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

2021-09-10万婷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摘要:生活在“世界屋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用兼具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这些民俗文物彰显着特征明显的藏族风貌,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藏族民俗文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原文化;藏族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12-05

一、深蕴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2]。

藏族历史悠久,其民俗事象异彩纷呈。民俗文化在密切联系广大藏族同胞生活的同时,亦在展现藏族区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地域、气候、生活习性与人文环境的变化,藏族人民生活的区域也随之相应调整,这也促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藏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等。

地域性是藏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藏族民俗文化产生于青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世界屋脊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青藏高原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山系的静谧又给其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冰雪的高洁之色。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

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衡、共处中逐渐形成了凝聚与团结的民族精神,又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里形成了单纯善良、热情开朗、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加之藏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态度,藏文化逐渐融汇衍生成多元交织的文化形式。藏族民俗文化吸收并容纳这些独特的民族性质,呈现出浓丽多彩的民族特性。藏族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经过悠悠岁月的洗涤,愈发彰显出坚毅顽强与纯洁美好的民族色彩。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民俗文化也因之展现出宗教性特征。佛教极大地拓宽了藏族文化的包容度,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内涵,在与藏族本土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和雪域高原地域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教义兼容结合进高原藏民族的本土文化之中,是雪域高原的独特的文化形态。由于藏族民俗文化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宗教信仰、宗教祭祀仪轨等方方面面的习俗已经普遍深入到藏族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使得宗教性文化习俗成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日常道德和行为的准则,也使其成为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是藏族民俗文化互融性的体现。随着中原文化、蒙古文化、印度、尼泊尔佛教文化等不斷传入,对藏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藏族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吸收的新文化中不断注入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过程。因此,藏族文化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最终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文化。

当然,民俗文化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任何民俗文化都是历经千百年来的积淀而成,藏族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藏族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又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继往开来的文化风貌。

如果藏族的民俗文化是高原之上的风,带着冰雪的清冽气息,令人沉醉却无法触及;那藏族独特的民俗文物便如风中的鹰,具象化承载了文化,凝聚了文化的精髓意蕴,令每一位倾慕的观者能够一见倾心。

二、承当文化载体的藏族民俗文物

藏族民俗文化是藏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具有藏族独特文化特色的事物。承载了藏文化的藏族民俗文物,作为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的结晶,一方面体现了藏族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另一方面展现了藏族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藏族民俗文物主要包括宗教器具、生产生活器具、服饰、民间工艺品、绘画等。

(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

雍仲苯教简称“苯教”,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创建的教法,也称古象雄佛法。苯教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是藏族民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在藏传佛教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苯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扎根雪域,与本土宗教——苯教相结合,逐渐嬗变为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三大派系之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藏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佛教的定义与诠释产生了世界性的流变与衍生影响。因此在藏族民俗文物中,宗教器具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唐卡、法器、造像等。

1.唐卡

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唐卡,又称唐嘎、唐喀,为藏文音译,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宗教、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与汉族地区卷轴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画师将绘制唐卡视为一种奉献或修行,在绘制动笔前要专心修行数日以达到养性凝神。因此,唐卡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制作方法可分为绘画、堆绣、刺绣、印刷、织锦、缂丝唐卡等;按照大小和张挂方式,可以分画片唐卡和卷轴唐卡;按照色彩又可分为彩(色)唐,金(色)唐,黑(色)唐,红(色)唐,淡(色)唐,浅(色)唐等。绘画唐卡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画于布或纸上,绘制极为复杂,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如石黄、石青、赭石、朱砂等,色泽艳丽,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3]112。无论哪种类型的唐卡作品都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藏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唐卡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勉唐、钦则、噶玛嘎孜三大著名画派。勉唐画派又称“门赤画派”,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它是藏区近代影响最为巨大的绘画流派。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因其出生于洛扎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唐画派的特点是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和变通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造像非常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变化丰富,色调活泼明快。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后,因创始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而得名。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画面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和汉地绘画的表现形式相融和,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与勉唐画派比较而言,钦则画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人物造型丰满,动中有静,刚柔相济,具有阳刚之美。钦则画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式十分独特,刻画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噶玛嘎孜画派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它流行于藏区东部,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噶玛嘎孜画派施色浓重,对比非常强烈,画面富丽堂皇。在数百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研制出了一套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技艺,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

