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转型的探讨
2021-09-10白伟黄永芳
白伟 黄永芳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从有形媒体向无形媒体转变。记者作为信息采集者和提供者,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如何转变观念,以平民视角、用户思维当好全媒体记者,不断提升能力,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采写更多服务社会、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本文结合实例,对记者转型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记者;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14-02
根据中宣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部署和安排,2020底要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覆盖,实现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资源的有机整合。根据顶层设计,区县融媒体中心的职能将从传统单一的宣传功能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实现媒体与政务、服务等业务的有机结合[1]。通过“媒体+”的理念,满足用户对政务、服务、信息的多元化需要,为用户提供社交传播、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区县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通主流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一、媒体融合给区县新闻记者带来的影响
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媒体融合既不是报纸、电视和网站等传播手段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打乱原有的人员结构,简单进行重新分工,而是根据每个区县的实际情况,实现平台联动与内容整合,达到“1+1>2”的效果。以重庆市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为例,原报社有员工80余人,涉及策划、采写、编辑、校对、组稿、排版、审阅、印刷、宣传、发行等多个岗位;原广播电视台有员工近110人,涉及采、编、制、播、审、发等多流程共十多个工种。新的黔江区融媒体中心有员工近200人,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职能定位和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报纸与广播电视功能将会削弱,新组建的黔江区融媒体中心打破了原来的“流水线”生产链条,重新组建了16个职能部门,将更多重心转移到移动端,建设“新闻+政务+服务”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可以满足实际需求的服务。融媒体中心职能的转变给广大从业人员带来了挑战,要求记者尽快实现转型。
二、融媒体中心机制下新闻记者如何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迅猛发展,形成了多轮群动的新媒体生态圈,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平台、自媒体不断涌现,成为舆论生成传播的重要源头。媒体融合前报纸和广播电视都有相对独立的采、编、发流程,并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融媒体中心成立后,记者职能的转变要求其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采访要求[2]。
(一)转变观念,树立移动优先的用户思维
1.构建全媒体的采访格局。区县融媒体中心是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传统的媒体服务功能只是区县融媒体中心的一项职能,职能的转变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黔江而言,目前絕大多数新媒体仍处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的初级阶段,新媒体仅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平台,没有作为独立媒体来管理经营,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只承担其电子版作用,原创内容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体制的制约,新媒体内容生产未纳入目前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记者缺乏全媒体思维,在采访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媒体的定位,电视记者仍然按照拍摄、配音、制作、审校等流程,不能运用新媒体平台快捷广泛的信息传播特性,对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在“人人都是记者”、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通过这样的采访流程发布出来的信息缺乏传播力,失去了受众的黏性,削弱了县级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平台构建、流程再造,而是记者要从根本上构建全媒体采访格局。按照“中央厨房”的思维理念,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特点,在前期采访的时候,树立移动优先的思维理念,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快捷广泛的传播特性,发布即时信息;利用电视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优势,做好深度报道;从而形成有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2.形成用户至上的内容观。传统的媒体主要是从传播者(生产者)、发布者的角度出发,生产满足宣传需要的作品。就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来看,现在很大一部分有编制的人员均经历过那一阶段,因此部分从业人员仍有“无冕之王”的优越感,在采访报道时仍有“我说你听”的惯性思维,不够深入,只做表面文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及速度越来越丰富和快捷,传统媒体的采访流程已经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需求,受众越来越需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按照融媒体中心服务职能定位,记者的角色需要从信息传播者向信息服务者转变[3]。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应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在做时政报道时,尽量避免出现“以会说会”“会议指出”,站在受众的角度,提炼兴奋点和关注点,改变信息的写法和报道方式,让信息报道真正为受众服务、为用户服务。
(二)提升能力,适应媒体融合信息采写需要
1.提升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新媒体迅猛发展,形成了多轮群动的新媒体生态圈,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并成为舆论生成传播的重要源头。对此,主流媒体承担着舆论信息的引导责任。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条由自媒体发布的“汽车加油管控”信息导致舆论发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融媒体中心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职能单位,快速准确发布相关信息,及时纾解了受众情绪,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
面对媒体传播的新业态、新格局和自媒体的信息乱象,融媒体中心记者作为主流媒体信息直接提供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综合素养,增强科学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准确辨别真伪,估计出新闻的价值。利用自己的“新闻腿”和“新闻眼”,深入基层一线,站在受众的角度,运用用户思维去发现新闻,寻找信息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热点事件,更需要沉着冷静,充分运用媒体的职能属性,寻找事实的本源,向受众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
2.提升信息综合采写能力。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外部催生条件。以黔江区为例,融媒体中心已正式挂牌,“中央厨房”项目正加速推进。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随着“中央厨房”的建成,将开始新的流程再造,媒体形式从有形向无形时代迈进。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面对传媒新生态、传播新格局,传统媒体的记者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平台、岗位、栏目,需要同时为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APP多个平台服务,在采访时做好信息背景资料的收集以及花絮的拍摄整理,做到内容与平台定位高度契合,根据不同平台的属性采写出满足广播、电视、网络、APP、微博和微信等多平台需求的信息,从而实现全媒体播发,形成信息立体传播矩阵,增强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在重庆“双晒”第二季黔江专场直播现场,由于提前采写了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推介信息并全网进行推送,在直播当天,近2000万人次观看了黔江区的“双晒”直播,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和输送。
3.提升信息聚合拓展能力。根据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面向用户提供政务、生活、社交、教育培训等综合服务,传统媒体的职能将从以前的媒体服务向社会服务方面转移,记者不再是以前一对一的新闻报道者,而是从信息传播者变为信息服务者。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是服务群众,在保证信息可靠和时效性的前提下,记者采访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对于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入学等政策信息,通信、水、电、气等生活信息,多一份关注,做好信息拓展服务工作。
黔江区融媒体中心开办的“三农”栏目《金色大地》,以提供农业农村工作资讯、宣传促农惠农政策、发布“三农”动向动态、推广种植养殖技术、报道致富典型人物为主要内容。在信息聚合拓展方面,编导和记者在做好受访对象宣传的同时,还要根据其所经营的项目,同步发布产品信息,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实现采访对象与受众的有效衔接,同时助推黔江脱贫攻坚。
(三)提升素养,满足产品生产需要
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融媒体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记者已经从信息采集者成为了具有信息收集整理、生产加工和发布等多功能的“全能型”人才。
由于新媒体平台产品的内容指向性、APP操作壁垒,以及受知识结构和年龄限制,新媒体忽略了绝大多数中老年群体,而这一部分群体是传统媒体的忠实受众。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做好对这部分人的信息服务责无旁贷,要在产品“精内容,丰形式”上下功夫,做好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为中老年人群提供服务。
新媒体产品内容、互动体验和信息参与性,使信息的參与者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及时性、互动性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表达思想和掌握话语权的渴望,其对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传播速度有更多的需求,这就要求记者掌握运用好音效、图文、动画、漫画、H5等手段,增加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
三、结语
面对新时代、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融媒体中心记者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努力推进包括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主动参与到媒体融合中去,以平民视角、用户思维生产出更多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全媒体产品。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核心是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J].传媒,2019(01):33-35.
[2] 淮征.全媒时代报纸数字化发展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03):73-74.
[3] 陈晓晗.浅析媒介融合下传统新闻媒体变革[J].科技传播,2019(08):44-45+57.
作者简介:白伟(1986—),男,重庆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信息传播。
黄永芳(1970—),女,重庆黔江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