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
2021-09-10赵爱刚
摘 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不同学科核心素养有着自身特殊的构成,其中法治素养属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与成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对法治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法治素养;高中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5-0059-02
引 言
法治素养指的是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从法治素养培育视角出发,优化整体课堂形式与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对法治意识形成正确认识,使其增强法治观念,这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相当积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获取法治知识
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各项教学计划与行为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媒介,对于法治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同样如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切入点,认真分析与阅读教材内容,从中提取有关法治素养的信息,有效进行法治素养培育[1]。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事先研读教材,明确法治素养培育方面的内容,并据此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学习和获取法治知识,促使他们主动接受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时,教师先询问学生:“我国的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分别是什么?”学生知道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怎么理解国家的含义?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什么?与资产阶级专政相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和本质分别是什么?有哪些显著特点?我国民主主体包括哪些人民?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据此渗透法治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发展意识与政治认同感。
二、创设法治培育情境,激活高中政治课堂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政治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其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且教师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无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抑制了他们法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场景,创设生动的法治培育情境,把抽象的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化,为政治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2]。
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武汉市“汉正街的转型”导入新课,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汉正街2011年与2019年的对比图片,搭配文字简单介绍转型过程,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发挥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学生探究后总结出:经过武汉市的搬迁改造和升级转型,汉正街重新崛起,说明要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接着,教师展示材料: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稳定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包括西气东输、“两会”讨论,及计划实施后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变化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使其深刻意识到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
三、积极引入生活资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虽然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深度、难度都有所增加,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生活化教学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培育法治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在法治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求所授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入一些生活化资源,加强课堂与生活间的联系,带领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中学习和探索,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3]。
例如,在教学“法治社会”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些生活中“养狗伤人”的热点事件,告知学生:从地方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已先后出台相应的养犬管理法律规范,各地区结合本地实情制定了养犬管理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针对“养狗”这一生活小事设置法律、法规,使其认识到养狗虽是个人行为,但要受到法律的规范。接着,教师可以提出“法治社会的概念是什么”“怎么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如何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明晰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遵法、学法、懂法、用法。
四、巧妙运用案例教学,培育学生法治观念
案例教学法即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收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具体到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知识主题引用相应的案例,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拓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在案例解析中深受触动,达到培育法治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严格执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一些严格执法的案例,比如,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自实施以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全国多个省市,发现问题、实施监督,许多人因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被刑事拘留,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说一说加强环保执法有什么重要意义,使其结合课前调查研究,尝试对本地的环保执法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学生总结道:有利于纠正环保执法存在过松或过软的情况,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严格执法的内涵、主体、意义分别是什么?该如何严格执法?”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讨,使其意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国策,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使其树立法治权威,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五、拓展课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及教学时间,拓展课后实践活动,将课上、课下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围绕知识主题、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法治素养。
例如,在教学“全民守法”时,课堂上,教师先播放视频《法律底线不能触碰》,并设计导语:视频中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遵纪守法,我国当前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据此,引导学生学习全民守法的含义、具体要求,学习全民守法的措施等理论性知识,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基础。
在课后活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观看《法治中国》专题片,组织学生观看宪法宣誓仪式,参加法治宣传讲座、培训等活动,使其调查、分析和研究身边的违法现象及不道德现象,畅谈个人感受与收获。如此,教师通过课堂上下的有机整合,不仅能拓宽法治素养培育的范围,辅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使其树立法治意识。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法治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政治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多个层面与视角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让他们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
[参考文献]
胡波.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法治意识[J].考试周刊,2020(50):137-138.
赖林生.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培养路径[J].高考,2021(15):97-98.
胡海英.基于法治意识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2021(04):46-47.
作者簡介:赵爱刚(1986.11-),男,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