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学生美感,促进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9-10张杰
张杰
摘要:“光”是色彩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旨在通过对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知识讲解,来让学生进行赏析、研究和创作,综合提高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力,并强化概括与夸张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感培养;印象派美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298
纵观西方的绘画历史,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典雅威严,再到中世纪绘画的形式僵化,历经文艺复兴,最后来到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的时代。印象派作为其中的一株奇葩,主张艺术家从封闭的画室内走出来,真正深入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创作,真切感受光与色相辅相成的奥妙变化。
一、鉴赏经典印象派作品,感受色彩光影的魅力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通过触控白板展示莫奈的一系列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暗含的色彩原理。笔者告诉学生印象派深谙光的科学,擅长用一些对比原色的相互堆砌来塑造阳光下微妙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理念,当我们看莫奈的《日出印象》、《撑洋伞的女人》时,会发现印象派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中阴影全黑化的处理,而大幅度提高阴影处的亮度,用青、紫等丰富的颜色相互交叉重叠。同时在亮部用黄色系的颜色进行提亮,构成了色彩微妙的变化。也就是说,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喜欢用黄紫互补色的并列、重叠涂抹来营造光影效果,使色彩在强烈的阳光下依然保持着和谐的视觉呈现。因此在这里笔者为学生总结,印象派画家不认为有绝对的阴影和绝对的黑色,阴影处应该有丰富且微妙的变化。
二、深入讲解笔触笔法等知识,加强学生对印象派油画的认知
在开始这部分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你们近距离观察这一幅印象派画作时,是否感觉非常杂乱无章摸不着头脑,但是一旦将画面拿远,就会立马收到真实的视觉冲击,甚至比“写实”更加富有张力。在给予了学生几分钟思考之间后,筆者引入了此环节的教学主题——印象派画作的笔触与笔法鉴赏。印象派摒弃了刻画现实物象造型的创作模式,转而用“光”来塑造形体。所以在这种提炼的趋势下,印象派的笔触不再是精细且“准确”的,而是用窄小连续的笔触,来铺陈对比色的色条,通过这种纯色的涂抹与并列叠加,来塑造出富有光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例如莫奈的经典作品《日出印象》,刻画的是日出的瞬间,太阳正在云层中冉冉升起,清晨的雾气笼罩着整个湖面,刚升起的太阳还没有足够的热量驱散这些水汽和雾。而就在这个场景中,水面、船只、人物都开始了运作与工作。在此叙事前提下,莫奈准确地抓住了“雾气”、“初生的太阳”、“凉凉的清晨”等信息,用看似凌乱的笔触刻画了生动的日出景象。说到这里,笔者让学生看人物的刻画,莫奈用凌乱快速的笔触在画布上抹了几笔深蓝色,画面中没有精细的人形,但那些人物却跃然纸上。
三、补充讲解相关美术史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文化修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印象派的油画,就需要为其补充相关的美术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印象派诞生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文化修养。印象派的历史价值在于让绘画者得到了题材、技法、方式、空间上的高度自由,画家所铺设的颜料、笔触以及涂抹的技法其存在的价值本身就具有了美感。那么印象派之所以诞生首先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发生了巨变,当时的人们更喜欢自然清新的户外,热爱日常生活的美好。同时照相机技术的普及,也开始让画家追求“画得像”之外的价值,于是印象派的革新开始了;其次,印象派画家与传统学院派展开了较量与抗衡,学院派追求精准的造型刻画,应该在画室中创作历史宏大的题材。而印象派决定走出画室,去自然中汲取光色的滋养,刻画那些日常的生活,真切关注人间美好。
在讲解完这样的美术知识后,学生们就更加认识到印象派的历史革新作用,以及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动力,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理解力。
四、组织印象油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总结评述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印象派油画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在笔者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校园操场”为创作主题,分别用色彩表现出早、中、晚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操场,锻炼他们观察光影与色彩的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发现有很多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色温”这个概念,即早、中、晚的色温是逐渐变暖的。在此基础上,学生纷纷用对比色蓝橙、黄紫来表现早晚,用亮黄色系的邻近色来表现烈日下的正午,在笔者看来是非常大的进步,因为他们学会了用光来塑造画面的信息,而不是靠形体造型。
待实践结束后,笔者组织了评述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摆放在讲台前,进行他评与自评,从色彩、光影的准确性、笔触的张力、构图的好看与否三个方面展开叙述。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还能让孩子们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
任何一个伟大流派的诞生都有着开天辟地的价值。带领学生欣赏印象派的画作,其实是打开他们艺术视野的一种途径,使孩子们认识到绘画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更不能以“画得像”作为依据。作为老师,最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认识到观察生活与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创新力,进行大胆地展现,这才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道晨.光与色的运用与研究[J].艺术品鉴,2020(06):307-308.
[2]李泳.光色的使者——透纳与莫奈[J].美与时代(中),2020(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