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究,点亮数学课堂
2021-09-10王友香
王友香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被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教师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学情,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带领学生亲历完整的实践活动,以此点亮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探究 课堂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日渐深入,很多积极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而且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得以普遍应用的有效举措,备受师生青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情及数学学习的内容开展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展开高效的数学探究学习。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发探究质疑
小学生大多不具备较强的自制能力,但是大都有极强的好奇心理,很多学生都难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能普遍低下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结合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并就此展开深入引导,推进对问题的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式探究情境
思维开始于问题,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升。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实践中质疑问题意识的培养特别关键。而且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最为关键、最为宝贵的品质,也是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得以培养的关键起点。所以,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疑可问,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其问题意识,并保障提问质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内的圆形国旗台,然后以旗杆为中心,让学生手拉手地围着旗台站一周,并测量每一个学生和旗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就此打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还是引导对“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有效契机。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也能够勇于提问,畅所欲言。例如,想要了解什么是圆?旗杆究竟在圆的哪个位置上?为什么每一个学生和旗杆之间的距离都完全相同?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质量也得以提升。
2.创设生活化探究情境
数学知识本源自现实生活,当然也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但是,就知识层面而言,数学本身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由此也提升了数学的神秘感,甚至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畏惧学习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需要遵循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既要链接学生生活,也要从中选择学生更为熟悉的生活素材或者实例,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才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教学手段,为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成功地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互关联,使学生可以主动调动生活经历以及经验信息,通过观察、操作以及分析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体会到数学知识源自现实生活,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以“10以内的加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校内,并给他们发放标签,分别写上每种玩具的单价,这样就能够成功地在教室内创设“玩具店”的购物情境。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设计各种提问:你喜欢哪两个玩具?购买这两个玩具需要付多少钱?当学生获得初步认知之后,还可以组织他们在小组内完成购物任务,并选派代表在班级分享的过程中交流经验,这种方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度。
二、推进探究进程,培养探究思维
当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遭遇各种阻碍或者出现困惑,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有效启发,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持续前行的动力,当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之后,不管最终所获取的结论如何,都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1.组织数学实验探究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对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能力有限,常常难以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很多重要的课堂环节,如常常以直接灌输的方式传授新知,缺乏导入,难以快速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也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参与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笔者一般会在课堂教学之初,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引入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段动画视频,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乌鸦喝水”的场景,形象且直观的视频可以快速高效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乌鸦在喝水之前在瓶中放置了很多石子?而学生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在他们激烈地讨论时,笔者顺势引入一个简单的数学实验:首先呈现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并注入相同高度的水,之后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方木块,此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是分别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方木块,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能够想到什么呢?具有直观性的数学实验也容易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联想到和体积相关的知识,对体积拥有更丰富的感性认知,不仅能够质疑,还能够在问题的驱使下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此时便是引入新知的最佳契机。
2.开展数学验证探究
素质教育理念下所倡导的是以学为中心,那么,自然应当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自主学习机会。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以及自主探究习得新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应当遵循具体的流程:观察了解现象一展开大胆合理猜想一组织实验探究一收集课外素材验证假设一总结应用。
仍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已经顺利完成了前三项内容,并且积极主动地尝试,探寻问题的答案,这不仅充分调用了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可以让他们通过查阅其他素材或者網络搜集等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很多学生在经过激烈探讨之后提出,导致出现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在于所放入的方木块体积不同。当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之后,还会继续展开小组探讨,了解何为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这一体积?还会结合其他形式的实验,对自己得出的讨论结果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也通过实践活动的亲历习得新知,这显然比直接灌输的效果更为显著、更为高效。
三、创设探究条件,提升探究结论
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及足够的时间、空间,这才是保障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当带领学生亲历完整的实践活动。所以,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这样才能够立足于所探究的问题,为其搭建认知平台。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这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做,使其可以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需要梳理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问题情境: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让你使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进行表达帮助记忆,你能否做到?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聚焦于面积公式推导的共同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理清其间的转化关系,还能够准确把握公式之间的异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探究举措,还要使其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相吻合,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能。除此之外,探究式教学举措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高效的合作互助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合作意识,从而保障教学实效,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