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机制研究

2021-09-10袁瑞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摘要: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社会进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尤其是高校网络舆情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特征,易群体极化、易认知偏差、易联动传播。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校在舆情管理上缺乏舆情应对技巧、未建立专业舆情管理队伍、舆情应对手段单一。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多元化监测舆情、确保舆情引导主动权,完善舆情应对队伍、加强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完善学生思想理念应对机制,进行完善与提升,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71-02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如今已经进入媒体相互交融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因快速性、便捷性、多元化的特点衍生出众多优势与问题,尤其是现在全民记者的大环境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接触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内心诉求,这对网络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校作为学生密集的场所,是一个大的信息集散场,对学生发挥着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高校舆情也有与社会舆情不同的效果,正确引领舆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准备。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路径模式,也改变了舆论的产生与传播。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重要平台。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与大众交流为单向,基本无互动,但在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与受众之间联系紧密,网络舆情的传播凸显出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瞬聚性。突发事件自发生后会以各种形式与载体在不同平台传播,信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汇聚集中,微信、微博、抖音、豆瓣等多个平台同步推送与讨论,官媒、专家、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以自己的立场发声,大众面对各种信息难辨真假,不断衍生出自己的观点,使网络舆情呈现出瞬间信息集聚的特点。二是快速性。事件发生后,相关舆情的导火索多种多样,导致舆情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5G网络下,舆情传播不仅快速且范围极广。涉事主体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响应时间、信息发布和处置措施等都能成为舆情进一步发酵的关键。三是影响大。碎片化背景下,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主要是在手机网络的碎片化时间段,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这个世界发生的新闻,事件舆情的传播影响力变大。现实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在网络沟通传播中变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性事件。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比最高,达21.5%;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的占比最高,为26.9%;网民学历结构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9.5%[3]。大学生在网民群体中占据绝大部分。

移动化与智能化的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的生活与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全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在高校中也有独有的特征。一是易群体极化。高校学生集中,人口众多,且基本都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之内,除了网络的信息传播以外,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也为舆情的发展推波助澜。大学生思维活跃,闲暇时间较多,熟悉网络操作,面对突发事件更能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并传播,舆情在校园内的传播速度快,并在群体内形成极化现象。大学生对于高校舆情会形成两种立场,一种是支持,另一种是站在对立面,很少出现客观公正的中立状态,这是由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决定的。二是易认知偏差。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多且广,没有信息把关人进行真假筛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增加了大众对信息真伪的辨别难度。尤其是以学生为主的高校,对信息的接收更易出现偏差。舆论发酵过程中,若有虚假谣言乘虚而入,就会在校园舆论空间内不断发展传播蔓延,模糊大学生原有的理性认知,使大学生本来就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动摇,认知产生偏差,加速群体的情绪失衡。三是易联动传播。学生较社会人士而言更单纯,面对突发的舆情,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观点影响,当认知出现偏差时,往往会发展成为线下的群体性事件。而这就导致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大学生在面对舆论焦点时,易情绪激动,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线下的团体帮派,聚集起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愤慨,影响校园的正常生活,稍有不慎还会导致学校社会形象受损。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舆情应对技巧

在高校发生舆情问题时,高校往往没有充分利用主场的信息优势,作为事件发生的主体,很少有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官网声明,也不会积极主动向媒体传递信息,导致流言谣言大肆宣传。如果高校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声明与解释,公众的误解就会越来越深。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没有很好地利用全媒体,一般出现问题都会采用传统手段,如让辅导员教导学生、层层上级汇报开会讨论等,往往会错过舆情处置与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未建立专业舆情管理队伍

目前各大高校未建立合理有序的舆情管理部门与队伍,大多数是学校的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很少具有相关的舆情应对知识与能力。在遇到突发的网络舆情时,基本处理办法就是向上级领导请示,听从上级领导的指令与意见,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很少有独立的思考与应变能力,在理论素养上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导致舆情的影响扩大。

(三)舆情应对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回应一般是借助传统手段,即以单一的人力时时关注,通过搜索关键词、定期查看相关网页、了解外界的反馈等方式了解本校与他校舆情。网络技术相关内容较为缺乏,检测手段单一。当突发事件舆情迅速发展时,管理人员很难及时有效地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检测与监督,无法全面跟踪网络舆情发展走势与及时向学生大众反馈。另外,当高校要对舆情进行进一步说明与解释时,也需要借助全媒体等各个平台手段的技术支持进行处理与回应,而不是一味沉默与掩饰。传统的单一的舆情管理模式与应对手段已经不适合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舆情应对,高校亟须借助新的网络技术与全媒体优化舆情应对手段。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在全媒体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相关部门科学有效地应对舆情发展,形成合适合理的应对机制,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稳定、学校品牌形象的建立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元化监测舆情,确保舆情引导主动權

对于高校中发生的舆情,要重视并把握好网络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网络舆情初期孕育阶段要掌握好舆情信息来源,中期发展阶段要合理有序引导舆情的发酵与扩散,后期舆情消解阶段要做好后续的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对高校舆情的监测、预警、处置。从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贴吧、知乎等各个渠道进行管理,加强舆情管理实践,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制度,确保高校舆情管理处理团队掌握好舆情发展的主动权。

(二)完善舆情应对队伍,加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重视并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管理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管理队伍对舆情进行整体追踪防控,统一指挥协调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在突发网络舆情后,要及时查清事实,提出舆情应对方式方法,并在第一时间督促舆情相关单位合理回应。

高校还应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团委、新媒体官微官博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建立一支校园网络评论员队伍,善于倾听“网络民声”,及时回应师生诉求[4],联络相关部门解决师生迫切关注的问题。

(三)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完善学生思想理念

大学生极易受到信息的干扰,也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做到不造谣、不传谣。首先,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设媒介素养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辨信息的能力;其次,高校要注重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思政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提高以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舆论;最后,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有效利用网络信息的力量,提高自身能力。

五、结语

全媒体的发展消除了信息壁垒,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各项负面影响都不断放大,如网络舆情迅速发酵、负面信息与谣言难以及时制止等,不仅使涉事高校形象受损,管理困难,也间接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在合理把握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情况下,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并实践形成良性应对机制,促进高校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课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4-45.

[2]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

[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19-28.

[4] 刘志强.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风险防控[J].网络传播,2010(3):12-13.

作者简介:袁瑞君(1991—),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法治教育传播。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