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媒体传播的鞍山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创新

2021-09-10邱源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播融媒体创新

摘要:当传播与城市建立起内在的勾连,技术视野下的传播与城市进步之间的关系则格外耀眼,融媒体传播更成为城市氛围营造中最重要的命题。本文将融媒体视为塑造城市的传播者,以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为视角,立足鞍山市,对技术主导下的鞍山市如何在融媒体的作用下释放能量,进而营造优质的文化氛围作出回应。

关键词:融媒体;城市文化氛围;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4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基于‘融媒体’传播的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创新研究——以鞍山市为例”成果,项目编号:as20203043

一、融媒体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媒介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多种媒介的城市文化的形成正是基于人类的各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则构成了个体与媒介的互动方式。英国传播学教授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认为,“媒介文化是理解世界的方式,而世界的运行主要通过或依靠媒介”[1]。在传播技术的主导下,新媒体的强势意味着新型文化样态的不断涌现,而城市中的个体则在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感受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因为“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反映的记录”[2],所以有必要认真思索媒介演变对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的影响。

在探讨融媒体传播与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之间的关系前,有必要厘清“融媒体”与“城市文化氛围”的概念。融媒体是业界与学界基于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说法,目前尚无确切定义,多数文献基本认同以下观点。融媒体是在传播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报纸、广播、电视等既有共同点,同时存在互补性的媒体,在内容、宣传、人员等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更快速地为受众提供信息,优化传播效果,实现内容兼容、宣传互融、资源通融的新型传播媒体。实际上,融媒体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的传播媒体,只是一种基于传播效果的理念。也就是说,为了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有效变为多个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相融合,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三大运营商也在2020年实现了5G的规模性商用,在这场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革命中,融媒体的现实发展目标就是移动端,这要求传统媒体占领传播新领地。

城市文化氛围笼罩在城市整体环境中,是一个城市崇尚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有抽象、无形、可体验等特征,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文化氛围十分重要,不仅对公众的精神气质有影响与塑造的作用,而且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的指征,更可以映射出该城市政府公共文化建设的质量。城市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公众体验的文化环境和其文化需求两个层面,以此作为“文化兴市”的基本理念与战略规划,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实现文化培植与文化宣传,是有效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主导方向。

二、深度融合:鞍山融媒体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不同媒介生产形态的合并已是大势所趋,各地市级媒体积极整合,许多地方的报纸、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合并,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2020年9月16日,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鞍山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翻开了鞍山新闻史上崭新的篇章。作为辽宁第三大城市,鞍山市媒体主要由鞍山报业集团与鞍山广播电视集团组成。《鞍山日报》和《千山晚报》是鞍山报业集团的两大报纸,旗下还有千华网和千华网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不同主题的公众号。此外,于2019年初搭建的鞍山云也实现了融媒体建设的转型升级。鞍山广电集团由最初的鞍山电视台与鞍山人民广播电台,以及2013年开通的新媒体部组成,其中包括鞍山广播网和无线鞍山两个网络平台,以及鞍山广播电视台的官微和官博。鞍山日报社与鞍山市广播电视台的此次整合,在实现全媒体技术平台搭建、全媒体采编部平台升级、全媒体组织构建的基础上,以“中央厨房”“移动优先”为核心,统一指挥、统一策劃、统一采集、统一编辑,将鞍山日报、千山晚报、鞍山电视台、鞍山广播电台、鞍山云、鞍山新闻网以及旗下的新媒体矩阵,融汇共通,构成丰富多元的新闻传播中心,形成鞍山市的新一代主流媒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元呈现、多渠道传播的媒体真融、全融,是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切实举措,也是深化落实中央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的一项关键任务,能让公众充分体验到鞍山主流媒体的异彩纷呈。

三、多元涵养:鞍山城市文化氛围的提炼

鞍山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荟萃民族精华,蕴藏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保留了多处古人类历史文化遗址。“红山岫玉”体现了鞍山独特的文化魅力;“因钢铁而立,因钢铁而兴”也是鞍山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容之一,冶铁业的刚劲雄浑展现了鞍山人民的坚毅品格。

