不合理或者论证过头导致教学偏差。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实证的重要性,克服自身惯性思维,通过引导,利用史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需要历史教师侧重素材收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实现融合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的目的。

2.强化史料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要认真备课,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新素材。根据学生情况搭建史料资料库,记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完成课堂讲授后,需要反思与记录,总结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

如,“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学习时,分析当时清王朝的境遇:鸦片战争后战争赔款由各省份分摊,各省份大小官员以此为名义,到处搜刮民财,致使整个清王朝管理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而且通过“鸦片战争”,也为西方列强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他们开始大肆向国内倾销各类商品,初步进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制造大量货物,这些外国货物冲击国内通商口岸与传统经济结构,造成大量手工业者破产,百姓无法安生,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底层民众苦不堪言,卖儿卖女现象频发。加上每年输入国内的鸦片数量都在成倍增加,白银外流严重,致使国内各种矛盾接连不断。利用真实史料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将各方面影响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太平天国”兴起的直接、间接和根本原因,即因为自然灾害的接连爆发以及外国列强的残忍入侵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进而兴起“太平天国”。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遵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史料来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历史情境的引入帮助学生深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3.提高教师史学素养

部分历史教师不能全面理解新教育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合作,安排教师开展培训、考察活动,通过同行、前辈间的交流,加强理解。其次,历史教研组可以组织教师召开“以史为证”的主体课,大家一起回顾历史,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历史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历史资料,搜集相关史料方便日常教学与备课。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历史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跃历史课堂的氛围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都是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体现出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的观点。但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即宏观又充满概括性,导致很多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学习历史现象时存在囫囵吞枣情况。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教材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深入主题,寻找线索,进而将整个教学活动串联在一起。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史料,借助史料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情景,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如: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对“近代中华人民救亡图存所付出的勇猛斗争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所进行的艰难求索”进行感悟,该目标的主要载体为“近代化探索”等相关知识点,对于这类感悟性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自己从自身出发,认真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由此掌握知识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乡土资源为学生选择合适内容,要求学生关于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写一份真实调查报告,实行以这类调查活动主题为主的校本作业,即随堂小调查,根据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挖掘与拓宽,同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目标感悟。

2.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要求教学策略的设置要体现出教学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引导、交流和探索,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再相信科学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证”的过程,通过亲身研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学习内在驱动。整个过程分成4步骤:(1)史料研读,通过研究相关史料获得有效信息;(2)推理分析,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中罗杰关系进行分析,做到条理清晰;(3)参照史料,结合史料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对其真伪性进行科学辨别;(4)信息提炼,在获取内容的同时,提炼出关键信息,从而掌握其核心思想。历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优化,帮助学生提升教学效果,对其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

(三)结合开放性试题教学

1.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

高考试题的考察从传统的知识性转变为学生能力性的考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越来越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知识不在重要。正相反,开放性试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对题目主干、内容和思想等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快速解答。而且开放性试题的考察不在纯粹考察某一知识点,而是偏向于系统性内容的考察,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掌握的情况下做到灵活运用。

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第41题中,考查我国对外关系的态度,美苏冷战的态度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对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重要的外交活动。解题时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准确判断提问内容。

2.快速提取题干信息

通过阅读,对历史核心内容进行快速记忆,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在做题时从材料中找到史料依据。如果将一礼拜看作一个复习周期,安排小组组长对组员复习效果进行考察,教师则进行不定时抽查。为学生开展历史选择题极限训练。利用每天晚自习,选择合适数量选择题,并以10min时间为限,结合考纲考点,整合各类易出错的问题,地学生展开极限训练,通过提取题干信息,帮助加深学生记忆,提升选择题得分率。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特点和知识点分布,为其整理出各知识的核心记忆点,方便学生掌握。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第42题中,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材料,结合历史发展给出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书名,并以此展开论证。比如,就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发展自拟一个书名,要求其能反應该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时学生要注意挑自己最熟悉感觉容易写的历史时代来拟书名,如书名:《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次,依据书名从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公元前221年,秦王应征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3.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历史教师在选题时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研究价值而且逻辑性较强的题目进行研究和讲解,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发散思维的同时,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养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

如:材料阅读题: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首先,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书名,书名要“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同时要注意挑自己最熟悉感觉容易写的历史时代来拟书名,如书名:《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次,依据书名从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最后,照应前文,进行总结,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它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所采取的统一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结语

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顺利培养与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文中结合教学实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76-77.

[2]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64-65.

[3]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137-138.

[4]李金城.高中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106-109.

[5]范华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1):64-65.

[6]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74-75.

[7]张翅.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04.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培养措施历史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