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奄蔡位置考

2021-09-10李俊卿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粟特史记

摘要:奄蔡是古代亚洲西北部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的古国,与中国古代诸多朝代、西亚诸国和拜占庭帝国均有联系。秦汉时期,奄蔡具体位置在里海北侧,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随着北匈奴西迁、阿提拉西征以及蒙古的扩张,奄蔡不断被征服,位置也随之不断变化。作为古丝绸之路辐射地区和游牧民族频繁争夺的热点地区,奄蔡的具体位置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

关键词:奄蔡;粟特;康居;《史记·大宛列传》

中图分类号:K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15-03

引言

西域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频繁冲击引起汉民族对西北边疆的重视,汉族封建王朝能否对西域保持有效控制影响着整个中原的安全与稳定,对西域诸国威慑和制衡导致各王朝的西北边疆成为决胜西域的关键之地。其中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攻打和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开始四散,一部分选择渡锡尔河南下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建立大宛;一部分同样选择渡锡尔河南下,进入阿姆河以南,灭亡巴克特里亚王朝,建立大夏;一部分往西迁徙,到达了咸海、里海以北,建立了奄蔡;一部分继续留在锡尔河北部,建立了康居;剩下还有一部分塞种人在周边建立了若干城郭小国。汉唐期间,中原王朝对西域诸国的待遇每况愈下,西域诸国和匈奴重新交好。后来由于西域诸国之间战乱的升级,一些古国也随之消亡了。对先秦到汉唐时期西域诸国的位置考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文献对奄蔡的记载

在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记载很多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地名。“奄蔡”作为西域史乃至中亚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在书中多次被提到。一般来说,奄蔡是欧罗巴人种中语言属印欧语系的萨尔马特人建立的国家①,在秦时可能已经形成,根据斯特拉波《地理志》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在里海和顿河之间的草原上,在萨尔马特人中有以西拉锡部和阿息部为首的两个政权。我国的史书也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但关于奄蔡的具体位置,学界众说纷纭②。

关于“奄蔡”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1]

通过这段材料,可以简单了解奄蔡这个国家在康居国西北两千里外,但与康居的风俗相同,控弦十万人,军队人数较多。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过奄蔡的骑兵,说他们作战的武器是与其他萨尔马特人相似的长铁剑[2]。斯特拉波也在《地理志》中记载到西拉锡王阿比喀斯能够调动两万人的骑兵,阿息部王斯巴迪努斯能指挥20万的人马。对比同时期其他西域大国的军队来看,奄蔡的国力在当时西域诸国中属于上等水平③。但与匈奴比较,似乎这种实力又显得微不足道了。据《汉书·成汤传》记载:

“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又遣使者责阖苏④(奄蔡)、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3]

由此可知奄蔡人当时向匈奴人朝贡。

“临大泽”,则说明奄蔡旁边有一大湖,漫无边际,司马迁称之为“北海”,由此,便引申出了对奄蔡具体位置的考证。关于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从“北海”一词出发,试从锁定北海的位置来确定《史记》中所載奄蔡的具体位置。余太山认为北海可能指咸海或者里海,之所以被称为北海,可能是承袭波斯人的称呼[4]。

《汉书·卷九十六上》中关于“奄蔡”的记载则沿用了司马迁的《史记》说法:“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者十馀万人。与康居同俗。临大泽,无崖,盖北海云。”[5]自《后汉书》起,关于“奄蔡”的记载又与前者有所不同,《后汉书·卷八十八》中云:“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6]《三国志·魏书三十》这样写道:“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7]

用“阿兰”一词来代指奄蔡,最早始于《后汉书》。《三国志》中言“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则表明在两汉时期,奄蔡被迫服侍康居,而到了现在,则摆脱了这种局面。麦高文在《中亚古国史》中指出:“公元1世纪时,奄蔡人又为阿兰那人所取代。”[8]

