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赋权:青年亚文化的重塑与融合发展

2021-09-10高莹孙碧檬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高莹 孙碧檬

摘要:随着新媒介的快速蓬勃发展,青年群体作为坚实的网络原住民,在新媒介赋权的伴随下,促进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崭新态势。互联网的技术赋权加快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其中青年群体成为直接受益者,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为青年群体参与网络文化符号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独立自主性。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符号形式,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窥视当代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的消解与认同。本文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分析它背后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有表征,从社会、媒介等视角认识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特点,建立起与青年群体沟通理解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媒介赋权;网络青年亚文化;哔哩哔哩网站;身份认同;收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2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一般课题“新媒介赋权对高校青年亚文化群体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JX2020D453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梳理

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的种类呈现出眼花缭乱之态势。直到今天,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迎面而来,其中青年亚文化尤其引人注意。青年亚文化是指以青年为主体,在内在观念、外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与主文化相区别,在社会总体文化中处次要地位的一种文化系统[1]。对于可以灵活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交往习惯,虚拟的网络为青年群体创造与消费青年亚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赛博空间中被激活,并通过新型媒介成功把文化资本转变成经济资本。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不断建构青年大学生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青年群体自由穿梭在网络时空中,他们不再是穿着奇装异服、裸露出奇特文身的“社会人”,反而转身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的领路人。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青年群体避开了成人家长般的管束,他们克服自身的害羞与怯懦,在赛博空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此同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性也被无限放大。他们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以各种视听平台为媒介,采用拼贴、戏仿等手段进行创作,最终建立属于青年群体的亚文化景观,娱乐性消解了与权威话语对抗的严肃性。从网络流行的段子到现象级网络事件,都表现出青年亚文化在内容上追求的泛娱乐化,例如“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在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打工人”这个网络词快速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诱发了一群网络青年主动参与创作,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来调剂工作的苦闷,以一种看似抵抗的方式,达成了对既定现实的高度自洽。又如“小猪佩奇”的迅速走红,一夜之间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顶流”,流行语“掌声送给社会人”让青年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话语权回归后的个性化表达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发表言论的空间。“新媒介技术将众多的非自然的、非真实的成分引入赛博空间,并且运用超文本或者超链接技术,为青年亚文化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割裂创造出了一种‘自然’的表现场所。”[1]青年群体出生并成长在信息技术高速变革的时代,是“视听”的一代,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环境下他们获取与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已经远远超过习惯于传统媒介的上一代人。网络以“低门槛或者无门槛的信息获取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成为受众的可能,每个受众都可以平等地跨越时空进行即时交流与沟通”[2]。在此基础上,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中掌握了较自由的话语权之后,不断地吸收各种新鲜的东西,以独特的创新能力并借助触手可及的媒介作为手段,强有力地影响、“反哺”成人文化,创造出与新的历史社会条件相呼应的、更为多样化的青年亚文化表达方式。

(三)被资本和市场加以整合和利用

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群体风格的创新表达了对主流文化的疏离,然而他们却无法动摇既定的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依据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迪克·赫伯迪格的观点,所有亚文化风格的抵抗都会被商业收编或者商品化,从而失去抵抗的锋芒。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上的温饱消费已经不是支出的全部,而提升自我品位与风格的消费在不断扩大比重。例如在“丧文化”热潮中,网络中涌现出“佛系青年”“小确丧”等网络热词,各大企业在微博、微信等终端通过附加“丧”符号来宣传自家的口碑商品。商家通过挪用青年亚文化符号和元素来抢占青年群体的消费市场,而青年群体利用商业平台逐渐积累自己的亚文化资本,并把它们从具身化的资本转变成客体化的亚文化成果,通过各大媒介平台扩大知名度。

二、媒体赋权:哔哩哔哩网站的亚文化空间创设与身份认同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地球村”的现实。青年作为充满活力和反叛精神的群体,在这个“地球村”里构建了一个个不循规蹈矩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创造性文化生产空間,用“微小但不逃离”的方式与主导文化、商业文化进行互动与对话[3]。哔哩哔哩网站是我国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文化网络空间。目前网站首页上有动画、电影、音乐、舞蹈、游戏、时尚等12个板块,建立了相当稳定的群体会员关系。

