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段读写融合“三部曲”

2021-09-10吴静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部曲

吴静霞

【摘要】读写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中高年段,读写融合是可以分层次进行的。第一步,通过“读”模仿学习“写”的方法。第二步,通过“写”,在文体转换中将“读”的感受变成自己的领悟。最后则是在“读”的基础上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思,将“读”与“写”完全融为一体。

【关键词】模仿学法 跨越文体 抒发情思

在小学低年段,读写融合主要表现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是课程标准的阐述。而到了中高年段,读写融合要水到渠成,必须分三步走。

一、读中有写,模仿学法

在中高年段,撇开人文性不提,就工具性而言,阅读教学偏重于写作方法的学习。但是,单纯的技法传授枯燥又单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种“八股文式”的教学,学生很难接受,而鲜活的例子学生就易于体会了。

比如,中年段时学写动作,《搭船的鸟》就是个好例子。先找出动词,再分解小动作的画面,接着找出每一个画面之间的连词,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就知道动作要分解,连词也不可少,然后再让学生写一个这样的动作片段就水到渠成了。

读了《纸的发明》,学生就知道如何写清材料工具和制作过程;读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就学到了如何运用准确的词语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读了《荷花》,学生明白了描写自己喜欢的花,可以从形状到颜色,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进行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这样的例子很多,到了高年段,段落的内容就更深了,如学写人物内心,一首《稚子弄冰》告诉我们,第一眼看到冰的孩子是惊喜的,制作乐器时是小心翼翼的,敲成玉磬穿林而过时是得意的,最后冰块碎作一地时那叫一个懊恼!可见,人物的心情是随着事件而变化的,不是单单两个词就能“搞定”的,有了这样的读,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一边记叙事件,一边展示心情。

读了《鸟的天堂》,学生会知道描写景物时,既可以写动态的,也可以写静态的,两者结合景物描写更突出;读了《祖父的园子》,学生就学习到了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情感;读了《落花生》,学生就懂得了可以借一个事物来比喻一类人……

这些都只是不错的读写融合的片段训练,而在篇章布局上,就要从整体出发,了解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说起,怎样围绕中心,次第铺展,层层递进。

比如,读了《北大荒的秋天》,中年段的学生会发现总分结构真不错,简洁明了,自己试一试,成效显著。而高年段学生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才知道有时为了“抑”可以先“扬”,极尽笔墨赞美的东西,最后却毁于一旦,在鲜明的对比之下,那种愤慨就更强烈了。

在中高年段,这种读中有写的课文很多,我们引领学生精心阅读,认真揣摩模仿學习,反复练写。慢慢地,学生会发现“读”与“写”的门道,自然而然地将读与写融为一体。

二、写中有读,跨越文体

如果说在读片段、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描写段落,成文成篇是学生习作“入格”的话,那么学生的写作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真正精彩,就必须在“入格”的基础上学会“出格”。这就是读写融合的第二步,跨越文体,让“读”的印记转化为“写”。

中年段有篇《小狗学叫》的课文。在结尾处有意提供了三种可能的结局,结局一:它遇到了一头母牛;结局二:它遇到了一位农夫;结局三,它遇到了另外一条狗。这是一篇童话,在第一种结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结局变成寓言,模仿“邯郸学步”,最后小狗不会发声了;第二种结局,让老农讲道理,变成记叙文;第三种保留原文体童话。通过三种结局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只可能有一个结局,所以每次选择都很关键,都应以不迷失自我为基础,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这不仅仅读懂读透了原文,而且超越了“读”,将阅读感受转变成了自己的文字,读与写真正融合到了一处。

再如,五年级上册有一篇郭沫若先生的《白鹭》,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语言凝练,用词精准,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三幅画面:独钓、望哨、低飞。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脑中会出现白鹭的三种情态图。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改写,将《白鹭》改为记叙文。这就不仅仅是动词的准确和连贯性的使用了,这是借鉴插图和原文,经过想象之后的叙事性画面的描写。

比如,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一只白鹭扑扇着翅膀降落在一望无边的清水田中,双脚没入水中,雪白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它静心而立,悠然自得,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忽然,它动了,长脖子一甩,铁色的长喙已没入水中,溅起一片晶莹的水花。眨眼之间,它又叼着鱼儿展翅而去。水面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这是将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记叙性的文字,有原文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自己的领悟。

