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组织结构思考
2021-09-10王安
王安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多数传统媒体机构在技术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和革新,一大批“中央厨房”“全媒体矩阵”如雨后春笋般亮相,创意视频、人机交互、VR场景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新闻宣传领域。然而,一些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仍没有找到答案,甚至变得更加迫切,组织结构革新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融合现状的反思,结合组织行为相关理论,探讨媒体融合中组织变革的趋势和动因,希望能为推进媒体融合走向纵深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组织关系;组织结构;传统媒体;现代传播体系
在媒体行业,提及媒体融合的“元年”,普遍定义为2014年。这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二者优势互补,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与建设新型媒体集团的路径出发,将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都纳入到媒体融合的范畴中。这也标志着媒体融合晋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后,在中宣部、工信部等部门的牵头下,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和先导措施相继出台,为这项工作做好了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在政策指引和技术驱使双重合力下,中央、省、市甚至县级媒体纷纷投身到这场融合行动中来,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更广、更深的维度发展。融合融合进程由早期的央媒、大报先行先试,发展到中央、省、市、县四级全覆盖,完成了由点及面的系统升级,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主流媒体横空出世,享受到了第一波融合的红利。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主流媒体持续深化改革,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四级融媒发展布局。
如果说来自顶层的政策利好,为媒体融合指明了方向,那新兴媒体的全面崛起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则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内生动力。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上面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当前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如潮水般地向移动化、视频化转型,且呈现出多元态势,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快速占据传媒行业的制高点,削弱了传统媒体引以为傲的话语权,并严重挤压其生存空间。有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至2019年,五年时间里宣布停刊的报纸、杂志查过百家,其中不乏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昔日行业翘楚。更多的传统媒体则在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下,意识到了媒体融合的紧迫感,主动求变、瘦身转型,开启新一轮的改革探索。本文以媒體融合的实际出发,分析当前融合进程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结合组织结构相关理论,探讨媒体融合中的组织革新话题,为传统媒体集团如何做好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二、媒体融合的组织现状浅析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实践,媒体融合早已从初期的理论探讨转入具体实践,“中央厨房”“全媒体中心”等媒体融合产物不断涌现,媒体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在组织结构上,多数传媒集团兼具行政和市场双重职能,形成了以科层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模式,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其缺乏灵活应变的弊端显露无疑。与此同时,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产生虹吸效应,大量的精英人才和市场资源开始向它们倾斜,对传统媒体集团形成了巨大冲击。
(一)以“中央厨房”为抓手推动媒体融合硬件升级
在推进媒体融合步入实践过程中,“中央厨房”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将旗下的全媒体平台统称为“中央厨房”,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这一创新模式很快成为媒体效仿的标杆,被誉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标杆”。
实际上,“中央厨房”的概念源于餐饮业一种管理运作方式。将餐饮业的这种模式用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领域,并非突发奇想。依据之一就是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波纹中心模式”: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石子落水激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向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中央厨房”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内容策划、制作、传播的各个环节,各平台打破了原有的部门藩篱,最大限度协同共享、集团作战,从而产生放大效应。
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领域的率先尝试,为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央厨房”的融合模式在全国迅速复制。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目前“中央厨房”功能发挥不充分现象相当普遍。很多传媒集团在斥巨资升级了硬件后,仅仅将其当做一个配备网络设施或者集中办公的工作区域,或一个新媒体产品的生产车间,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对传统媒体转型变革、推进深度融合乃至实现一体化目标的重大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曾撰文指出,“中央厨房”的顶层设计方案,就是向着促进一体化发展方向和目标推进的,主要包括架构重组与流程再造。很显然,如果只是完成了硬件升级,而没有进行架构重组和流程再造,那所谓的“中央厨房”只能虚有其表,难以发挥出融合潜力。换言之,如果要让“中央厨房”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重塑采编流程,改革内部体制机制。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在磨合中不断优化。“中央厨房”的融合模式在实践中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否认其对整个媒体融合进程的先导意义,在“中央厨房”模式的指引下,传统的媒体集团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硬件布局,开始向纵深发展。
(二)媒体融合呼唤组织结构革新
随着媒体融合逐渐向深水区迈进,其组织结构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融合的一大瓶颈。在我国,传统媒体集团大多兼具行政和市场双重属性,一方面是党的喉舌、社会公器;另一方面还具备市场属性,要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并非易事。
