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突出“四化”,实现“四变”

2021-09-10曾安学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化教学改革初中语文

曾安学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其结果,更重要的是探讨知识所形成的过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上来.我们应知道“: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四化;四变

引言: 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之一张志公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太低”,叶老对语文教学弊端的认识更是人木三分:“少、慢、差、费”。广大在一线长期摸爬滚打的语文教师,更是被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拖得形骸枯槁、面容憔悴。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因此,结合本人教改之实践,围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健康发展,现将谈一谈个人的浅陋做法。

一、教学情境化,变机械学习为体验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事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钻研,采用图片、摄影、音乐和文字语言等多种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作用在于充分渲染 课文的氛围或主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鲜明、准确、形象的感性知识,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2]教学情境化,目的就是借助这种以学生的亢奋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场’’的场效应,促使学生角色转变进入情境,在情境氛围中体验、感悟、领会,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加深对文章意蕴和精髓的理解,变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体验学习。如教学《春》时,先放一曲“春天在哪里”,师生同唱。师生的感情,立即被带进了那个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光。他们面带微笑,春之来临的那种欢欣雀跃荡漾在脸上,流荡在心间,他们充满了对春天的憧憬和期待。接着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下朗读课文,那婉转悠扬的曲调,那抑扬顿挫的语音,和着跳动的音符,流倘着人们欣喜的激情,他们仿佛像作者一样,从春草的勃发,春花的繁盛,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柔媚,闻到了新春的气息,看到了新春的活力。整个课堂立刻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青春的气息。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只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我坚信:学生的体验感悟将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师生对立的机械学习局面必将被改变。

二、教学艺术化,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无定法”、“得法”之目的,即是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以“知”来抚育人,以“新”来吸引人,以“情”来打动人,以“理”来信服人,以“能”来塑造人。惟其如此,你的教学才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粘附住你的学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语文教学应当追求这样的境界:有趣、有用、有益;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教师、教材、学生的三位一体。(魏风传语)。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性。要如此,教师必须力争努力做到:1.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风趣、幽默。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丰富个人的实践体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巧用一些俗语、俚语、歇后语、诗歌、漫画、笑话、顺口溜、典故等,作为教学语言的调味品,既可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又能增长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2.教学方法要层出不穷,不断创新。在教法上,每位教师都应该追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当好每堂课的“导演”,力争每堂课都有一点自己的亮色,每教一次都有一点新的突破。不断改进创新是教师永葆青春的法宝。3.教学内容的处理要赋予其趣味性。常感于儿时的一位语文教师,教我们识生字:他先把生字编成歌谣,生字课变成了歌谣课,歌谣学会,生字也就学会了;湖北艺人把江总“七一”讲话内容改编成歌谣、快板、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农村广泛宣传,使“七一”精神深入人心。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处理。趣从思中生,味从品中来。教师通过深挖教材,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或引或联,由此及彼,趣味横生。4.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所教学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差异、知识存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习惯养成差异等实际。很难想象,超越学生实际的东西能鼓起他们兴趣的翅膀!也就是说,教学一定要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这是教学艺术性的源头活水。否则,你的教学就只能像一潭平静的死水,永远激不起学生心灵共鸣的火花!5.教学过程中推理一定要嚴密,条理要清晰,逻辑性要强。俗话说:“打败逻辑的一定是逻辑”。教学中推理、 假设、论证,都要有严密的逻辑。这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是最能征服学生的心,也是最能让学生折服的。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能与它内在的逻辑相比,这是教学致胜的核心。若如此,我们的教学就会日臻完善,学生会更加喜欢这样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尴尬,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变疏远学习为接近学习

教学手段现代化,指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录音、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它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品质等都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特别是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着巨大的作用。到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学生一对耳朵,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机械操作,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走向对立,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似乎越来越大;再说教学内容,尽管教材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但文章所反映的时代或内容毕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相当的距离。要让—个生活在幸福的21世纪的中学生去理解生活在清朝末年的孔乙己或范进,要让一个从未遭遇过挫折失败的学生去理解张海迪或保尔,显然老师再多的分析讲解都是不能奏效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它能将静止的孤立的文本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形象,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自然内容都能融入生动的画面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像刚刚发生一样的感觉。这样,就很自然地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变疏远学习为接近学习。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先把该文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较深的了解,拉近了该文与学生的距离;又如教学《狼》时,事先根据本文情节由开端到结局的发展,绘制屠户“遇狼”、“避狼”、“御狼”、“杀狼”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观察投影片边学习课文,练习以第一人称“我”复述故事。复述时,有的复述者声音在打颤,双腿在发抖,他们说真有“几欲先走”的感觉。我想,这是传统的翻译或教学达不到的。通过这一设计,学生就像文中的“屠户”,大大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生端坐在下面忙忙碌碌(记笔记),一坐到底。这是一种病态的静止的教学形式。君不见,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学生的思想被扭曲!这种病态教学的必然结果就是千人一面,学生所谓的知识是教师灌装出来的样品,是非常凝固的。为此,必须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比如:让学生来当当老师,让老师也来当当学生;让学生的个人封闭学习改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讲,能不能更多地来点学生的议,教室能不能搬到野外;是否可以让学生个人组织更多的语文活动;能否设计一些像理科中的实验一样的语文实验;能否考虑把秧田格式的座次变成小组学习的方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的教学形式都可以试用。例如:教学《陋室铭》和《爱莲说》时,采用比较阅读、分组评议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安塞腰鼓》与《变色龙》,采用小组竞争、量化评分的激励教学形式;教学《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采用让学生当主持、导游解说的形式教学……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生“躬行”出“真知”,教学形式岂能单一呆板?关于这一点,我想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学习,他们那种开放的、充实的、鲜活的组织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会真正让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获得知识的厚度和密度,这必将促使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態走向动态,把单调静态的聆听接受状态变为一种主动活泼的求知探索过程,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结束语: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尽管道路漫长,但吾“仍将上下而求索”。以上四点,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他们好象四把钥匙,共同在为开启语文课堂教学神圣殿堂的大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扇大门一定会被打开!

参考文献:

[1]王国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A].www.baidu.com,2019

[2]张宝娟.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之弦——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J].文理导航,2010:54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 贵州 毕节 551700)

猜你喜欢

四化教学改革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