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如何突出重围

2021-09-10常书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媒体转型发展媒体融合

摘要:作为校园主导媒体,高校校报在舆论引导、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媒体时代,校报只有主动作为,在困境中积极求变,加快推进媒介融合,走差异化、精品化之路,才能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校报;媒体融合;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76-02

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校报在新闻舆论引导、交流校内信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校园网、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在校园宣传中优势尽显,已然成为校园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校报由于出版周期长、互动性不足等,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不佳,受众日益萎缩,影响力逐步下降,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全媒体时代,校报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已成为当前全国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一)时效性较差

在新闻秒速传播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愈发严苛。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对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较高,“三审三校”等审批程序严格,校报的排版、印刷、发行、出版周期比较长,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目前高校校报大多为半月报、月报,刊出的新闻到受众手里早已成了旧闻,已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二)信息量有限

作为纸媒,高校校报版面有限,承载的信息内容较少。目前,全国高校校报大多为四版,由于版面限制,刊载的新闻以“豆腐块”居多,难以全面反映校园师生生活,报道缺乏深度、厚度、广度和温度。新闻报道往往宣传教育色彩浓厚,新闻性、趣味性、可读性不足。在长期的运行中,校报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版式和内容主题,缺乏创新和活力。

(三)互动性不足

校报作为传统媒体,主要靠文字、图片向受众传播信息,一经出版,无法更改,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滞后的,缺乏与受众面对面交流或在线交流的机会与手段,受众无法在浏览信息的同时,随时随地发表评论意见,导致校报与受众沟通不畅。

(四)影响力下降

曾经的校报作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主阵地的“老大哥”,引领、主导和带动校园文化发展,是校园媒体的“定盘星”,新闻宣传的“排头兵”,师生最爱的精神食粮。全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校报的影响力急剧下降,面临着“领导没空看、师生不爱看”的尴尬境地,有些校报甚至陷入停刊的困境。

二、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攻城略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等新媒体随着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迅速占领了师生的“网络生活”和“朋友圈”,极大地挤压了校报的生存空间。

(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

全媒体时代,各大高校都构建了“两微两台一报一网”的宣传矩阵,校园网和微信、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一些高校认为校报传播力有限、性价比不高,把人力、物力、财力等转移到新媒体建设上,导致校报运营举步维艰。

(三)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

目前,全国高校校报一版、二版新闻多为会议新闻和活动新闻,同样的新闻内容在新闻发生当天或者次日在校园网、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反复出现,新闻时效性已过,受众已失去再次阅读的兴趣,校报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校园网、官方微信滚动新闻的纸质版。

(四)师生阅读习惯改变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短、平、快、活更符合人们当前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被称为“竖屏一代”的青年学生,更习惯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喜欢逛朋友圈、刷微博、玩抖音,容易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吸引。校报略显严肃的语言、单调固化的版面、漫长的出版周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

三、高校校报创新路径

(一)借船出海:报网融合双驱动

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纸质载体决定了其在传播速度、信息量、传播效果等方面无法与新媒体匹敌。校报要实现长足稳定发展,必须突破纸质载体的限制,借势新媒体平台,走媒体融合之路,倾力打造“纸媒+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多平台传播模式[1],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的传播网络。

1.创建电子“网”报,让校报“飞”起来。校报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创建电子版、手机版校报,增强校报的传播力。如与华文网报合作,开通校报电子版,入网“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在学校官网开设校报专栏,实现校报纸质版和网络版同步发行,实现手机原版读报、在线投稿、在线互动。

2.打造“微”平台,让报纸“动”起来。校报可以搭乘新媒体快车,借力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实现“微”传播。如建立校报微信公众号,进一步丰富栏目版块,利用微信的推送功能,为师生推送校园重要信息、热点信息、先进人物事迹等,并通过回帖评论积极与师生互动交流,使校报微信号成为师生们校园生活离不开的“每日播报”。