受既有模式影响,传统媒体大多采用科层式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有一套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和严格履行的活动规则,职能分工明确,管理权力分层,部门之间、成员之间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在纸媒时代,这种制度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组织活动的开展。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科层制的弊端被无限放大。这种模式强调照章办事,成员的行为受规则约束,忽视人的主动性,整个组织缺乏灵活性、应变性,很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随着媒体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强势崛起,他们更加关注时效、关注受众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小、快、灵”的姿态不断侵蚀传统媒体的话语优势和市场份额。和新兴互联网企业扁平、高效的组织结构相比,传统媒体的科层制模式显得陈旧而乏力。这种结构上的束缚,也限制传统媒体的扩张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媒体融合向一体化迈进,就必须着力进行架构重组和流程再造。根据组织管理学家熊彼特的观点,组织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化实体,而是一个系统有机体。组织结构创新,是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将全新的生产要素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同时剔除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旧有生产力,以达到提高组织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我国传统媒体集团的组织结构革新,既要体现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但也不能完全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展开。这就需要对新旧两种模式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探索媒体融合的新型组织结构。
三、传统媒体组织结构面临的双重挑战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新闻宣传战线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主流媒体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所在。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等方面,传统媒体的现行组织结构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着诸多压力。
(一)从“相加”迈向“相融”强化主流舆论场
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也颠覆了新闻资讯的传播模式。在所谓的“主流舆论场”之外,新兴媒体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舆论场,而当前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1998年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观点。他认为,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搭建了一个“主流舆论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有一个依托于口口相传的“民间舆论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间舆论场”不断被放大,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主流舆论场”。
人民网舆情监测工作室曾选取年度100件热点事件进行分析,由传统媒体首发的还不足三成。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3亿,占网民整体的75.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億,占手机网民的75.2%。这些数据表明,主流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进程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习惯,以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思优化资源配置,肩负起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努力构建出更权威、更有效的现代化传播体系。
然而在传统媒体的融合进程中,“形融神不融”“身融心不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媒体的新媒体中心,甚至站到了和原有组织架构分立、利益分立的对立面,传统媒体集团斥重金打造的“中央厨房”,经常沦为集团各子报、子刊、子网的联合办公地点,并没有发挥出超级中枢应有的作用。从“相加”到“相融”,传统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克服变革阻力科学推动组织革新
当前媒体融合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省、市、县级媒体,都拿出了自我革命的勇气,把融合发展摆在了最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融合越到深水区,所面临的阻力也就越大,越是攻坚之时,越需要凝聚力量,科学推动组织革新。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时,也面临着来自个体和组织的双重阻力。
来自个体的阻力可归结为五个方面。首先是习惯问题,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习惯了此前的制度和流程,当变革来临时,这种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阻力;其次是安全感,人们都渴望获得安全感,而有较高安全需求的人,往往会觉得变革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第三是经济因素,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通常会担心,他们从事新媒体的工作任务或工作流程时,不能达到此前的水平,进而影响自己的收入;第四是对未知的恐惧,变革就是用未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代替已知,而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一部分人产生恐惧;第五是选择性的信息加工,为了保持知觉的完整性,传统媒体的一线工作人员会对接收到的信息选择性加工,他们只听取自己想听的,而忽视那些对自己建构的世界形成挑战的信息,这就导致一些影响一线编辑记者的新制度、新流程被选择性漠视。
来自组织的阻力同样来自五个方面。首先是结构惰性,传统媒体经过多年模式化发展,有极其稳定的内在工作机制,当组织面临变革时,这种结构惰性就会产生反作用力,以维持原有的稳定状态;其次是有限的变革范围,媒体融合需要对传统媒体的生产、分发、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而这些子系统相互传导、利益交错,变革的力量很难覆盖到每一个角落,这就很容易导致受力不均,进而影响融合效果;第三是群体惰性,在传统的媒体集团里,即便某些个体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但群体规范会表现为约束力量,体现为群体惰性;第四是对专业知识的威胁,新媒体时代要求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新技能、了解更多的新渠道,这对他们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威胁;第五是对已有权力的威胁,媒体融合很显然需要对决策权重新分配,这会威胁到组织内已经形成的权力关系。
