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思维品质形成的探讨
2021-09-10张静
张静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鼓励发言,开拓视野,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反复学习训练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品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维品质;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数量;同时它也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言的构建和运用的基础上,重点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指导学生自学,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出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并逐步形成思维品质。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得借助常规教学实现[1]。
如果有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更加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重视预习环节,强化学法指导。
(一)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思考解决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些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材料产生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做一些导读工作,可以卖下关子,也可以设计简单的导学案,唤起学生对预习的愿望,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如:教学《蝙蝠与雷达》前,讲敌军和我军对峙时,我军怎么知道敌机起飞,如何截击。我们主要是靠雷达,雷达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预习《蝙蝠与雷达》就可以了解了。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预习的初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这时教师就要对预习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指点。如果有导学案,就可以按导学案去预习,一般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看、查、读、想、练。看课文,查生字新词,大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想就是想一想课文的重点以及课后的思考题,尝试做一些练习。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训练学生,让学生逐渐熟悉,从而有法可依。
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等老师讲,而是想办法解决,通过思考,尝试解决,在上课时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后听老师讲,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培养思维品质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产生创新的萌动。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新教育素材,创设情景,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却逐渐减少甚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消失殆尽。“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这句话足以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做学习真正的主人。
如:许多学生担心问题提得不好而被同学当作笑料,也怕挨老师批评,很少有人举手发言。老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独立的见解,提问题的都给予肯定,提出有质量问题的,要适时地进行表扬。“寒号鸟为什么不肯垒窝?”“井底的青蛙怎样才能知道天有多高?”类似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创造机会,多多鼓励,学生就会多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形成思维个性
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解决疑难。对在学习小组之中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中提出,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学生在发表看法前,肯定经过思考,在思考中,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然后梳理成问题答案。
如:在《坐井观天》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看题目提问: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青蛙坐在井里干什么?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天究竟有多大?看了课文固然可以回答,一些问题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的,学生就会天马行空,我们不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寻找答案。激发学生通过反复默读,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深入思考,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分析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培养钻研、探索精神和思维的正确方法,逐步形成思维品质。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从其特点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独特的思考判断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判断。探究性阅读是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探究活动中进行思维的交锋,是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動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杂乱的思维不断理顺,在众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做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提升思维品质[2]。
如: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四年级学生对“《精卫填海》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蟋蟀的住宅与人的住宅相比的作用?”看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答案就会不一样;对某一个问题引入思辨就会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强化陶行知生活教学,助力思维品质形成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为突出亮点。陶先生提出,教学本为一件事,绝非多件事,需于做上中,并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具体含义为老师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要依据做的方式。这样,教学做合一便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将“教”和“学”与“做”放到一起来,更需把它同实际现实的生活系统有机结合到一起。语文阅读中的文学性与精彩性始自于生活,但却又在生活之上。假若我们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单纯地、毫无感情地进行文字学习与表达学习,而完全与我们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脱钩,那么显然是没有特点、没有生命的,也是极其的空乏而又没有任何味的。语文阅读中素材的积累以及进而引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常常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这就要求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积累素材,增强语文素养,多看、多听、多思考,以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助力思维品质形成。但是,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小学学生们接受到的信息非常多,却很难得到合理的提炼和应用,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得不到积累。对于生活中天天出现的事,他们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注意到,依旧是难以发现真正可以促进思维品质形成的素材。我們需要要求学生定下积累素材的计划,并在素材计划开展中实施指导。老师要积极引导与鼓舞学生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日记里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所见所闻,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趣事乐事、心灵鸡汤、生活感悟以及学习过程的记录等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品质作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用他们的头脑去分析、去鉴别,用他们的心灵去领会感悟,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去整理、判断、选择,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玉萍.试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成长[J]. 新课程研究,2019,(27):47-48.
[2]沈志飞.让语文教学多一点理性思辨[J].语文知识, 2016,(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