巧的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是说明文,课本给出的例文是《松鼠》,而白鹭也是一种动物,所以笔者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改写,将《白鹭》改写为说明文。白鹭这种动物并不常见,学生结合图片和原文是这样描写白鹭外形的:白鹭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长约60厘米,比苍鹭和朱鹭要小,它们体型修长而纤瘦,腿长脖子也长,连嘴巴也是长而尖细的,如亭亭玉立的美女,使人一见就生喜悦之心。白鹭的美还在于它的颜色,嘴巴是黑色的,双脚是青色的,其余则全为白色的。真是“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样的描写保留了一些郭先生的妙言,更多的则是纯描述性的客观的说明性语言,再通过资料补充白鹭的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等,一篇说明文就顺利完成了,这就是跨越文体的读写融合。

对《白鹭》的两次改写,虽然文体不同,但都基于原文的“读”,在读中充分感受了白鹭的特点,领悟了语言的精髓。小学高年段学生不擅长写散文,但能读懂,能感悟其美妙。而动作的描写和说明性语言的运用又是经常练习的,所以才能顺利地改写,这种跨越文体的写必然以读为基点,将读融于文字,化为感受,写中有读,是读写融合的第二步。

三、读写融合,抒发情思

笔者以为,如果说读了课文之后,仿照其篇章段落是读写融合的第一步,那么结合多篇文章,将类似的内容进行文体的转换性描写,就是读写融合的第二步。而第三步就可以是将所读的内容完全融合到自己的文字中去。将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融合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出来,这才是最“高级别”的读写融合。高年段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就是难度升级版的读写融合。

读后感,当然是先读后感。读是基础,是起点;感是生发,是飞跃,是重中之重。但并不是仅仅通过原文和感受两方面就能把一篇读后感写“好”的。读后感关注的是自我情思的抒发,重点在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而在一篇文章中,从内容到人物,从情节到语言,从本质到外在,都会让我们有感而发。所以,读的时候就要关注角度的选择。

而正式写作时,很多人往往引用原文过多,感受偏少,这就没有生发,没有超越,不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一篇成功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

1.介绍篇目,点明感受。也就是简单说说,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的中心感受。如读了写景类文章之后的“向往”,记事类文章之后的“震撼”,认识了某个人物之后的“敬佩”……这些都是读后的“中心感受”。而要写清这份感受,就必须有选择地“读”,才能有目标地“写”。

2.概括内容,紧扣感受。原文概括其实也不是照抄课文语言,而是应该加入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改编原文,并且精確提炼。如要谈武松的“英勇”,原文概括就该偏重于打虎的动作及过程;要评价贾宝玉这个人物,就该介绍贾宝玉的所作所为……你这时所概括的内容,就是你后面感受的基础。“读”和“写”是密切相关的。

3.选择内容,详谈感受。一篇文章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候,你就要根据上面的原文概括进行深入的阐述,可以旁征博引,用类似的事物来谈一谈。如世人只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却不知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普通人不一定能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绝顶,但诸葛亮的努力与奋斗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才是紧扣“读”,“写”出的真实感受。

4.联系实际,深刻感悟。所有的感受最后应该归结到作者本身,所以这时候联系自己的实例来谈一谈,才是深刻的,有意义的。如“唠叨老妈”与自己的老妈事件不一样,但“唠叨”这个本质是不变的。所以,这时候的例子应该也是概括描写,着重于原文与事件之间的中心联系,“读”和“写”才能水乳交融。

5.首尾呼应,总结感受。文题、开头、中间、结尾,所有的感受都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为起点,渐次展开,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才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

读写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宝,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中高年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从“读”中模仿学法,从仿人格;再进行文体转换的写作练习,在大量的“写”的过程中“入格”又“出格”;最后,让“读”与“写”彻底融合,化有形为无形,让“读”成为“写”的灵魂和血液;让“写”成为“读”的翅膀,升腾飞跃。奏好这读写融合的“三部曲”,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定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

三部曲
以生为本,奏响名著阅读“三部曲”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史料教学“三部曲”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三部曲”
初中函数教学“三部曲”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尊重唤醒评价
浅议作文教学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