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

2016-08-23龚兆雄

考试周刊 2016年57期
关键词:定向生身份认同

龚兆雄

摘 要: 定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的这个身份,再加上学校对于定向生和统招生的区别对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和影响,心理上的不平衡必然外化成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本文从定向生的交友圈子调查入手,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试图挖掘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定向生 少民骨干 社会交换 身份认同

一、研究对象简介

本文选取上海外国语大学研松江校区2013级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一级共有定向生21人,其中英语专业定向生11人,都属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称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一项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生源范围为西部12省(区、市),也有部分为海南、河北、湖南、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民族自治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生。就读本计划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必须回到原籍省份服务满规定年限(一般为5-8年)。

该计划的理论设计是一个既有利于西部发展,又有利于个人提高的好政策。可是在理论转化为实际之后就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许多学生在报考该计划之前对政策本身了解不足和对毕业之后的规划没有预见,等到入校就读之后才明白自己身上所背负的枷锁,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其次,在定向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和统招生的区别之后,很多学生逐渐表现出离群索居、沉默寡言,甚至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迷茫之中。另外,面对统招生经常谈论的关于爱情、工作、未来之类的话题,定向生很少参与讨论,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也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定向生陈同学进行访谈调查,并尝试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他们行为及交友圈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二、理论简介和访谈过程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创立,兴起于20世纪60年的美国,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它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由此认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期望在交往中获得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比如说乐趣、社会赞同、金钱、商品、爱等。

笔者通过和受访对象的长时间接触,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设计了一个访谈提纲进行验证。提纲分为四个部分15个问题,部分问题是开放性的,可以让受访者畅所欲言,其中一些设计问题目的性不强是为了消除受访者的戒备心理而从侧面得到有效的信息。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的问题主要是关于陈同学的交友情况。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同学,大家都比较高兴,除了体验新鲜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之外,大家还特别愿意交流,所以开学时各种班级活动较多,很多同学结交新朋友的意愿比较强烈,定向生也不例外。这个阶段他们和统招生没有什么两样,交流的时候提到自己的教育背景的时候也会大方地说出自己是少民计划的定向生,没有觉得这个标签是一个障碍。陈同学交了不少新朋友,和班上同学交流也挺多,除了本班级的活动之外,还常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并且参加文学班组织的光棍节派对,以及后来在泰晤士小镇举行的由整个年级不同班级参加的别墅派对。但是在访谈的时候,陈同学说道:“以后再也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倒不是因为活动不好,可总觉得有点聊不到一块,大家谈论的话题好像和自己的有些不同。越来越不经意地觉得和统招生不是一个世界的。现在想想好后悔,一开学选了10门课,本想好好学习的,可是现在觉得学习没什么意义了还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学也没有学好,玩也没有玩好。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另外结合观察还发现,陈同学刚来时挺爱出去逛,去乐购超市或者了解周围环境,开学2个月之后此类行为明显减少,并且独处的时间增多,经常和同为定向生的一位室友一块去食堂吃饭,但有时吃完饭要一个人出去走走。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劳认为:“当别人做出报答行为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回报行为就停止。”[1]从第一部分访谈问题的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陈同学交友的变化:开学多,后期少,新友多,但不长久,并且可以初步看到他内心的困惑。他没有从和统招生的交往中得到有效的回应,而是觉察到部分学生对他的偏见和因此形成的对定向生的歧视。所以他选择减少这种投入,由喜欢交往变得排斥交往。

从他选课的情况可以看出,定向生对待学习和生活非常积极,他们甚至比统招生透露出更多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实又逼他们退回去,甚至连交友都得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其实他们的内心比其他任何一个群体更希望交流,但是外部环境让他们做出了这样无奈的选择,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种现象不论是从提高定向生的素质,还是提高统招生的素质来讲都是不利的。因为交流不畅必然导致信息传递阻碍,产生误解加深偏见,同时造成了一种不平衡和不对等:统招生因为自己的群体很庞大,少了这11个英语班的定向生没受多大影响,可是对于定向生来讲就不一样,统招生这个群体对他们很重要,如果挤不进这个圈子,无法改变既定事实,为了避免自己被进一步边缘化,唯有抱团取暖,和自己人打成一片。因为他们只有和定向生交往才能够获得身份认同,才能得到心灵的依托。

其次有必要提一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2013级研究生的住宿环境,几乎全部学生都住在小别墅区域,环境优美,十分空旷,每栋楼8个宿舍,每个宿舍3人,总共才住24人,这就造成了整个区域人烟稀少,特别是到了周末,本地同学回家和部分住校同学外出游玩,宿舍区就成了人迹罕至之地,再加上有条河从宿舍区穿插而过,越发衬托出一种冷清和失落的气氛,长时间住在里面难免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其中的“弱势群体”的感受恐怕尤为深刻,“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往往会借助一些常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表现出来”[2]。所以,客观环境加重了定向生群体的孤独感,成为他们渴望交友的一个原因。

