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2021-09-10任佳妮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提升路径成效

任佳妮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困难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将资助和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借助现代手段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77-0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更加关注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资助育人帮助众多的困难学生解决了学业问题,顺应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不断提升创新性与先进性,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工具,对现有的资助育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与优化;同时,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培育,才能切实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培养具有优秀品格的当代大学生。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校是培养未来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的摇篮,同时高等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1]。在这个阶段,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通过资助和育人两手抓,既解决了困难学生的学业问题,为贫困学生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上的资助;同时,更从精神层面加强了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怀、引导和帮扶,让这些困难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国家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提升了困难学生的感恩之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立自强的意识,实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裕与满足。过去,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不断生产,而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并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越来越关注精神上的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只有保障了物质与精神的稳定与富足,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很多困难家庭而言,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这些家庭目前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在未来也就难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这些困难家庭也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面临更大的生活与就业压力。而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给予了众多学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学生在接受国家的帮助后,毕业后再通过自我实现和贡献社会进行反哺,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促进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注重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视精神上的育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引导其成为具备扎实学业与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目前的数据调查显示,高校资助的困难学生群体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和自卑心理。而高校资助育人通过开展实际帮扶工作,既帮助这些困难学生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使其得到了在校学习的机会;又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强化了对这部分学生自信心、感恩意识、自强精神的培育[2]。将物质资助逐步转化为提供精神动力,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个人命运,通过实现自我抱负来回馈国家的帮助,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原则

(一)坚持资助育人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是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高校应坚持全面性原则,首先是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困难学生的帮扶,通过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估,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是兼顾民生与教育,民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而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核,高校在解决贫困学生物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精神、心理、人格、思想上的帮扶,既要扶贫、更要扶智,体现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3];最后是要坚持制度保障与精神关怀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制度来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对资助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认定,加强对学生精神上与生活上的关怀与关注,从而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二)堅持资助育人的精准化

在精准扶贫中,“精准”就是要保障扶贫和脱贫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的情况,解决实际的问题[4]。而高校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时,也要秉持精准化的原则,全面分析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学业情况、性格及心理发育等数据,借助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合理地进行统筹与规划,分类、分情况地进行帮扶,避免一刀切式的帮扶手段。首先,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确保调查信息的完整、真实和准确,为困难学生的资助提供精准的数据;其次,要做好资助方案的规划,结合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资助方式和资助内容,才能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现实问题。

(三)坚持资助育人的系统性

资助育人从字面上看包括了资助和育人两个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通过物质帮扶实现精神上的引导,只有资助和育人相结合,才能培养具备感恩之心、自强精神和自立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兼顾资助与育人,充分调动高校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既注重“输血”、又要注重“造血”,从而以资助为切入点,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再通过育人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最后由学生进行反馈,借助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成就[5]。只有打通这个渠道,建立完善的系统,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三、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

(一)完善制度建设,严抓认定环节

要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成效,就要从制度、流程和体系建设入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完整制定资助育人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在高校范围内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与讲解,对资助育人的门槛、针对人群、申请办法、流程等具体的资助育人措施进行明确落实;结合被资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助育人方案,严抓学生的认定工作,确保学生申请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做好全面调研工作;加强后台的监管制度,对受资助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评估,强化资助后的育人环节,加强培养与关怀,切实实现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

(二)健全监督机制,创新评审模式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化,一方面高校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申请人的送审资料进行全面的数据调研与分析,为数据资助的可行性提供依据,确保困难学生审评工作的公正和高效;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审评流程和体系,通过建立专业的审评团,坚持民主、公开和透明,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审评前、审评后和资助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从而有效把握被资助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资助育人计划,切实保障资助育人的成果。

(三)强化育人功能,深化育人成果

一方面,要坚持多元化的培育。高校不但要从物质层面给予资助,更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帮扶与培育计划,以打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对受资助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加强精神上的引导与扶持;为受助学生提供丰富机会,鼓励受资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才能,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术研究、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等,从而有效提升受资助学生的自立能力与公共服务意识。

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化育人成果,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跟踪与评估,定期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学生在受资助后的学业发展、生活情况、消费情况、心态与意识的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适时进行干预与引导,才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发展态势,保障育人的成果[6]。

(四)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信息共享

一方面,高校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受资助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跟踪受资助学生的发展情况,实施动态化的跟踪与管理,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育人目标与方向,适时进行干预,落实育人责任。另一方面,要建立线上资助育人平台,开通线上服务功能,建立宣传教育模块,及时发布教育部门和学校关于资助育人工作的最新政策,为学生在线答疑;建立线上宣传渠道,树立受资助典型,借助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学生。

四、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资助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现物质资助的同时强化精神关怀与教育引导,为社会培养具备感恩之心、自强精神、自立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曲绍卫,汪英晖.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成效、问题及精准资助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7(07):91.

[2]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18.

[3]孟国忠,农春仕.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76.

[4]吕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3):60-63.

[5]董国强.新阶段创新高校學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7).

[6]国忠.论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14-16.

(荐稿人:陈小英,广州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提升路径成效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