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米亚努斯·马尔塞力努斯在《晚期罗马帝国史》一书中说道,1世纪到3世纪期间,阿兰代表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频繁威胁着罗马帝国在多瑙河沿岸和小亚细亚较为偏远的领地,还深入高加索地区⑤。笔者认为,奄蔡很有可能是被阿兰人的一支所征服,摆脱了康居的控制,所以我国史书中称之为阿兰。在这段材料中,还出现了对奄蔡地貌特征的描写,气候温和,多白草(牛羊的食物),从而更加佐证了奄蔡是一个依靠游牧而生的国家,有着迁徙的习惯。

二、奄蔡与粟特、康居的位置关系

(一)奄蔡与粟特的位置关系

《魏书·卷一百二》中记载道:“粟特国,在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9]《周书·卷五十》中记载:“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庵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10]《北史·卷九十七》中讲道:“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11]

这三则材料说明,原先的奄蔡,就是现在的粟特。其实不光如此,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说:“粟特似为俄粟特之讹音,略去其首音俄字也。俄粟特民族今代仍居高加索山系间,即古代阿兰或阿思人之苗裔。”冯承钧《西域地名》的中也说:“粟特,古之奄蔡。”这些记载,说明了一千多年来“奄蔡即粟特”在我国史书上一直以讹传讹。

但是,根据近代学者的考证,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

(二)奄蔡与康居的位置关系

杜佑在《通典》中总结前人的记述,作了详细的概括:

“奄蔡,汉时通焉。西与大秦接,东南二千里与康居接,去阳关八千馀里。控弦十馀万。与康居同俗,而属康居。土气温和,临大泽,无涯岸。多桢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盖近北海。”[12]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康居与奄蔡的位置关系基本是东南和西北,其两国之间的距离约二千余里。根据记载,西汉时期的一里为现在的415.8米,“二千里”大概是845千米左右。“去阳关八千馀里”是指奄蔡距离阳关八千余里,现在也就是大约3320千米。这很明显是不正确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阳关去长安有四千七百余里”,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奄蔡与长安之间的距离12700余里。

但是,《史记·大宛列传》对康居和大宛的描述:“康居⑥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小,南羁事月氏,東羁事匈奴。”,“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西南至大月氏,南亦至大月氏,北至康居。”[1]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大宛距离长安是12550里,而奄蔡还在大宛的西北4000多里外。所以,笔者认为,《通典》中关于奄蔡和阳关的距离有待考证,但极有可能为谬误。余太山先生在其书中也是这样认为[12]。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几点关于奄蔡的信息:

1.奄蔡的大致方位:距离长安的距离大致在17000多里左右,在康居西北2000里开外。

2.奄蔡与粟特并不是同一地方,粟特的位置大致在奄蔡的东南,但两国似乎相邻。

3.奄蔡虽然为一个游牧国家,但其位置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也可以认为并未发生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三、奄蔡与“北海”的位置关系

在中国古代,“北海”一词,大致有五种含义:

1.在我国古代是对北方蛮荒之地的泛称⑦。

2.秦汉时对某些大泽的泛称⑧。

3.指渤海⑨。

4.复姓⑩。

5.古代帝王宫苑。在北京市西城区故宫和景山的西北。即今之北海公园。

因为奄蔡在西域的位置,此处“北海”的含义可排除掉渤海、复姓和帝王宫苑。关于《史记》中所述北海,第二种含义更为贴切,关于“北海”的具體位置,学界大概有以下三种说法:

1.黑海。2.里海北。3.咸海。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道:“(奄蔡)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此时大秦就指的是罗马帝国,早在凯撒去世后,罗马共和国的的势力范围就已经达到黑海南部,而黑海北部为潘提卡佩昂、塔纳伊斯等几个名义上保持独立的希腊国家[13]。就目前来看,康居王治所处的咸海东侧距离黑海东侧大约有1500千米,而远远超过了两千余里(845千米)⑪,所以奄蔡所临北海,从距离上来看,应该不是黑海。

