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与探索

2021-09-10张冬冬

当代体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运动队

张冬冬

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及相关资料,分析新时代背景之下“体教融合”的概念、国内的发展现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旨在拓展“体教融合”模式的研究成果,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体教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和可行性。结论:体教融合的优势:(1)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竞技体育人才;(2)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体教融合的不足:(1)实现该模式所需的经费不足;(2)教练员的培训水平不高;(3)运动员的生源、招生差异问题;(4)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冲突;(5)运动员缺少在比赛中锻炼的机会。建议:宏观方面,相关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建立必要的法规政策,建全保障管理体系,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设立专项扶持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微观方面,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例如资金问题,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依靠社会共同力量,建立资金保障体系;运动员教练员执教水平问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层次教练员等。

1 “体教融合”的概述

“体教融合”模式指的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密切合作,确保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的有机结合。“体教融合”就是要顺应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潮流,一方面既要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的体育竞技人才,同步带动我国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又有各自的优势,体育系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出了较高水平的教練员,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传统,积累了体育训练的宝贵经验,而教育系统的优势则集中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社交问题上,可以对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文化支持,发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实现完美融合。

2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几种模式分析

2.1 大学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

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退役运动员能否成功完成学业。目前,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都是在业余体校接受教育的,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进入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后,更是训练比赛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习。这使得退役运动员在进入高校之后,在学业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部分优秀运动退役后在高校就读时,都是通过延长学习年限才最终拿到学位,更有甚者选择了提前退学。

2.2 运动队和高校联合举办运动队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校附属运动队、运动队负责运动队的培训和管理,高校负责运动队的学习和学习管理,如北航与北京男排的合作或“省队办学”。在这一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运动员挂着学籍不上课,拿的大学文凭水分高;或高校为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专项培训计划,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教育成本过高,取得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2.3 现役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

相对而言,这一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运动员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2006年曾经有一位现役的世界冠军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在此后的三年中,由于一直肩负着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无法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时间,最后只能选择退学,这是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

2.4 大学与中学和小学直接相连

这样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独立的培训体系,例如清华大学的一条龙模式,清华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和小学形成的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模式是按照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从小学生抓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参与性,是新时代“体教融合”模式最好的体现,也是我国课余训练的发展方向。

3 新时代“体教融合”模式的优势、不足分析

3.1 “体教融合”的优势

(1)一方面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竞技体育人才。通过“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一方面加强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体育训练更加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也缓解了就业压力。“体教融合”不单单是弥补运动员自身的缺陷,而且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2)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共享。通过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各自的资源来看,教育系统拥有丰厚的文化教育背景资源,但是缺乏培养人才的人力物力,而体育系统正好可以弥补教育系统所缺少的。“体教融合”模式使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这样避免了国家财政的双向投资,节省了成本。

3.2 “体教融合”的不足

(1)“体教融合”模式的资金不足。“体教融合”、高校办运动队是新的探索,需要相当的经费支持,现在的情况是,大多由高校自筹解决,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资助不够。

(2)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培训水平不足。教练水平是影响运动队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姚磊、谭明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教练大多在短时间内接受训练,17.4%的教练不到5年。6~10年教龄占37.2%,二级运动员的比例较大,一级为22.9%,大师级以上仅为13.5%,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的大多数教练缺乏领导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自身的运动技能较低,参与学习和训练的机会较少,水平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需求。

(3)运动员生源即招生差异问题。中国高校招募高水平运动队有四种方式:一是各省市体育队退役运动员;二是,省级和市级体育学校没有入选一线队的;三是部分预备运动健儿;四是,有良好体育基础的普通高中生。高等院校招收学生,许多学生或运动员热衷于拥有更好经济基础的著名大学,这导致了入学的两极分化,令“体教融合”的设想落空。

(4)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冲突。“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核心理念是“成功捍卫者”,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因此,高校运动队的文化课与运动训练之间始终存在矛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体教融合”模式的形成、发展现状及该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体教融合”模式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大工程,要实现该模式切勿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新时代“体教融合”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有机结合的实现上,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竞技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互补共享。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不足在于实现该模式所需的经费不足,教练员的培训水平不高,运动员的生源,招生差异问题,运动员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冲突问题以及运动员缺少在比赛中锻炼的机会等问题。

4.2 建议

(1)宏观方面:相关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必要的法规政策,尽量减少一些实用性不大的决定政策,走我国法律允许的途径,建立完善的保障管理体系,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各行其是。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设立一些专项扶持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等相关政策。

(2)微观方面:针对“体教融合”存在的一些不足,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例如资金问题,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依靠社会共同力量,建立资金保障体系;运动员教练员执教水平问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层次教练员等。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运动队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教改革举措之反思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运动队管理中人际内耗问题与对策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