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2021-09-10苏姜燕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苏姜燕

摘要: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开展对策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对解决当前阶段大学生就业发展部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资源投入,提高高校综合就业指导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后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夯实基础。

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87-02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阻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缓解这一问题。但就业指导专业性不足、指导策略缺乏合理性,再次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现有教育发展条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水平,对于满足未来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始终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产业布局的逐步完善,传统模式的就业发展方式已然不再适应现有就业环境,高校须在大学生岗位就业教育管理方面做出一定基础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基于大学生专业教育差异,针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方向设计教学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认识到本专业岗位特点,并以其个人专业特长为基础,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岗位就业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现有形式下大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不足问題,使大学生就业能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科学、深层次布局,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就业发展环境夯实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联动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岗位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拓宽其就业发展范围,并为经济发展建设注入新鲜力量[1]。从本质上来看,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一定共通性。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做好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有效联动,有助于从多元化教育培养教学,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水平,使大学生能基于自身条件规划未来阶段的学习、就业发展方向,弥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大学生更好融入时代发展新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专业性不足

就业指导要求职业教师对行业发展有充分了解,并能基于行业发展特点,对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一定教学帮助,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选择就业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重视水平不足,导致职业教师虽然教学能力较强,却无法针对大学生专业特点做好科学指导,最终使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不仅无法发挥出根本性教学指导作用,反而增加大学生课业学习压力。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对行业信息辨识能力不足及信息整合能力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大打折扣的重要导向因素,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沦为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难以从根本上发挥教育帮助、辅助作用,对于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二)就业指导教育实践缺乏内容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大学生专业特点及从业方向开展规划,确保就业指导能为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2]。由于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专业化水平不足,就业指导规划未能根据大学生专业培养方向做好教育设计,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此外,受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影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干预能力不足,无法对大学生未来阶段发展做好及时教育跟进,对大学生教育动态掌握能力也有所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倾向于理论课程,难以在课程实践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帮助。正是由于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无法与专业教育培养工作做好体系化联动,专业教育培养与就业指导之间缺少有效内容联系,最终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失去本质意义。

(三)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从业素质不高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化教学项目,其内容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沟通能力培养及职业意识提升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工作。部分高校为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支出成本,在就业指导方面并未聘请专业教师承担该岗位的基本工作,而是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聘用企业在岗员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一方式,的确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帮助,但却无法满足多元化岗位就业需求。在此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将不能为大学生多方面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难以在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过程中,按大学生从业方向做好系统性教育规划,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四)高校缺乏良好就业指导教育资源支持

就业指导稳步推进,需要依赖于良好教育资源支持。由于部分高校、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就业指导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及物力资源投入方面,无法满足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指导工作基础教育问题。面对该问题,高校应先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基础水平,基于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需求,引入外部教育资源,采用双向教学机制推动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充分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对接能力,将专业教育培养与就业教育课程做内容衔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能从多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一方面,这能解决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策略及方式

(一)加强教师队伍就业指导培训

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提升,应先做好教师的教育培养,提高教师就业指导专业能力。为此,高校应采取教师赴企挂职或专家团队赴高校开展教育培训两种方法,强化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教师赴企挂职,能提高教师对行业发展信息汲取能力,通过信息整合能提高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评估水平,使就业指导教师能根据当前行业现状,科学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规划帮助。而专业团队赴高校开展教育培训,则能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及教育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多元化需求,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从多个角度合理化推进,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帮扶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质量,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专业内容差异,做好对就业指导教学方案的科学调整[3]。例如,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应按照计算机专业发展就业方向、行业现状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个人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强化,使大学生能在就业指导帮助下,充分适应未来阶段岗位就业发展环境。另外,高校应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多方面帮助,职业教师不仅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积极辅助作用,同时,企业及专业教员也应参与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完备的教育辅助体系之下高质量开展。

(三)建立多位一体高校大學生就业指导机制

高校就业指导资源相对有限,利用高校自身教育资源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就业主导多元化需求[4]。高校需要采取多方参与培养机制,开展就业指导教学一体化,基于多位一体基本模式,开发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培养机制。譬如,针对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可以联合政府机构、企业及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高校教育为中心向社区服务、企业岗位实践进行拓展,由政府机构、企业等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资源支持,采取多角度协同培养基本策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使高校在多位一体推动下,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合理化推进。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发展新形式

教育创新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尤为必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样可以基于教育创新,改革现有就业指导教育方案,将不同就业指导策略纳入现有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围绕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基本特点,科学进行规划布局[5]。例如,对于技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规划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岗位定位,在周边岗位方面也应有所涉足,从大学生专业特征、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角度做好对就业指导创新优化,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岗位均列入就业指导参考项,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具有更多基础选择,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及教育形式滞后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质量推进奠定良好基础[4]。

参考文献:

[1]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2]余艳辉,田少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5):118+109.

[3]郭红禹.“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73-76.

[4]李瑞,陈加强.创新创业驱动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审视[J].教育与职业,2019(05):63-66.

[5]张方昕.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化路线[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63-65.

(荐稿人:陈丽烟,福建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