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2021-09-10和静
和静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向学生传递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进行阐述,结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现状总结了相关解决策略,旨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让小学语文课堂迸发出应有的活力与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文素养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声音或文字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人们交际交流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运用的工作语言,它是存在于特有语境中并拥有自身特点、功能及技巧的一种独特的行业语言体式。课堂里,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2]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一)教师口语化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用语,它与平时的口语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师语言逻辑严谨、用词准确规范等。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不注意规范教学语言,随意使用生活中的口语,这就影响学生获得语言的熏陶。
(二)教师口语存在方言化现象
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但不同地区测试水平标准不一样,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我国小学还存在着部分教师口语方言化的现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向师性强,模仿学习老师的行为是自然了。教师口语方言化严重,课堂上,学生口语发音自然受影响。
(三)教师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
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语言艺术,表现在导入语过于单调,讲授语平淡无奇,结束语匆忙说完等。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问题解决对策
(一)使用准确规范性的教学语言
特级教师斯霞曾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学会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短扼要,用词确切,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特级教师于琦说:“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普通话必定是标准的,。课堂教学里,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其一言一行都被学生模仿着,尤其是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师讲话时不能出现模棱两可、咬词不清的现象。其次,教师语言应措词精当,具有精确性。课堂时间十分宝贵,无用无效的话容易让学生听觉疲劳,影响课堂效率。教师语言做到精当明了,就要求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引领学生抓住问题关键,组织语言时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较差,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们说话的准确性,说完整的句子。
(二)使用生动形象性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指的是语言富于描绘性,即描人状物,情景逼真;绘声绘色,真挚感人。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具体的教学里,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生活实物,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具体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修辭手法,引导学生语言学习训练的生动性。在低年级课堂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在写话示范时,恰当运用简单生动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里,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最直接的是诵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教师满怀深情地范读,将教学知识寓于文情之中,学生在深厚的感情中受到感染,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三)使用启发启智性的教学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眼、耳、手、口、心等,进而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多玩、多做、多演、多画,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一教师执教二年级的写话《美丽的秋天》教学,这样做:先领着学生到田野中去仔细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写一写。这样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写,而且写出了生动优美的句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语的启发效应,利用悬念、谜语、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跟着教师的步伐,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智慧。
(四)使用鼓励指导性的教学语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两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外部激励在上课伊始就提出目标,形成目标上的激励制,待学生参与学习后及时表扬与引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好点评工作。当然这要求教师根据目标的达成度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做好课堂问题的设置的工作,一些简易问题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全班同学都能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词语学习,教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朗读法,全班齐度,男女生分开读,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参与。当教师抛下一个问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时,教师就选那些平常不怎么举手的学生回答;当出现一道较难题时,教师可以找班级中较为机敏聪慧的学生回答,这样既避免了一部分孩子的尴尬,也鼓励表扬了那些优异的学生。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为了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使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能够鼓励启发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兰浩.浅论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速读·下旬,2007.
[3]李秀兰.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特点分析[J]. 课外语文,2017(22):33.
[4]王大忠.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J].中华少年,2017(28):90.
[5]毛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J].新作文( 语文教学研究 ),2017(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