3.借势短视频APP,让报纸“火”起来。全媒体时代,短视频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校报可以结合青年学生的“口味”,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探索订制师生青睐的“校园营养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实力圈粉”,让校报更有看头、有意思。

(二)内容为王: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校园媒体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内容质量是校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校报要突出重围,必须扬长避短,聚焦内容建设,把精品报道、深度报道、品牌栏目作为校报“突击”的拳头产品,用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深刻的见解影响师生。

1.差异化报道,在“特”字上下功夫。与新媒体相比,校报在新闻报道上虽缺少“新”和“快”,但却胜在“深”和“细”。校报要发挥内容优势,在深度和原创上下功夫,突出差异性,强化新闻策划,实施与新媒体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策略[2],聚焦校园重大新闻和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做大文章、好文章、爆款文章,充分发掘校园新闻背后的故事,将新闻写细、写深、写好、写活,为师生呈现高质量的愿看、爱看、耐看的好作品。

2.品牌化栏目,在“精”字上下功夫。校报内容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精品报道、品牌栏目是校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精品报道要坚持以“短、快、新、活、真、强”为标准,对校园热点事件及时策划、重点报道,力求简洁、准确、生动、活泼等。品牌栏目要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特色,邀请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积极撰稿,畅谈对校园热点问题的看法等,推出属于自己的精品栏目,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3.精准化滴灌,在“活”字上下功夫。校报要顺应媒体发展大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作风、改文风,与师生思想同频共振,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有细节、接地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去感染师生、吸引师生、打动师生,吸引师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三)版面创新:特刊化编排出版

版面决定颜值,在全媒体的浪潮中,校报要讲述学校好故事,传播校园好声音,不仅要做到“深”和“厚”,而且要做到“美”和“特”;不仅要做到内容上有深度、文化上有厚度,而且要做到版式上有美感、整体上有特色

1.可视化表达,彰显形式美。在读图时代,校报的版式要兼顾审美功能和读者的阅读体验[3],在版面编排上追求大气新颖,充分运用线条、颜色、图片等多种可视化版面元素,将校报内容与设计形式有机结合,凸显视觉美,在保证师生阅读便利和视觉享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校报的吸引力。

2.特刊化编排,提升可读性。校报可以借鉴社会媒体的经验和做法,围绕学校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节庆等策划系列特别报道,提升报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在版式设计上,可借鉴杂志的设计理念,将头版封面化,其他版塊杂志化,以模块化、视觉冲击力强的版面吸引师生,让校报好看且好读。

(四)队伍整合:增强人才软实力

校报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全媒体语境下,校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校报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内培外引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开门办报构建大宣传格局,与时俱进加快校报管理层面的融合,不断提高校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内培外引,打造精干校报人。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通过采编业务培训、媒体学习交流等,不断增强校报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校报人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通过引进校内优秀采编人才、社会媒体业务精英等,深化校报采编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采编队伍。

2.开门办报,构建大宣传格局。紧紧依靠校内外评论员队伍、通讯员队伍和大学生记者团,积极与校内采编专业院系合作,聘请采编专业师生参与校报工作,充分用好优秀学生记者的力量,变“孤军奋战”为“开门办报”,实行约稿制和师生集体读报评报等做法,发动师生为办好报纸群策群力,积极构建大宣传格局。

3.与时俱进,强化全媒体思维。全媒体时代,校报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强化全媒体思维,不断学习提升,拓展全媒体视野,提高全媒体素养,不仅要“一人多能”,会采、写、编、校,还要会新媒体制作、摄影摄像、短视频后期编辑等,向全媒体人转型,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影响力、美誉度。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校报只有主动求变,坚持内容为王、融合为策、版面创新、人才为本,加速融合转型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校园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荣世强.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校报发展路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07-109.

[2] 张明平.融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52-54.

[3] 虞晨洁.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19(13):55-57.

作者简介:常书辉(1984—),男,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全媒体转型发展媒体融合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