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特文化对唐代饮具的设计影响研究

2020-10-21王琳琇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唐代

王琳琇

摘要:本文以唐代的饮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唐代与粟特地区的文化交往概况,分析粟特文化对唐代饮具设计形制造型、纹样装饰与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以通过饮具这一物质载体的发展演变,探究当时的造物文化交流与审美意识融合。

关键词:粟特;唐代;饮具

引言:

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时期,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与吸收态度。外来文化因子的引入,促进并丰富了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发展,其中对饮食器具的设计影响突出表现在金银器制造方面。唐时的金银器,以受到波斯萨珊、罗马拜占庭、粟特文化的影响最为重要且发展成为系列。[1]粟特文化因素对唐代金银饮具的设计影响,涉及杯、碗、瓶等最常使用的器物形态。发展至后期,由于金银器昂贵的材料属性不能被普通民众之所用,其他质料类型饮具开始对金银器进行模仿,[2]最终使粟特文化样式产生中国化转变,融于中国饮具造物设计体系之中。

1.唐与粟特的交往概况

1.1政治交往

唐代的军事、经济实力雄厚,对西域采取扩张的政策。在消灭西突厥后,其下属的国家开始臣服于唐朝,粟特地区即为其中之一。唐高宗时期,以康国为中心的何、安、米、史等国组成的“昭武九姓”粟特地区已经被编入到唐代的体制之内。[3]唐政府通过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作为具有明显附属国特征的粟特城邦,对唐进行定期朝贡,促进了粟特与唐的文化交往。

1.2经济互通

由于历代的积累及政府的重视,路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前期、中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这条连接中西方商贸、文化之路的畅通,使众多商人沿此奔忙于各国,频繁的经济活动由此展开。地处东亚与西亚之间的粟特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西贸易的中转站;而粟特人十分善于经商,其足迹遍布欧亚内陆,成为中西货物与文化的传递者。通过经济贸易往来,粟特人将外域器物及粟特式造物带入东方,为唐代造物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粟特文化影响下的饮具类型

2.1.带把杯

带把杯在粟特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不见于中国传统饮具的造物体系当中。汉晋时期,中国曾出现一种带有把手的饮器“小卮”,由于其数量较少且在后代没有流行,因而无法发现其与唐代把杯之间的关联。[4]7世纪后半叶之后的唐代窖藏中,陆续发现了众多的带把杯,根据齐东方先生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输入的粟特制品、粟特工匠在中国的制品与粟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制品三种类型。其中发现的粟特制品与粟特工匠在中国的制品考订为7世纪后半叶至8世纪初,前者例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银素水器,后者例见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伎乐纹八棱杯。这些器物呈现明显的粟特风格,在形制上杯体呈罐装、八棱状,把手呈环状且带有指垫,在纹饰上以胡人乐舞、联珠纹为主。粟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仿制品发现数量为最多,时间约为7世纪后半叶至8世纪初。例见西安市纬十街电车二场出土的银蔓草花鸟纹八棱杯、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掐丝团花纹杯、詹姆斯·盖·索收藏的詹姆斯鸟纹银带把杯等。这些把杯已经呈现明显的中国化倾向,在形制上杯体以筒形为主,辅以棱形花形,杯把出现6字、草叶形状,在装饰上则转化为唐人喜欢的纹饰题材。通过金银器的影响,陶瓷类饮具开始对其进行模仿,出现了大量陶瓷质带把杯,例见江苏徐州奎山唐墓出土的白瓷柄杯等,其形制与筒形带把杯十分相似,为邢窑模仿金银器的产品。

2.2.胡瓶

唐代的胡瓶受到了粟特、波斯、罗马文化的多重影响,而不同文化形象下的胡瓶形制又有所差别。粟特式银胡瓶的主要特征为带把,又可以称为带把壶,壶口造型呈现鸟头状,壶把上端与口沿直接相连,连接处多带有胡人头像,壶颈短粗,圆鼓腹,矮足,足呈外撇状。例见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李家营子银带把壶,其壶口带有深目高眉胡人头饰,圈足围以一周联珠纹,是典型的粟特器物。这种粟特式的壶具造型,随着陶瓷器对金银器的大规模仿制而影响到了陶瓷壶的形制,例见山西博物馆藏白釉人首执壶,其造型与李家营子带把壶如出一辙,仅在足部减弱了外撇的程度,以更符合陶瓷质材料的属性。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三彩凤首壶,将粟特银壶的鸟嘴形状改造为了凤首,从而演化处一种新的器形。

2.3.多曲碗

唐代发现的粟特银碗有两例,一为西安西郊出土的缠枝纹银碗,二为西安东南郊沙坡村出土的鹿纹银碗。前者8曲形花口,腹部由花口分为8个曲瓣,分瓣凹线明显,矮圈足,足周飾有一圈联珠纹。后者圆口,口沿下刻有粟特铭文,浅弧腹,腹壁被锤揲为12曲,圈足。由于数量较少且形制特殊,粟特碗没有对唐代饮具设计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影响。然而,唐代的金银花形碗十分流行且数量众多,花形的口沿与锤揲工艺应是受到粟特银碗与萨珊多曲长杯的共同影响而成,例见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银镀金海兽纹碗的多曲形口沿及腹部分瓣、陕西铜川出土的银菱形碗内壁的联珠纹装饰等。后经陶瓷器对金银花形碗的仿制,这种花形口沿丰富了陶瓷碗单一的圆形口部形态,促进了陶瓷花形碗的出现及流行。

3.粟特文化影响下的装饰与工艺

3.1.装饰纹样

影响唐代饮具装饰的粟特纹样主要包括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人物纹如何家村金伎乐纹八棱杯,其杯体外壁的八面描绘了伎乐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情景,展现了粟特地区乐舞的场景;几何纹如带把杯、胡瓶、银碗中常见的联珠纹饰,为粟特地区物体的常用装饰,多饰于饮具的口沿、腹部于足部。粟特纹饰的引入,为唐代饮具注入新的文化因子,使其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3.2.工艺技术

粟特工艺首先对唐代金银饮具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的金银饮具,主要采用范铸法与锤揲法。其中前者为自青铜制造以来即常见的制作形式,有利于塑造立体的造型与装饰,然而存在制品整体较为厚重的弊端,难以实现精细器物制作。粟特式金银器极为擅长锤揲的工艺方法,通过对该技术的学习,减少了金银饮具的设计的局限,得以制造出造型灵巧、纹饰复杂华丽的唐代金银饮具。

结语

唐时与粟特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活动的展开,使饮具设计在造型、装饰与工艺方面均呈现明显的粟特风格。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传统饮具样式的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物质层次之上的精神文化交往体现了唐人包容的审美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齐东方,张静.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J].考古学报,1994 (02):45-62.

[2]袁泉.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Introduction of Metal-ware Making Techniques into Ceramics in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J].华夏考古,000 (4):115-129.

[3]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06.

[4]齐东方.唐代粟特式金银器研究——以金银带把杯为中心[J].考古学报,1998 (2):153-170.

项目基金: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19_1138)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