精神文化在鞍山城市文化中属于深层的内核文化,在城市文化氛围中主要以物质载体形式,以及城市个体的心理状态与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以物质载体形式传播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有形物质媒介,如纸张、电子、网络媒介记录与传播的文化;而心理与思想上传播的文化,则集中于公益性文化,如艺术雕塑、文化遗产、书刊电影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传播的文化价值取向。

四、以融媒手段营造鞍山城市文化氛围的路径

(一)作为智库参与数据分析

每个媒体都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如内容数据库、报料库、用户数据库等,但还要结合鞍山城市文化建设,创建并丰富更多基础数据,因此,鞍山的融媒建设,要着力打造好数据生态圈,即媒体的数据要参与城市文化氛围提升的数据分析。媒体要充分利用具有本地性、鲜活性、可信性的鞍山地域文化与社会精神文化的庞大数据库,生成各种可传播的优质产品,进而影响市民的精神生活。城市的文化形态包括城市的“物态要素”与“人文要素”,前者是城市的硬件,后者则是软件。硬件是构成城市文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包括建筑、广场、雕塑、交通、道路、社区、文体设施、教育设施以及工艺设施等,是城市的外显性标志;软件则构成了城市的内在气质与品格韵味,如历史传统、文化民俗、精神风尚、市民人格、生活方式、思维准则、道德理念、新媒体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以及文化辐射力等,是城市的内隐性符号。媒体在建构数据库时,要充分挖掘上述软件的可操作性,生成基础数据,在内容设计与传播中寻找可利用的数据,以充分营造鞍山的城市文化氛围。

(二)将受众纳入融媒宣传

为了将受众纳入媒体宣传与设计,要改变思路,变宣传为产品设计思路,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开放融媒体平台工作区域,邀请受众参观,使其了解融媒体产品的制作与传播流程,同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引领与指导,并记录文化活动的环节,结束后可以在多媒体传播,以此类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广州的做法,在融媒体平台设计青年学生朗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活动,并请高校英语老师在电视台录音棚现场指导学生发音,主持人也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指导,现场照片和视频在线编辑发送,营造了城市主体与媒体之间和谐的互动氛围。此次宣传活动打破了地域传播限制,在央視《新闻联播》节目播出,获得了业内外的肯定。由此可见,使受众以及潜在的目标受众作为融媒体内容设计的主角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有力途径。

(三)丰富城市文化品牌内涵

移动互联时代的融媒体传播具有天然为城市代言的功能,鞍山城市文化品牌产业正处于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多平台共享、多渠道传播可以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积极打造全民参与的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传播中,当乡愁被唤起、自觉性被调动,就会形成情感共鸣。比如,以“钢铁印记”为宣传视点,真实地反映鞍钢人的生活,尤其可以用劳模文化助力。每一历史时期,鞍钢都有典型劳模,他们对鞍山以及中国的贡献并不止于钢铁,他们传承的鞍钢精神是鞍山钢铁品牌向社会延伸的重要方面。此外,“评书之乡”文化品牌可以在融媒体传播中加强宣传。鞍山评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不仅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被文化部认定为非遗传承人,作为全国评书教育基地的鞍山也成为越来越多评书爱好者的乐园,许多青少年慕名而来,学习评书、表演评书。融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宣传优势,促进鞍山评书的传承,进一步增强鞍山城市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实现鞍山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

(四)注重情感化元素的设计

城市媒体融合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城市融媒是区域化融媒的必经之路,要用融媒手段更好地将城市应用到媒体场景中,采用情感化元素设计十分必要。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将传播主体从媒体转移到互联网,社会在网络的作用下重新联结。媒体不仅展示城市的面貌,还要更好地为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服务。也就是说,媒体不但有非常强的文化影响力,本身也是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者与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中,鞍山云以“情”为传播核心,推送的《武汉母女在鞍山:此心安处是吾乡》,网络浏览量超过1500万,且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被学习强国、人民网以及中国文明网等媒体转发。武汉与鞍山两座城市虽然相隔千里,但距离因此被拉近,人心也被拉近,鞍山的城市温情与道德风尚被广泛传播。类似的融媒节目《一座城》《丹心凝聚起最美的坚守》等,短时间内点击量破万,并被多地公众号转发。

五、结语

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真正实现融媒体传播与鞍山本地资源的广泛对接,并从上述四方面着力,在媒体与城市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互动关联,是鞍山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66.

[2]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74.

作者简介:邱源子(1982—),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融媒体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