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对策探析

2021-09-10林铭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

摘要:新媒体使高校传统媒体逐渐弱化了其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主阵地的作用,传统媒体如何焕发生机,校园新媒体阵地如何占领,这是每个高校都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本文从探索革新校园传统媒体的途径、构建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体系、促进新老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对构建高校新型融媒体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平台进行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2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017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微信、微博、APP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工具几乎占领了当下人们的全部生活。而对于特别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小就接触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其对不同新兴媒体工具的接受度及使用频率非常高,获取各类资讯的丰富程度和繁杂程度也不容忽视,这在日积月累中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他们尚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一直以来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校报、广播、宣传栏、阅报栏,作为高校师生与高校管理者传达意识形态的桥梁、纽带、窗口的影响力日趋弱化,往日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手机则成为高校师生手中的“香饽饽”,所安装的各类新媒体APP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原有的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如何焕发生机,如何占领新兴的新媒体阵地,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两种校园媒体进行深度的融合和发展,使之成为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从而构建起高校新型融媒体意识形态宣传平台,是每个高校都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一、不断探索校园传统媒体革新的途径

虽然校园传统媒体已失去了往日对师生的吸引力,但依然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固有意识形态宣传阵地。作为高校的传统媒体,校报、广播、宣传栏、阅报栏仍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发挥,对于高校宣传部门来说,如何对传统媒体进行革新以适应当下不断发展的时代,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思路使之发挥固有的优势,是打造高校校园融媒体平台重要的一环[1]。

(一)在内容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面孔,转向服务师生为主

同新媒体相比,作为校园的传统媒体,校报、广播、宣传栏、阅报栏有着直面师生进行宣传的优势。校报可以直接发放到师生手中,广播可以定时在校园内回响,宣传栏、阅报栏可以树立在师生经常过往的路上……但是虽然这些传统媒体能够直面师生,但也存在其本身固有的劣势,传统媒体都是单向度传播,师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要想吸引师生主动拿起校报阅读、聆听校园广播、停留驻足于宣传栏和阅报栏前,内容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的意识形态宣传部门转变固有的宣传思路,认识到有互动才有传播力,有互动才有影响力,树立起“师生就是用户”观念,使校园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贴近师生的校园生活,更具互动性,吸引师生共同参与[2]。

(二)在借助各類新媒体传播载体上下功夫,增强高校传统媒体的扩散力

在当下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时代,校园信息传播也在新媒体时代抢头条、博关注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但由于传统媒体烦琐的工作,使各类新闻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到校报刊印出、宣传栏及报栏张贴出、广播电台播出时,已然成为“旧闻”,师生们在此之前或许已通过各类新媒体渠道了解到了相关内容。为此,校园传统媒介除了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外,更要利用新的载体进行传播。如,可在校园网上推出电子校报供师生随时下载阅读,所刊载的深度文章可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校园APP进行刊发转载,校园广播电台可以将所录制的节目发布到网上使之传播,宣传栏的相关内容也可通过设计版面的电子样式在新媒体平台转发……总之,校园传统媒体要使自身的传播内容摆脱原有传统载体的限制,搭上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快车,利用新媒体技术力量和传播活力改造自己,结合自身的采写深度和权威内容的优势,将其作为校园新媒体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产生次生传播效应,从而不断延续自身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影响力。

(三)在校园线下实体活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传统媒体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在高校师生眼中,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都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宣教纸张和宣传板块中,缺乏生机和活力,读者与编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度、多向度的,校园传统媒体也需要进行深度改变,拉近师生与校园传统媒体间的距离。因此,可以不定期举办相应的线下主题活动,如记者节、校园文学奖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线下活动,与学校各学院、各部处或者各学生团体合作举办相应的线下校园活动,定期开展“校报编辑部开放日”“校广播电台开放日”等活动,不断拉近与师生们的距离,破除校园传统媒体的神秘感,使师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校园传统媒体工作的日常情况,增强其亲和力,提升其在师生间的影响力。

二、着力构建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体系,抢占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

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师生每天接受的资讯大多都是从手机上得来的,因此,构建属于各自高校专属的微信微博账号和客户端,成为高校能否及时抢占意识形态新阵地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两微一端”运营团队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内容要求有时效、有创新、有新意,要能博得眼球,应用新媒体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新媒体编辑手段和技巧,因此新媒体运营不是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而需要有熟练的后台编辑人员、图片及视频制作人员、新媒体语言采写编辑人员等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制作出具有声、光、电等良好视听效果的新媒体传播产品。因此,高校打造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两微一端”新媒体运营团队显得尤其必要。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聘任一些拥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师生,通过培训、以老带新等方式组建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师生团队,并在组织上以校级学生团队的形式加以确认,确保新媒体运营队伍的稳定性。

(二)制作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影响力

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克服了传统校园媒体枯燥单一的宣传方式,能够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同样的内容。但是新媒体仍存在没有阅读量就没有传播力这一劣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制作“两微一端”网络文化产品时,要遵循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形式,从标题和内容着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宣教内容,转化成轻松幽默风趣的网络用语,并配以圖文视频,使师生对所要宣传的各层级内容能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这对制作的网络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不断学习新型的载体编辑呈现方式,紧跟时代的步伐

新媒体时代,各类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传播载体和后台编辑的呈现方式也在变更,因此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团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关注新载体的出现,学习新型编辑技术,使所制作的网络文化产品能够不断契合师生与时代同步增长的视听需要。同时,要善于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以年轻一代的语言去述说所要表达和宣传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师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生活,使宣传的内容更富感染力。

三、新老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校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这种情况下走向融合则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融合,传统媒体才能借助新媒体的载体,提升其创作内容的影响力,而新媒体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采编能力,以不断增强自身内容的可读性[3]。

(一)着力打造高校校园新闻和意识形态宣传“中央厨房”

在新老校园媒体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传播载体不同,传统媒体依赖校报、宣传板块,新媒体则依赖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但是,不论其载体是什么,它们都是学校各种新闻及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出口。因此,如果能在高校中打造一个集新闻和意识形态宣传于一体的“中央厨房”,对于需要在高校师生中宣传的内容,用同一原始稿件素材,再根据其传播载体的不同特性进行加工和发布,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这也是校园媒体融合中最有成效的一步。

(二)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运营团队,构建校园融媒体中心

归根结底,新老媒体的区别主要还是在于其传播载体的不同,对于高校意识形态部门来说,应用新媒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新的传播工具。因此,要打破原有体制下新老媒体运营团队的条块分割,统一构建校园融媒体中心,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在同一领导下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统一部门,整合校内人、财、物、场所等各项资源,避免对同样的宣传内容进行多次采集,从而达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的宣传效果,在校内真正实现多方联动的大宣传格局,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要主动迎接并抢占新媒体这一新型宣传阵地,把握传播特点,转变宣传理念,创新方式,拓展路径,从而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从灌输、控制走向提供服务,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并承载起引导和传承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任,进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这是高校宣传部门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22-26.

[2] 全权.即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43.

[3] 吴国红.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3(11):54.

作者简介:林铭(1980—),男,福建永春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融媒体高校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