除了来自个体和组织的内部阻力,媒体融合还面临多头监管、体制弊端等外部阻力,这些都给媒体深度融合带来了挑战。阻力是变革的常态,媒体融合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好组织变革的各个阶段,就一定能引领媒体融合走向深入。
在管理组织变革的众多方法中,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JohnKotter)提出的八步骤计划模型,可以为媒体融合提供借鉴。这八个步骤可以简略概括为:1.在组织内部建立紧迫感;2.与拥有权力的人形成联盟,来领导这次变革;3.创建一个新愿景,并围绕其制定战略;4.在组织中宣传该愿景;5.鼓励创新,向员工授权;6.规划、实现和奖励阶段性胜利;7.巩固成果、重新评估,做出必要调整;8.通过成功来强化变革。
四、媒体融合进程中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它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管理者设计组织结构时,必须考虑六个关键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指挥链、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以及正规化。组织结构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组织结构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何做好组织结构的创新升级、解放融合生产力,就需要率先在传统媒体集团管理、生产流程再造以及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发力。
(一)创新集团管理模式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组织结构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必须对媒体集团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传统媒体集团兼具党的喉舌和现代企业双重身份,在意识形态导向方面,媒体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服务大局、服务人民;而站在现代企业的立场来看,传统媒体集团需要兼顾投入产出和市场效益。这种特殊的属性,让传统媒体集团在进行组织创新时,既不能按照行政单位的模式进行,也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标准展开,必须创新集团管理模式,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组织结构,才能走出媒体融合的新路子。
在集团管理模式方面,美国学者威廉姆森曾把组织内部的形态分为三类:即U型(单元结构)、H型(控股结构)和M型(多元结构)。U型结构一般称为职能性组织,它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多运用于业务比较单一的中、小型企业;H型結构是一种多元化经营的控股公司结构;M型结构是U型和H型两种结构发展、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益的大型公司结构。
在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集团可以创新地将M型结构和U型结构统分结合使用。一方面,集团党委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对内容和导向负责;另一方面,分行业、领域的子公司采用U型结构,快速应对外部变化,完成市场企业的使命。
在分行业、分领域的子公司运作上,则可以借鉴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事业群制或项目部制,建立扁平、高效的组织结构,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牢笼,以结果为导向,适配资源和人才,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以用户为导向升级考评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的“你说我听”模式已经不再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产生交互,“读者”向“用户”的身份转变悄然完成。因此,媒体融合能否产生实效,用户最具发言权。如何生产出主流价值认可、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是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新课题。而实现这个目的,则需要更加细致的考评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在当前的融合中,有的媒体将报纸的稿件搬到网上,就以为实现了“融合”,这其实是对媒体融合的严重误解。媒体融合要着力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协调好、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取代关系,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消彼长,更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得靠人。
因此,在推动传统媒体组织变革时,需要着重升级考评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员工以用户为导向,不断学习新业务、提升新技能,和“中央厨房”同频共振。同时,媒体集团应着力建设媒体融合人才梯队,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破解科层制约束,使核心人才向媒体融合靠拢,为深入融合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创新驱动开创媒体融合新局面
创新理念是指企业或个人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打破思维定势,谋求新境界。创新的前提是对现状的不满足。同时,创新是建立在对市场规律和本行业发展前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创新的内容实际包括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经营创新和结构创新等内容。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传统媒体集团更需要以创新理念驱动,不仅鼓励创新,更要为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合力开创媒体融合的崭新局面。组织管理学家熊彼特曾认为,组织结构的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彻底颠覆原有的观念和体制,只要能使组织结构优化和绩效提升,将旧的结构要素按照新的规则进行组合,这也是一种创新。
传统媒体集团和新兴媒体各有所长,只有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才能激发各自的内生力量,构建起全新的传播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中国经济周刊,2019(6):6-6.
[2]崔士鑫.充分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促进全媒体"一体化"建设[J].军事记者,2019(6):4-6.
[3]陈薇,吕尚彬.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路径[J].当代传播,2014(4):59-61.
[4]蒋旭峰.传统媒体的进路:深度融合"三步走"[J].中国出版,2019(14).
[5]范延冰.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工作的创新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0):129.
[6]贾小飞.新媒体环境下纸媒互动新闻探讨[J].中国报业,2017(13):60-61.
[7]郭建忠.新媒体环境下做好传媒融合的实践探索[J].科技传播,2018,10(13):28-29.
[8]周建亮.传媒融合中营销“变现”的探索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2):73-74.
[9]蒋东亮.传媒融合中新旧媒体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探索[J].科技传播,2019,11(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