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革命文化视阈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探索
2021-09-10陈子宁曾雯斐
陈子宁 曾雯斐
摘 要:为了提高当代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弘扬革命文化可以尝试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研学旅行开展。同时为了使研学旅行的开展变得科学、规范和有序有效,需要对以革命文化为内容的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化建设,促进红色教育、研学旅行与思政课程三者有机融合。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探索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构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体系、探索出活动课程实施多样化路径。
关键词:革命文化;研学旅行;思政课程
在当代中国,面向青年学生开展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现实必要性。将革命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并对其进行课程化建设,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重要手段。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以弘扬革命文化为内容进行研学旅活动课程开发,构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体系、探索出活动课程实施多样化路径,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革命文化视阈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的问题透视
(一)当代青年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度
一篇题为《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研究》的调查研究,反馈出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不足。学生接触革命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学校课程,但学校不一定会开设有关于“革命文化”的系统课程,导致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第二、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不高。青年学生们对革命英雄缺乏情感的共鸣,对革命文化缺乏价值认同,因为当下不再是革命年代,革命文化已经过时。第三、对革命文化的外部宣传教育不感兴趣。青年学生认为社会宣传效果缺乏新意,学校作为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形式肤浅单一。
(二)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
研学旅行作为我国重新兴起一种课程形式,研学课程的内容和具体的研学方式呈现多样化。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没有科学的规划,盲目开设,杂乱无章,增加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研学旅行的开展大多处在无序的状态。研学旅行没能做有固定的场所、时间、师资和序列化的课程内容及主题。另外一方面,研学旅行的教育有效性较低。研学旅行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联动的课程,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相对较大。然而,研学旅行普遍存在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系统有序的课程内容以及清晰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研学旅行的教学有效性较差。而所有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对研学旅行进行科学、有序的课程化建设,而导致“只游,不学不研”的现象出现。因此,精选研学课程的主题及内容并进行课程化建设,迫在眉睫。
(三)革命文化视阈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政策依据
以革命文化为内容进行研学旅活动课程开发是提高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感的有益尝试,同是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称《意见》)都共同指出需要教育并引导学生弘扬和继承革命文化。《意见》鼓励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进行开发,明确研学旅行需要纳入中小学课程的一部分。《意见》还明确提出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二、基于研学旅行弘扬革命文化的课程开发的“三步走”
(一)构建具备“革命文化”与“研学旅行”特点的思政课程目标体系
聚焦中学德育工作目标以及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重维度进行构建。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宏观育人目标确定为: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依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研学旅行活动总体目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中观育人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增强“四个自信”;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能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基于课程的宏观和中观育人目标的设定,依据革命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制定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微观三维育人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研学旅行开展的相关知识;了解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学会表达自我、团结集体;形成良好的旅游习惯;通过观察、听讲解,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认同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继承与弘扬革命精神。
(二)围绕“革命文化”和“研学旅行”整合为思政课程内容
聚焦弘扬革命文化,构建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
第一、革命文化概述。在开展校外研学旅行活动前组织学生对革命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和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进行学习,让授课对象对“革命文化”有整体的感知后再开展研学活动,避免“只游不学”的现象。在课程的第一部分需要安排“革命文化概述”的内容。
第二、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与初心的体现,是“革命文化”学习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校外的研学旅行前,需组织学生开展系列革命精神的学习,主要聚焦革命精神产生的背景、革命精神的内涵、革命精神的意义、先烈的英雄事迹等内容。
第三、革命文化的形式。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的多种呈现形式并感悟到革命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生介绍“革命文化”常见的文化形式,例如,革命歌舞艺术、革命文学、革命题材电影、革命英雄事迹等。
第四、研学旅行体验革命文化。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后,可以组织授课对像开展校外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研学体验主要内容包括走访档案馆和博物馆,了解本地区的革命斗争史;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布置调查研究任务,搜集自己所在鎮街的革命文化遗迹等。
(三)融入“革命文化”和“研学旅行”,探索思政课程多样化实施路径
在课程开展的始终都贯彻“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的理念,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相结合,突破单一的课堂形态。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形态让政治性浓郁的革命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第一、开展校内理论培训课,夯实知识基础。理论培训课主要针对生团员、学生干部,革命文化兴趣小组社团成员和参加选修课的同学开展。校内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化概述”和“革命精神”。老师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授,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老师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推荐优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线上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革命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进行政治启蒙,为研学活动打下坚实知识基础。
第二、开展校内活动课,培育情感基础。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内活动课,联合多学科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老师指导学生精选多篇以革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革命文学作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融合创新为一篇朗诵美文。老师将依据美文的内容,精选背景音乐。最后,老师们认真组织并指导排练,在美文与活动的结合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革命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化自信便油然而生。文化的感染力只有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过程,才能打动人心,赢得台下观众的认同。
第三、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增益调研能力。在理论培训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了解身边的革命文化。指导老师先筛选革命文化资源,精选出典型的、知名的或鲜为人知的革命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社会实践调查方案、制作调查问卷,甚至帮忙联系相关的单位,方便学生进行采访和收集资料;最后,组织各研究小组进行现场展示,安排评委老师,设置答辩环节,并对展示进行现场评奖。
第四、开展校外研学旅行活动,研习革命精神。降低安全风险,寻找常态化开展方式。学校组织研学团队开展行程规划1天内,直线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研学活动,配备3-4名带队老师,学生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地点以本区域和周边的城市为主,这样可以实现一个学期多次出行,打造主题性和延续性强的研学旅行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常态化开展。精选本土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进行本土化开发。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选取“寻找东江纵队的革命事迹”的主题,先后组织学生到广州增城的正果镇和惠州博罗悬的罗浮山开展研学活动,寻找“东纵”的革命事迹,感悟“东纵精神”,未来将继续围绕“东纵”开辟东莞和深圳的研学路线。
三、基于研学旅行弘扬革命文化的课程开发的效益分析
(一)开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路径
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通过课程的开设,使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让革命文化的优质载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二)增强了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课程开设通过“革命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完善高中生对革命历史的认知。课程提高了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认识,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提高高中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真假的辨别能力,深化了中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增强了政治认同感。
(三)促进了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建设
将“革命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推进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建设。依据上述文件相关规定和要求,研学旅行、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弘扬革命文化的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校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有益补充。因此,革命文化视阈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能推动三者(研学旅行、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融合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2019 年度课题弘扬革命文化的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912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18.5.
二、学术专著类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4]拉尔夫·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3-1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程豪.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研究——基于ADDIE课程教学模型[J].当代教育與文化,2018,10(02):56-62.
三、重要文件文献
[7]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09):12-14.
[8]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7):122-127.
[9]刘建军,张韬喆.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革命精神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42-43.
[10]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84-88.
[11]殷世东,程静.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16-120+115.
[12]张健彪,田克勤.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0(0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