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2021-09-10郑海梅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学生、教师与教学三个角度探讨大学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怠倦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有:个体心理因素,其中包括缺乏体育技能学习兴趣、较重体育技能学习焦虑、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等;个体生理因素,其中包括身体疲劳或伤病、动作技术的复杂性等;环境因素,其中包括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设置空洞,内容方法背离实际、场地器材匮乏,教学环境欠佳等。2.中学生体育技能学生过程中倦怠的对策有:激发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动机;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改善体育技能学习外部环境等。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成因;对策
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的心理表现[1]。目前学习倦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往往借鉴于“倦怠”或“职业倦怠”。本文认为“体育技能学习倦怠”是: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因情感衰竭、行径不适、个人成就感低落、师生关系失调等因素,所产生对体育学习情绪耗竭状态,而在这种消极情绪的状态下又不得不维持学习状态,从而产生烦、腻、倦,是一种心理、生理消极的反应。它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觉,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低、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漫不经心、反应速度降低、容易产生错误动作、经常发生伤害事故、抵制体育课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
在我国, 体育课从小学到中学都属于学校的必修课程, 按学习的理论来说, 学生在长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教育的理论理解和技能掌握都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 随着认知的加深, 动机也会相应提高,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2]。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甚至从心理上排斥体育课。也因此中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倦怠作为一种长期的负面应激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外,还对绩效也产生不良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如何针对“倦怠”这一现象,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以便科学合理地调整中 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
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主要成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因素和个体生理因素。
(一)个体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他们在个性发展上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阶段,如果个体不能实现自我统合,就容易进入角色混乱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乏动机或产生焦虑等,最终导致对体育技能学习的倦怠。
1.个体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心理素质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心理素质差,抗压力能力低,在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错误动作,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体育技能学习的能力差,在课堂中常胆怯,怕别人嘲笑,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了自身体育学习,这样就容易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或者觉得自身进步不明显,成就感低落,自信心渐渐消失,倦怠情绪随之加深。
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进行学习的内在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对任务的坚持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的疲劳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体验到疲劳的程度,依赖于个体分配给任务的能量值,依赖于个体对完成这次任务的需要和动机的水平。也就是说,个体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着承受负荷的大小。因此缺乏学习动机,是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体育技能学习兴趣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产生了兴趣,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反之,如果认为学习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的话,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想学,不愿学。而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
(2)较重体育技能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应,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4]。适度的焦虑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维持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但是,如果较重的焦虑,则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封建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里根深蒂固以及现今中国的高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重文轻武”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并不重要,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体育课的意义并不重视。但又由于体育课是必修课程,学生又不得不上,思想跟现实的矛盾,极易让学生产生焦虑,造成学生“勉强”上體育课的现象,从而产生倦怠。
(3)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主观判断,是指一个人完成一项任务的信念,它影响人对活动的选择,人的努力,人的坚持性和人的成就。杨惠贞(1998)以资讯管理专业的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即个体的学习倦怠越高,自我效能感反而越低。
当学生认为自己没了足够的能力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畏惧、情绪低落等,从而抵触体育技能的学习,最终形成倦怠。
2.个体生理因素
个体生理因素包括身体疲劳或伤病、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自身的动作技术无法达到规范、准确、个人身体素质不好等。当学生某项动作技术较为复杂,超过学生身心承受的范围,练习就会感到吃力。从而产生压力,过度的紧张将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使人体在进行运动中产生僵硬、机械、重复动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厌倦、心理疲倦,从而产生对体育技能学生的倦怠。
(二)环境因素
1.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设置空洞,内容方法背离实际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设置存在不够具体,太过笼统,不讲求个体差异的缺陷;教学目标的设置空洞,特别是情感目标,普遍是只讲目标,没有具体的办法及评价的手段;只讲教学目标的最终目的,不考虑阶段性[5],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的选择,教师往往是根据个人经验,不考虑学生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做及时的调整。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失去激情,感到乏味,觉得没意思。从而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
2.场地器材匮乏,教学环境欠佳
当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时,长期处于较差的教学环境。比如,体育活动场地狭小、体育设施陈旧、器材不足等,这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心理压抑,致使学生产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倦怠。
二、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向性,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这些良好的状态保持下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体育技能学习的动机。
1.明确学习目的,设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
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激励学生努力达到某一目标,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但是设置较容易的学习任务,不能足够证明学生的能力,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感;而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却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难度适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技能是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且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变,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体育教师,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倦学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因此,体育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体育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从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学习的责任感。同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因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才容易坚持下去,才可能使他们保持长远的兴趣。
(二)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体育教育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体育教育力量[7]。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要积极展现自己的运动魅力,比如一个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就会让学生产生向往,给学生带来视觉享受,激发学生的求学心理。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敬佩、喜爱之情。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改善体育技能学习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关键之一。因此根据学校的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器材、场地资源。同时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加大对设备的建设,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结语
体育技能学习倦怠,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现今教学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注意改进自身的教学缺陷,在实际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防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林海成:《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对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80-81
[2]彭湃:《学习动机自我价值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第23卷第5期,83-84
[3]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27
[4] 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关于《心理统计学》学习经验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第1期,55-59
[5] 杜冬玲:《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化探究》[J],考试周刊,2011,第26期,162
作者简介:郑海梅(1986.10)女,汉族,籍贯:福建泉州市,学历:研究生,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实验中学,目前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