关于咸海的说法,程伟强则依据康居“居于大泽”,奄蔡“临北海”来推断,大泽可能为河中地区的泽拉夫尚河,而粟特位于泽拉夫尚河的中下游平原,奄蔡则在咸海南部附近。“大泽”是史学家对泽拉夫尚河(Zeravsan)音译以及简化的称呼,而北海则指咸海。一般来说,粟特确实居于泽拉夫尚河流域,但大泽一词我国史书一般指湖泊,而并未出现代指河流的含义。所以“大泽”并不是泽拉夫尚河的简称。余太山在其书中也指出,“大泽即咸海”。

关于里海北说:因为咸海东侧距离里海东北的距离在645千米左右⑫,所以奄蔡的大致位置则在向西北延伸200千米,而这一地区则属于伏尔加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因为奄蔡作为一个游牧国家,其需要水草丰美之地,而伏尔加河下游则正好满足这一需要。又根据上述结论,奄蔡距离长安大致17000多里左右,而这一地带距离现在西安7000公里左右。所以《史记》中所记载的奄蔡具体位置应该在里海北侧,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北海应该指的是里海。

小结

秦汉时期,奄蔡具体位置应该在里海北侧,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北海应该指的是里海。随着北匈奴西迁、阿提拉西征以及蒙古的征服等游牧民族大迁徙,奄蔡不断被征服,位置也随之不断变化。奄蔡、康居、大宛等古国的消亡对外直接影响了汉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关系,也间接影响到了中亚和西亚诸王朝的兴衰交替,还影响到西域游牧民族内部的分化与被同化,这对中亚和西亚民族的变迁、人种的演替、统治王朝的更迭产生极大的影响。对西域诸国的位置考探能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奄蔡作为西域一个小国也能对整个中亚和西亚产生间接影响。日后随着史料的丰富,奄蔡国位置的变迁过程也将会更加精确。

注 释:

①对于奄蔡的族源问题,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印欧种萨尔马特人说,参见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上古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5页;也有蒙古东胡人说,麦高文《中亚古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5—70页。

②对于奄蔡的地理位置,有的认为在黑海东北,如丁谦的《西域传考证》;有的认为在里海北,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有的认为在咸海周围,如程伟强;有的认为在里海北和咸海草原地带,如日本学者松田寿男。

③乌孙,控弦者数万;康居,控弦者八九万人;大月氏,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摘自《史记·大宛列传》。

④师古注:“胡广云康居北可一千里有国名奄蔡,一名阖苏。然则阖苏即奄蔡也。”知汉代亦称奄蔡为“阖苏”。

⑤Ammianus Marcellinus.<Rerum Gestarvm Libri>.

⑥《史记正义》这样谈道:“括地志云:康居国在京西一万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酒国也。”

⑦《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杨倞注:“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

⑧指今贝加尔湖:《汉书·苏武传》:“乃徒武北海无人处。”清顾炎武《千官》诗:“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指巴尔喀什湖:《通典》引杜环《经行记》:“岭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

⑨《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焦循正义引阎若璩《四书释地》:“齐南有太山,北有渤海……皆取齐境内之地设譬耳。”《庄子·秋水》:“﹝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⑩春秋吴大夫有北海子高。见《通志·氏族三》。

⑪数据来源,Google map.

⑫同⑪.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希罗多德.历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

[3]班固.汉书:成汤传[M].北京:中華书局,2016.

[4]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班固.汉书:九十六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3893.

[6]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16:2932.

[6]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4:832.

[7]麦高文.中亚古国史[M].章巽,译.北京:中华书局,1958:46.

[8]魏收.魏书:卷一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0:2270.

[9]令狐德棻.周书: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1:918.

[10]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21.

[11]杜佑.通典:边防典凡十六卷·卷一百九十三  边防九·西戎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李锦绣,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献要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28.

作者简介:李俊卿(1996—),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单位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粟特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粟特文化对唐代饮具的设计影响研究
唐诗中的粟特文化
隋唐洛阳粟特移民分析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粟特民族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丝绸之路上唐与中亚粟特的文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