2.法器

法器是作法事时使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因其功用不同而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大类[4]。礼敬法器包括袈裟、哈达等,表达对佛的礼敬;称赞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开光仪典等重大喜庆法事活动中,包括钟、鼓、锣、法螺、骨号等;供养法器专为供养之用,包括香炉、灯台、幢幡以及供养器盆、盘、钵、杯、碗等;持验法器是在修持作法时使用的器物,包括金刚橛、金刚杵、金刚铃等;护身法器专门用于避邪、护身、镇宅、增福等,主要有嘎乌、秘制印符等;劝导法器又名祈祷法器,是祈祷时用的,包括转经筒、嘛呢轮等。不同种类的法器在形制、用途上各不相同,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途,都有着各自的宗教意义。

藏传佛教法器材质各异,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牙雕、石雕等。其造型奇特,制作巧妙,是藏传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称赞法器——法螺

法螺是称赞法器中的一种,是举行法会时吹奏的乐器之一。佛经上讲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有如大海螺的声音响彻四方,所以用海螺代表法音。作为法器的海螺多为白色,在仪式中使用的法螺,有的造型简单,在螺体表面浮雕莲瓣纹、串珠纹、佛像等;有的造型奇特,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如镶翅法螺,顶部有铜嘴,边嵌包银翅,翅上及外侧嵌宝石,并雕刻龙纹、缠枝纹等纹饰。

(2)护身法器——嘎乌

嘎乌是藏民随身携带的小型佛龛,一般是挂在脖子上,用以祈求佛祖保祐,护身避邪。嘎乌多为金、银、铜三种材料制成,以银质最为普遍。其形状各不相同,男子用嘎乌外形似佛龛,女子用嘎乌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嘎乌盒面上一般会镶嵌宝石、玛瑙,松石、珊瑚等,雕刻八宝纹、生肖纹、花卉纹等纹饰,雕饰非常细致精美。嘎乌盒里通常会装有泥塑或金属的小佛像、小佛画或活佛照片、藏药丹丸、经文等。

(3)劝导法器——转经筒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起源于象雄雍仲苯教,分为手摇式和固定式两种。手摇式转经筒也称手摇嘛呢轮,用金、银、铜皮制成,上面刻有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手摇转经筒的形状像小桶,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可以转动的轴,内部装有六字大明咒经文。祈祷的时候一边转动嘛呢轮,一边口诵经文,以表示对佛的赞颂。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

(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

生活器具指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的器物、用具。藏族民俗文物中生活器具囊括了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罐、锅、盘、瓶、壶、桶、碗、盒、刀、服饰、家具等方方面面。所用材质大致可以分为金属、陶、木、编织等。虽然从功能用途上看,藏族生活器具与中原生活器具毫无二致,但就造型、纹饰来看,藏族生活器具具有鲜明的宗教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采。

1.造型别致的金属器具

藏族使用金属器具非常广泛,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金属类制品。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像、佛塔、法器、乐器等宗教所需金属器物促进了藏族冶金技术的发展。藏族的传统饮食器具按照金属质地可以分为:金器、银器、铜器以及铁器等,这些质地的饮食器具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加工制造了。藏族使用的金属器具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技艺高超,常雕刻有龙、虎、狮、花卉、树叶、火焰、云纹、水纹、寿字纹等纹饰。还有很多佛教图案如吉祥八宝、轮王七宝、莲纹、万字纹等,也经常出现在日用金属器具上。这些纹饰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而且涵盖了藏族的习俗和信仰,揭示出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銅器深受喜爱。铜器依据其颜色分为红铜和黄铜。民众普遍使用的是红铜制作的生活器具,而黄铜由于其色彩的缘故,多用来制作金铜造像以及寺院和高僧使用的供器。藏族人使用的铜质器具,包括煮饭烧茶的铜锅,盛水的铜水缸、舀水的铜瓢、盛茶的铜茶壶、盛酒的铜扁壶等,其中铜茶壶、铜扁壶非常有特色。元代以后,藏族和内地交往密切,大量的汉族和蒙古族所用器具传入。其中各类铜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对藏族金属器具的发展影响很大。铜茶壶是藏族盛茶的器具,一般为带盖,圆腹,壶柄为龙形,壶嘴为象头。壶嘴上部弯曲前伸逐渐变细,恰似向上伸展的象鼻,造型精细巧妙[5]。

铜扁壶就是典型的文化交流的产物,其造型是根据蒙古地区马挂壶演变而来。13世纪,元朝政府将西藏正式纳入管辖之后,蒙藏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更为频繁。体现在生活上则主要表现在器具造型的相互影响。这种扁壶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口沿窄小的设计使酒不会溢出,扁腹使其便于安置在马侧。这种造型设计适用于同样属于游牧文化的藏族,在保留其造型的基础上,藏族工匠绘制了大量有藏族特色的纹饰,融合了蒙古族与藏族的审美与文化。