(一)根植于二次元文化诞生的新型组织

打开哔哩哔哩网站的首页,在显著的地方可以看到动画番剧的推荐,该网站与其他视频平台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它是由一群爱好二次元文化的人打造的“狂欢地”。二次元在日本发展最为繁荣,其中包含动画、漫画以及游戏。借助互联网技术,爱好二次元文化的人们找到同类,这些孤立的个体由于兴趣相同,自然而然地用二次元风格圈出自己的文化实践空间。

稳定的准入机制架起青年亚文化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空间的高墙。成为哔哩哔哩网站会员之前必须完成网站安排的入门考试,为100道题,必须在1小时内答完,并且获得60以上分数才可以成为网站的永久会员,之后便可以在平台中浏览和上传视频以及发出弹幕。考试题目大多数为二次元文化知识,若不是真正的二次元迷,成为会员是比较有难度的,这100道题目就成为区分圈内与圈外的关键。在成为网站的会员之后,个体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伴通过持续的交流与互动,在进行文化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在这个文化空间中找到归属感。

(二)网络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

哔哩哔哩网站作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社区,个体或者群体通过拼贴、同构和表意实践建构出一个共同的亚文化身份,在这个基础上所创作出的各类差异化作品将自身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弹幕是该网站视频的灵魂,视频中滚动的弹幕,是基于该视频的某一内容发起的讨论,每一名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不仅可以看到之前的讨论内容,也可以发送自己的观点来与之进行交流互动。弹幕这种可以跨越时空的强烈的实时互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体成员之间的集体意识与身份的认同感,成员不仅获得了个体自尊,也使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加有黏性。

三、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破圈合作

二次元文化的爱好者们在哔哩哔哩网站不断聚集,通过不断生产内容共建了一个相对坚固的亚文化圈层,并通过严格的准入机制维护圈内用户的利益。但是,随着其他新型短视频APP的出现,短视频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该网站也在不断寻求破圈之路,扩大用户影响力。青年文化并非反文化,随着它的发展也会出现与主流文化相關照的现象,这成为了青年亚文化普遍存在的最终宿命。如赫伯迪格所言,主流文化会对亚文化进行“商业收编”与“意识形态收编”,收编后的亚文化会变成商品流通在市场中,它的抵抗力就会被削弱,从而使青年群体回归主流社会。2019年12月9日,哔哩哔哩网站官微官宣,央视新闻正式进入该网站,这也是继央视纪录频道进入之后的又一次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作性事件,标志着该网站早已不仅仅是二次元御宅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显示出它已经对主流文化敞开心门,不断寻求与主流媒体合作的机会。

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该网站联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6家主流媒体发布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宗旨是向青年群体传递一种面向未来、开放积极的价值观。视频在网站上线一天后,观看次数多达770万次,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也引发了现象级的刷屏。《后浪》的演讲由何冰出演,他以一种客观、平等的姿态,声情并茂地与青年群体对话,情绪上极易调动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演讲中出现的“国家”“现代”“自信”“自由”等演讲词,一方面表达了国家对新一代青年群体的高度褒扬,另一方面表现出国家对青年群体的未来给予了要求与期许。

四、结语

哔哩哔哩网站发布《后浪》的事件表明,亚文化圈层在不断努力与主流文化对话,虽然网络青年亚文化不可能全盘接受或吸纳权威主流意识,但是青年亚文化正努力冲破自己的圈层壁垒,以一种包容、共存的认知推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将逐渐被较为温和的“协商”替代。当下青年在新媒介技术赋权的便利条件下,积极努力地获取和创造不同的亚文化类型。在青年群体的不断壮大下,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主流文化也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向青年群体学习更具有创新力的文化表达方式。实践证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没有跨不过去的鸿沟,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可以在兼容并包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陈敏.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9,29.

[2] 张宁.网络媒体:公民政策参与有序性增量的新载体[J].党政研究,2015(06):67-71.

[3] 王长潇,刘瑞一.网络影像奇观的生成逻辑、类型建构与意义解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4):86-91.

作者简介:高莹(1990—),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批评、审美、流行文化。

孙碧檬(199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叙事学。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