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渗透爱国教育
2021-09-10宋依蔓
宋依蔓
新的《课程标准》对德育教育有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作为国民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形象直观,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土、丰富的资源和伟大的成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而奋斗。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一、研究渗透的方法
1.情感诱导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2.背景介绍法。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
3.课堂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如学习圆周率这一内容时,就结合教材中拓展性材料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走近祖冲之,走进我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从而激发起学生无比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百分数时,借助百分数比较的作用,出示几个国家农业生产发展增长率的比较,发现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中增长最快。
4.美感启迪法。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5.習题引申法。
借助教材编排中的典型例题、习题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有些例题和习题,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它往往涉及到祖国的宏观政策(如利息类题)、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文景观等等多个领域,教学中我会适时借用这些例题或习题对学生加以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竞赛强化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二、掌握渗透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胸怀,和谐的发展个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
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引导,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3.层次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
4.随机性原则。
即教师要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注意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进行随机渗透,切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5.延伸性原则。
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渗透。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成都市华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