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滑冰体能训练探讨
2021-09-10朱笑莹
朱笑莹
速度滑冰,也可以称之为“大道速滑”,冰上运动中,速度滑冰可以说是是滑冰运动中历史最为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的一个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虽然中国的速度滑冰运动起步较晚,由于国内对体育事业的支持,教练员的认真努力,培养出了很多有潜力的运动员,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选手,活跃在世界大赛的赛场上。速度滑冰是一个以体能为主导的项目,此篇文章目的主要是对速度滑冰运动项目的生理学基础、生物力学(动作模式)、易发生的损伤风险以及此项目体能相关测试与训练计划等内容进行分析。
(1)项目介绍:标准速滑竞赛跑道:赛道全长400m,内道半径在25-26米之间,内外道宽度均为4m,一般为2人一组。 服装要求衣服、鞋子分别为尼龙紧身全连服、冰刀冰鞋。速度滑冰项目按照国际滑冰联盟的规则规定,分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和全能4种,每种均分男女组:500米、1000米、1500米。不同赛制的竞赛项目会有所不同;速度滑冰赛季是从11月中旬~次年3月初。
(2)生理学基礎:速滑男女全能比赛共四个项目,男子滑行总距离为17000m,时间为26-27min;女子为6000m,9-10分钟,有氧供能系统为主,但无氧代谢系统也有很大作用,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个专项都不会是单个供能系统供能,只是所占比例多少而已)。
(3)动作模式:速度滑冰是属于周期性的耐力项目,运动员通过冰刀切入冰面上,产生较为稳定的支撑点,运动员在进行冰上滑行时要通过双脚不断进行蹬冰、收腿、下刀和滑行这一整个动作交替进行,上半身前屈到地面水平位置,屈膝,小腿的前侧也要相应的与脚背保持在直角的范围内的动作模式,当运动员感到疲劳时,要保持这种生物力学上有利的体位就会变得更加困难,速度滑冰运动员一般只在底部运动而不是在顶部运动,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运动范围的最末端需要良好的腿部力量,但核心力量(尤其是下背部)也是必不可少的。
(4)损伤风险:综上看来,速度滑冰运动员所完成的一系列运动形态使运动员的腰部(腰部劳损)、膝关节(髌骨软骨病、髌腱损伤、半月板磨损、三联征)、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损伤)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5)测试内容:无论是选材还是训练,我们都需要对速滑运动员进行必要的测试,了解运动员身体情况、训练水平等内容来更科学、有效的制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①力量:深蹲3RM,卧推1RM,卧拉1RM;②爆发力:反向纵跳CMJ;③速度:40米冲刺(加速能力);④灵敏:T-test,Harres;⑤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Bleep test,Yo-Yo test;⑥无氧耐力:90s跳箱测试(40cm高)测试无氧功率;⑦躯干力量:“V”字形支撑保持,肌力的协调发展;⑧平衡测试:跪姿瑜伽球,BOSU球,星型平衡偏移测试;⑨身体成分,BMI,体重身高,皮褶厚度测试等基本测试。
(注意测试的客观性、有效性、可靠性)
(6)训练侧重:因为速度滑冰主要涉及到下身和躯干,所以对这些部位的训练比上半身的训练更受重视,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①下半身和躯干的重复次数比上半身要多;②下半身每周训练两次,上半身每周训练一次;③增加肌肉耐力,肌肥大训练及肌肉力量;④易损伤部位、小肌肉群、小关节部位的针对性训练;⑤速度滑冰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结构:12个月可作为一个速滑训练的大周期, 以培养竞技状态的规律为依据,训练大周期分为 4个阶段:过渡期、准备期、比赛期,赛中训练期。
1)准备期:5-7月,进行全面基础训练,发展基础力量,专项基础力量,以增大负荷为主;8-10月,进行专项基础训练,发展专项力量,改进专项技术动作。
2)赛前准备:11-12月:加强技术训练,模拟赛场训练,技术和爆发力训练为主,注重细节进行心理;调整,减压。
3)赛中训练:1-3月:恢复调整,小负荷训练,为接下来比赛做准备。
4)过渡期:4月,主要对比赛后进行一些恢复性训练,为下一阶段训练做好准备。
周训练计划安排是结合运动员身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安排,避免运动员恢复不充分、营养跟不上、训练方面不全面等因素进行的训练设计。
(1)力量训练:力量、专项力量训练
不同力量类型的负荷强度、组数、次数以及间隔时间都有所不同;
肌耐力-专项技术-最大力量-力量生成速率;
主要训练动作:(每节训练课主要动作1-2个即可,可进行专项单/双侧训练);
下肢:深蹲、菱形架深蹲、腿举、俯卧屈腿等;
核心(腰腹背):独轮滚轴(膝盖着地-不着地)、背起等;
上肢:引体向上、卧推、卧拉等;
全身性:高翻、高抓、硬拉等;
(2)预防损伤训练:小关节,小肌肉群等薄弱关节部位的力量训练
灵活性与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对速度滑冰项目进行分析更有利于掌握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利于训练队体能教练制定更加全面的训练计划。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