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弱势群体子女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
2021-09-10吴凯贤
吴凯贤
【摘要】本文探究乡镇弱势子女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乡镇弱势群体子女德育教育的发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使这群特殊的孩子能够健康、阳光、全面地成长。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小学德育;问题及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步伐越迈越稳。国家前进的路上,人们收获的是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也是异彩纷呈的精神文明财富。然而也是伴随着发展与改革的步伐,一个特殊的群体悄然诞生——弱势群体。这一群体是受国家不均衡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他们的下一代——弱势群体子女正是诞生并成长于这样特殊的环境,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生的特殊心理及行为问题。面对乡镇弱势群体子女这样一群更为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中必须直面与解决的又一课题。
一、弱势群体产生的背景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处于不利发展地位人群的集合。导致他们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受到了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弱势群体源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与社会结构、社会公平的不协调状况,例如贫困人员、下岗人员、单亲家庭成员等。而其余受到自身生理条件影响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疾人。
二、乡镇弱势群体子女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带来的自卑感强烈
面对其他同学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温暖的家庭氛围,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在这些方面会感受到明显的失落,而这种失落感正是他们自卑的来源。在德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在面对弱势群体子女的这种自卑感时,常常自感无能为力,难以有效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困境。这就导致弱势群体子女常常在学习中也表现出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总会认为自己是群体中那个最特殊的存在。长期以往,这些同学会慢慢陷入一个难以走出的消极循环中,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接受德育都难以收获明显的效果。
(二)缺乏关注使弱势群体子女产生孤独感
弱势群体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得到与普通人相等的收入回报,为了能够帮助下一代摆脱这一群体标签,他们也不得不选择付出更多的时间与汗水在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上。所以在乡镇学校中,绝大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最为缺乏的就是家长给予他们的陪伴与关爱。而在目前的德育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学生数量不少,大部分时候教师难以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关注与关心。这就导致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孤独感渐渐蔓延到学校生活中。他们沉默寡言,老师就认为他们很乖,没有问题。一旦这些同学表现出行为上的差错,教师就将其归咎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教师对他们的忽略加深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孤独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三)难以解除戒备,弱势群体子女排斥心理强
在乡镇弱势群体子女中,有一部分同学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所有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对与他们交往的同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与猜忌。一旦触及他们心里脆弱之处,他们会以骂脏话、打架等十分暴躁的方式给予回击。而教师在对这些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时,常常只顾一味说教,而不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内心的真正需求。教师无法帮助弱势群体子女解除内心的防备,使得这些孩子将教师也划归为自己的对立面,对德育工作产生强烈的抵触。
三、乡镇弱势群体子女的德育策略
(一)以“情感关爱”为德育导向
要解决当前乡镇弱势群体子女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控制如自卑、敏感、暴躁等。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过程中,要给予弱势群体子女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可以通过定期的谈心、家访、写小纸条等方式让这些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对她们的关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注意平常和谐班级氛围的创建,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例如笔者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她失去双亲,在四年级时转班到我的班级,但是她只能寄宿在舅舅家。笔者了解这个情况,也明白孩子内心必然十分敏感内向。在她进入班级之后,我给自己定下每周至少与她主动沟通两次的任务,及时掌握她的学习、生活问题及思想动态,为她答疑解惑,让学生感受到我对她的关心,慢慢地,她也变得开朗了。
(二)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内心产生了负面情绪也始终是自己憋着,当情绪爆发出来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在对乡镇弱势群体子女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日常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开导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教师也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心理辅导渠道,例如:
1.教师辅导。教师可以将每周的某一段时间固定下来作为“谈心时间”,寻找一个安静独立的“谈心角”,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对不良情绪作出疏导。
2.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案例,角色扮演,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3.邀请专业人员为学生解忧。教师在心理辅导这方面的专业度毕竟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或是专家等到班级内为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
弱势群体子女常常因为不自信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獲得许多挫败感,但要相信的是,他们对认定的事也往往有着超越普通学生的执拗与肯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这些学生创造表现与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努力取得小小进步后可以收获的满满成就感。教师应该多给予他们赞美与鼓励,正是这些来自教师的肯定可以推动他们不断发掘自己在学习中的巨大潜力,进而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我们对教育的意义产生重新思考,对乡镇弱势群体子女而言,“爱”无疑才是有效且唯一的德育策略。
参考文献
[1]侯慧.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于文新.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弱势子女道德教育初探[J].科技资讯,2008(30):216-217.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善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