明清时期由于内地的执壶、茶壶的传入,藏族金属器具中增加了新式茶壶、酒壶、净水壶等。有仿自元代以来内地流行的撇口、细颈、鼓腹高身的执壶;也有仿自宋代内地出现、而在明清瓷器中常见的矮身茶壶。在整体造型模仿内地器形的基础上,藏族工匠往往在器物局部造型及纹饰上融入了藏族独特的艺术元素,集精美与粗犷的地域风采于一身,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藏刀是藏民生活中随身必备的物品。功能多样,既可用来防身,又可在食肉时作为餐具,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藏刀的主要材质有银、铜(白铜、黄铜、紫铜)、铁、牛角、玛瑙等。刀把多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较高档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更为讲究,多数是包银、包铜,上面刻有各种精美的飞禽走兽及花草、法轮、宝瓶和几何纹等纹饰,有的还镀金并镶嵌各种宝石,显得格外华丽。藏刀一般根据性别分为男式用刀和女式用刀。男式用刀包括腰刀、吊刀、刺刀和匕首等,女式用刀多为吊刀。直刀一般是男性用的,而弯刀一般是女性用的。在佩戴方式上,男性习惯别在腰间,女性习惯吊在腰上。女用刀具多为短刀,镶嵌各色宝石,它既可以当进食器,又可以佩戴在腰间作为一种佩饰。而男用刀则分为两类,一类为长款,通常是银质刀鞘,上面錾刻龙纹或缠枝纹等纹饰,横挂在男子的后腰部以显示其勇猛。还有一种短款的,长度比女用刀长一些,主要是作为进食器使用。一般来说,男式藏刀都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为精美秀气。佩戴藏刀不仅从内心给人一种安全感,还能从外表使人感受到一种威严,凸显出藏族人民独特而彪悍的民族气质。

2.简单实用的陶制器具

陶器是藏族生活器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藏族使用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四千六百多年。生活用陶主要包括炊具、饮食器具、储存用具等,如酥油罐、陶锅、酥油茶壶、热茶炉、酸奶罐、青稞酒壶、酒坛、花盆等。藏族人习惯围坐在火炉旁喝茶聊天,盛茶的陶壶放入牛粪火灰中,能保持一定的温度。藏陶的造型及纹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波浪纹、平行纹、菱形纹、圆形纹、云纹、植物纹等。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传统的陶制器具的纹饰中还有璎珞、莲纹、八宝纹等常见的佛教图案,其中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汉文化的渗透对藏陶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使一整套规范的纹饰在西藏制陶工艺中相继形成,这些纹饰图案经藏族制陶人的随意发挥,显得更加生动。

3.美观适用的木制器具

木器的使用主要涵盖藏族日用的炊、饮、食具与家具。炊、饮、食具中的木器有糌粑盒、木碗、木盘、木桶等盛装类器具,其中木碗是在藏民家庭中最为常见的。按照藏族传统,一般人使用最多的餐具就是木碗。藏民们在日常劳动时,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木碗的种类繁多,式样别致,质地结实,美观适用,携带方便,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较多,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有抓糌粑用的大碗,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用木碗盛装食物,可以保持食物原味,吃酥油、糌粑和油肉等食品犹为适宜。制作木碗的材料,以桐树、桦树、成巴树等树根和枝干上巨瘤以及葡萄、杜鹃花等的根瘤为主。在各式各样的木碗中,有简单普通的素木碗,有几何纹、花卉纹等纹饰简单精美的漆木碗,也有镶银木碗,还有做工细致精美的包银木碗。包银木碗为整木车制,敞口、矮圈足,外部錾花。碗口及碗内全部包银,碗外壁刻有八宝纹、生肖纹、花草纹等装饰纹样和几何图案镶边的装饰,圈足以莲花、牡丹花等花卉纹饰为主,非常精美。

糌粑是藏民一年四季的主食,因此在藏民家中最常见的盛放食物的器具就是糌粑盒。通常是把磨制好的糌粑装在糌粑盒里享用,既是器皿,又是室内陈设的装饰品。糌粑盒由盒身和盒盖组成,多为木质,也有少数金属制品。一般用杜鹃树、五角枫树等木材制作而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质镶包装饰,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还有一种漆糌粑盒,为整木车制,圈足平底似饼形,鼓腹,盒身描金绘云龙纹、海棠纹、花卉纹等纹饰,盒盖描金绘双龙纹、太阳纹、云纹等,造型独特,古朴别致。

