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21-09-10田亚军
课题项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大思政工作育人理念“三个课堂”有效融合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KTYB12)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素养培养”基本目标,不仅是对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引导,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在高职院校当中,“第二课堂”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作用,如何能够让“第二课堂”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辅助力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优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19年2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一重要方案,成为了指引着高职院校教学发展和教学变革的重要“风向标”。在新时代,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相关的教学活动面临着多目标和多任务,不仅要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还要让学生们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
“第一课堂”,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支撑,让学生们能够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对接;“第二课堂”,则是注重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灵活化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化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合作精神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等等,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新时代、新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如何能够让“第二课堂”的构建结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何能够让“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延伸,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的发展和学生们素养培养的需求还不是十分契合,“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还不够科学优化。因此,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背景环境,文章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的发展和优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进和实施,让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能够承载更多的育人效果作用。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基本内涵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对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查阅、研读和分析,发现目前教育学领域关于“第二课堂”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标准性的内涵界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第二课堂”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梳理:第二课堂,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不同于“第一教学课堂”的方式和渠道,以课堂外、校外教育为主导、以丰富化内容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通过多元化内容的渗透和导入,让学生们能够增长见识、丰富视野、提升认知、综合发展。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特点
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一个新生事物,第二课堂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开放性。第二课堂注重为广大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活动氛围和活动场景,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这也是提升活动效率和活动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在这里,能够充分彰显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决策权和主动权。
第二,丰富性。第二课堂相比较第一课堂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优势就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素材的丰富性。第一课堂关注于课本教材,关注于实践需求,但是第二课堂则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里,通过“小组合作”的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第三,综合性。第二课堂是一个综合性的课堂,是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以及社会需求高度融合的一个重要的课堂架构。
鉴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诸多优势特色,未来,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第二课堂架构体系,如何能够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核心问题。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双高要求”为目标导向,实现“第二课堂”的正确化发展
所谓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即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要求”,自然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发展的主要引导目标。在“双高”的目标引导之下,在《关于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支撑之下,在协同育人的综合视角之下,让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当中的育人地位不断凸显,育人作用不断发挥。具体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两个层面上着手推進:一方面,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高度整合,毕竟高职院校学生们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走入企业的基本素养,第二课堂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应该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支撑而存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促进其育人力量的不断强大,在第二课堂当中,积极探索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等等不同内容架构的同时渗透,通过科学的第二课堂架构的搭建,通过合理的供给,让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加符合宏观环境的要求、更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基本诉求。
(二)以“内容丰富”为主要手段,实现“第二课堂”的延伸化发展
全面推进“青蓝计划、青风系统、青美行动、青果项目、青木工程”五青团建模式,发挥社团、青年联合会组织的基体作用,凝聚青年青年师生,服务青年师生发展。在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的背景之下,让第二课堂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更加开放化、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协同育人的背景要求之下,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渗透为突破口,让广大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仅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对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团结合作等基本道德素养层面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践行这些良好的品德。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教师的能力、素养密切相关,因此说,教师的培训活动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提升的“备战状态”。通过教师的知识架构的及时更新,能够让更新的内容、更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内容渗透到第二课堂当中来。当然,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局限性,教师也可以充分保证民主,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且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在“集思广益”的基本环境之下,根据学生们的真正诉求去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主题的选择。
(三)以“监督引导”为辅助支撑,实现“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发展
监督、引导、评价、提升,这四个环节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之下,第二课堂效果的好坏,还是需要评价来实现;而第二课堂未来改进的完善,还是需要监督作为支撑。第二课堂的监督活动的开展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两个层面上着手推进:
一方面,清理、整改和重组学院社团机构,实施注册审查备案制、等级制和年检制,强化对社团指导和帮扶,培育和扶植品牌社团。第二课堂的发展离不开社团机构的作用,作为整个高职院校内部最基础的单元之一,社团应该充分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当然,这一个工作推进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充分保证社团的质量,通过定期审查和帮扶指导,让社团逐渐发展壮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社团的优势作用。
另一方面,让思想成为监督活动的后备支撑。为此,要积极建立社团党、团支部,强化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提升吸引力,逐步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组织,每学期在社团参加一次活动或拓展。当然,学生们参与社团组织活动的情况,也应该计入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当中去。因为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们成绩的考评才是核心。
(四)以“方式创新”为基本武器,实现“第二课堂”的灵活化发展
第二课堂相比较第一课堂而言,更加灵活,也更加开放。在这里,应该有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应该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说,只有实现了方式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第二课堂的灵活化发展。举例来说,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将学生们“翻转”成为第二课堂的主体,第二课堂当中的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目标等都可以由学生们自己来选择拟定、设计安排,这也是提高学生们策划能力、操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关键途径。再例如,可以实施“合作学习”的方式,毕竟对于学生们而言,具有集体协作的意识、具备融入集体的能力,是一项难得的,同时也是一项必要的素养。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才能够让“第二课堂”充满活力,欣欣向荣。
四、结束语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舞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作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个全新的“试验田”,值得教师在“第二课堂”的组织方式上、活动开展模式上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思考。文章在对“第二课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以后,针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要以“双高要求”为目标导向,实现“第二课堂”的正确化发展;其次,要以“内容丰富”为主要手段,实现“第二课堂”的延伸化发展;同时,要以“监督引导”为辅助支撑,实现“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发展;最后,要以“方式创新”为基本武器,实现“第二课堂”的灵活化发展。希冀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和支撑之下,在各方主体的协同推进之下,势必能够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科学化、规范化、创新化发展搭建一个更加良好的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1]刘璐,陈娇.“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应用[J].科技风,2020(01):109-111.
[2]罗英迪,梁秋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第二课堂的调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60-61.
[3]刘园园.高职第二课堂的现状和规范化探究——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203-204.
[4]刘永飞,张海红,刘五梅,陈晓静,胡越.基于OBE理念的药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与实施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0(33):290-292.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田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