为了进一步弄清第一部分访谈结果背后的原因,很有必要了解受访者的性格及其以前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3]。所以访谈的第二部分旨在重点了解受访者的性格和他的交友情况,以便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陈同学讲述了他的大学宿舍生活:“我们大学时,宿舍有5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很有意思,人多了还是热闹,经常在一起聊天,谈论游戏、政治和女生的一些八卦等,总之都是一些天南海北的事情,还有,我们经常在宿舍联机打游戏,特别是夏天,玩得很开心,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怀念。”陈同学同时说到自己比较擅长游戏,在舍友中间比较突出。关于自己的性格,他做了描述,认为自己性格内外兼有,是一个稳重的老实人,在朋友面前比较外向,和陌生人一起时有点内向。至于交友方面,他说自己不太喜欢交很多朋友,愿意和诚实、爱思考的人交友。

通过对受访者的性格、交友原则及和当前交往对象的对比分析,发现陈同学现在结交的几个朋友并不完全符合这个特征,但他们都属于定向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人都有交往的社交需求。霍曼斯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在和统招生交往中得不到的身份认同,只能在定向生圈子中得到,这时交友的原则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访谈的第三部分,笔者了解受访者的压力情况和对定向计划的看法。陈同学觉得现在压力比较大,特别是临近期末,各学科的课程论文要求提交,他坦承,前面一段时间的压力也大,主要是来自周围同学。陈同学在聊到对定向计划的看法时,话明显多了起来。“开始我还以为自己挺幸运,现在感觉挺不幸的。当初以为好考,选了这个计划,根本没考虑到后面这么多的事情,和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刚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满心以为是国家为了照顾西部给的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现在尽是失落,觉得由于教育资源不平等造成的苦果转嫁给我们身上了。西部教育资源落后,不是我们不爱学习,是软件硬件都不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啊,大环境那样,我们也很苦恼,我在当地也算学习不错的,可是压根不要想上东部一流的大学,他们对西部的招生本来也不多。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现在以为可以有个政策帮我实现了,可是又要因为几十分的招生优惠背负5年的合约,这一年值多少分啊?我又有几个5年?违约了还要陪好几万的违约金,这几十分的代价也太大了。其他同学谈未来,谈就业,我根本就不敢谈,他们很期待毕业,我一点也不期待,就觉得现在学习也没啥意思了,一切都是规定好的,个人努力无法改变事实,有时候还要受人歧视”。

同时,笔者注意到陈同学是单身,心里也有喜欢的对象,可是他宁愿承受各种心理的煎熬也不愿意采取行动,笔者曾多次鼓动他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他总是强调自己是定向生,或者以自己以后要回生源地为理由搪塞。由此可见,定向生这个标签实实在在给陈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困扰,并导致他一些行为的变化。另外,陈同学也自述现在每天的生活很单调也很固定,坐固定的座位和去食堂固定的窗口打饭。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去找定向生同学聊天,外出的时候一般也是叫定向生同学一起。当最后问到他觉得自己和统招生一不一样这个问题时,他几次欲言又止,后来用一句简短话进行了回答:“不一样,又一样,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后来,笔者又调查了该计划的毕业生,其中某毕业生说道:“毕业之后以为自己真的会成为少民地区的‘骨干,满腔热情地回生源地建设家乡,没想到一下被扔到最底层,根本没人会理会你这个身份,相反在找工作的时候恰恰还可能因为这个身份竞争不过统招生,很多用人单位不要定向生。这到底是树人,还是毁人啊?”由此可见,陈同学的担心不无道理。

三、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定向生这个身份导致他们无法定位,他们很难从统招生的交往中交换到身份认同,导致他们减少了和统招生群体的交往,由于毕业去向的固定,又使他们失去应该专心学习的主观意愿。和统招生相比,他们趋向于相同群体之间交友,因为他们在本圈子里的交往所能交换到的非物质的回报更多,所以定向生之间的联系没有减少,反而加强。相对于统招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定向生这个群体显得格外弱小,甚至部分统招生都觉察不到他们的存在,而这种忽视和偏见正是定向生群体心理最敏感的东西。所以定向学生在交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表现为独来独往或者形成更小的圈子。

不论多好的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政策受益者感觉到关怀,因为当政策最终落实到个人身上的时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由此引发的行为直接决定了政策意图能否发挥作用,对于这一点不能只用冷冰冰的数据来说话,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定向生的人文关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一个处于这个角色中的个体都是苦恼的,也可以说每一个定向生都经历类似的心路历程和痛苦挣扎,只是苦于残酷的现实无法改变,而最终只能在毕业时选择沉默地离开。希望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布劳,著.张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奥]弗洛伊德,著.谢敏敏,王春涛,编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乐安国.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定向生身份认同
源于免费定向培养的深度贫困县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以绵阳师范学院环境类专业为例
临床医学定向生与非定向生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以福建某高校为例
广西全科医学定向毕业生的毕业后现状调查
浙江省定向与非定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比较研究
矛盾与困惑: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价值观调查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