藏式家具如藏桌、藏椅、藏箱、橱龛、藏柜等都是木制器具。一般多用桦木、杨木、雪松、杉木等木料制作,基本上是手工制作,装饰工艺主要有绘制和雕刻等。造型多为长方形,采用榫卯结合。藏式家具中,藏柜与藏桌最具特色。藏柜有两种:一种是放书的柜子“摆岗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还可以放衣物。另外一种是放食物、衣物和茶具的柜子“洽岗木”(橱柜),通常是两个同一样式的柜子相连摆设和使用。藏桌一般在框架部位雕刻精致的龙、凤、狮或回纹,竹节纹等图案,在平面部位绘以花草、山水、禽兽以及象征吉祥长寿的图案。画笔非常细腻、千姿百态、富丽堂皇。藏式家具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古朴华丽,有金漆彩绘、镶嵌宝石、铁尖钉封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属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长方形或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覆盖,雕刻内容有龙、凤、马、花鸟、吉祥八宝、人物故事等。

4.色彩艳丽的编织器具

藏族的编织工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由于畜牧业比较发达,羊毛、牦牛毛等原材料十分丰富,用牛羊毛编织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丰富多彩,如藏毯、靠背、方墊、马鞍垫、马鞍盖、门帘等。编织牛羊毛生活用品是牧民游牧生产活动中最热心从事的一项手工艺劳动,也是展现他们艺术创作天赋的园地。在统一的民族传统工艺风格中,孕育出了五彩缤纷、格调质朴的各类编织工艺品,成为雪域藏民族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

藏毯是藏族传统手工艺品,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出巨大的艺术价值。藏毯的原材料来源于青藏高原出产的优质牦牛毛和羊毛,通过植物染色,手工编织,吸收了藏族服饰、建筑等传统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原材料制作出的藏毯,各具特色。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藏毯,色彩艳丽,图案复杂,质地轻柔;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藏毯,式样简单、素雅。藏毯的织法非常独特,毯面柔软,经久耐用,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反映壮丽的自然风景,或展示独特的民族人文风情。以实用性为主的藏毯,种类繁多,主要有居室内的地毯、坐垫、挂毯、壁毯、卡垫等。其中小型藏毯——“卡垫”,制作精美,图案瑰丽,色彩艳丽夺目,花纹富有藏民族的传统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藏毯因其特殊的保暖性和御寒性,成为了雪域高原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与藏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氆氇是一种毛纺织品,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和糌粑、酥油、牛羊肉一样必不可少,备受藏族人民的青睐。其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创造出的符合自身要求、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手工艺品。青藏高原出产的羊毛纺织品,质地坚韧、毛厚纯正、保暖性好、经久耐用,是制作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非常适合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使用。氆氇品种较多,主要分为加珞氆氇、谢玛氆氇、布珠氆氇、噶夏氆氇、泰尔玛氆氇、格毡氆氇、朱祝氆氇、漆孜氆氇[3]75。其中谢玛氆氇属于优质氆氇,选用羊颈下之毛织成,编织技术高超,在旧西藏是贵族专用的服饰衣料。布珠氆氇,用羊肩背之毛编织而成,可染成所需要的颜色,常用来制作藏袍和裤子。泰尔玛氆氇,是中等氆氇,此品种多为棕黑二色,常用来制作藏袍和僧服。漆孜氆氇,是最普通的一种,是农牧民制作冬装的衣料。已经织好的氆氇,要经过漂洗、揉搓、印染,常见的颜色有白、黑、蓝、红、赭、青等。氆氇除了单色的以外,还有毛织扎染的色条氆氇和十字花氆氇。其中,色条氆氇是用各种色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色条呢,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

结语

总体而言,藏族人民在继承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在吸收的新文化中不断注入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最終塑造出灿若繁星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这些珍奇的文化瑰宝中又以藏族民俗文物为突出代表,无论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宗教器物还是展现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都体现出藏族本身的文化个性,并因此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2]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70.

[3]扎呷.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4]吴明娣.明清藏传佛教法器铃杵与汉藏艺术交流[J].世界宗教研究,2011(6).

[5]宋兆麟,高可,张建新.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82.

[6]康·格桑益希.绚丽多彩的藏族编织工艺[J].西藏艺术研究,2002(4).

作者简介:万婷(1973—),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藏品管理、中国近代史、近现代文物。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