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021-09-10冯艳艳
冯艳艳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占比的提高,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在课堂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
一位老师在教学《精卫填海》这一课时,紧扣文本,让学生去思考:精卫为什么填海?精卫怎样填海?精卫填海的结果是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也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在充分质疑思考的基础上,自然又产生了一个疑问: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结果就是精卫填海,她究竟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个故事没有写完?带着这个问题,老师相机补充了原始的文言资料,学生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原始资料中先写精卫鸟的样子,再写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到底先有精卫还是先有女娃?面对一连串的问号,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测,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思考,相信这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巧用注释,学以致用
在学习文言文时,注释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桥梁。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是简单地读一读注释,把生字意思代入文中读一读,方法非常单一枯燥。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故为精卫”这句话时,巧妙抓住“故”,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怎么说因果关系,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她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这里用了四个字的关联词。接下来,同样这个句子,用两个字的关联词,四个字变成了两个字“因此”,同样的意思,表达更简洁了。最后老师问:“如果变成一个字,谁会说?”这时很多小手都举起来了:“他上课认真,故老师很喜欢他。”这时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因为……所以……”到“因此”再到“故”,学生不仅理解了“故”字的意思,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运用。在理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一句话时,老师直接出示:“( )之( ),名曰( )。”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意思的同时,而且还联系了自己,说出“四2班之学生,名曰王晓”这样的句子,可以看出,学生学会了运用。
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梯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注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 深挖文本,丰富情感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情感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还可以适当补充资料,教材中的文言文一般篇幅简短,仅凭这些文字,有时不足以让学生深入领会情感,适当补充资料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作者及文章的情感。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伯牙鼓琴》时,就精心选择了四则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则补充资料是关于伯牙和子期两位人物身份的介绍。两位人物能介绍的内容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抓住身份的悬殊来介绍呢?一位是当时鼎鼎有名的琴仙,一位是普普通通的樵夫。老师的用意是让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无关身份,只求志趣相投,直指文章中心。第二则补充资料是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最后四句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在这篇文章中,前面还有一小段文言味很重的话,该老师只选取了学生一眼就能看懂的四句,来谈自己的感受,领悟高山流水的含义。将文言意味较浓的前半部分省去,将朗朗上口的后四句出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文章主旨,可见其选择时的用心。第三则资料补充的是《伯牙鼓琴》这个故事从战国至今的一种传唱,简短而明快,情感强烈,一出示就反响强烈,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显然,这则资料肯定是老师看了很多资料整理而得的。最后补充了《管鲍之交》课外阅读,不但考查了学生理解小古文的能力,也是对知音故事的一个拓展。老师精心选择资料,适当补充,不仅给学生理解文本难点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精心选择资料,抓住情感,体会文本传递的精神品质、文化内涵、情感价值,让学生细细品味文言文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精妙之处。
四、结合题材,感受特点
纵观统编版教科书的古诗文篇目,从内容上来看,涵盖方方面面:有富有趣味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有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有讴歌人间真情的;也有深刻的道理,如,读书之道、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文本,教学方法也不同,这需要我们结合文本特点来选择。
在《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中,难点是对神话特点的解读。很多老师往往一带而过。神奇之处就是作者发挥想象写的内容,而学生依然不能准确理解。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先向学生发问:“一般我们写文章,等人物出场了再描写他的外貌,为什么这里换了顺序?”学生回答:“因为精卫是女娃淹死后变的。”接着老师继续发问:“那你觉得是先有女娃还是先有精卫?”学生答:“先有女娃。”最终学生探究出来,原来神话故事都是先有现象,然后再用想象解释这种现象。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环节对文本、对神话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有人说,白话文如白开水,虽然解渴却没滋味,而文言文如美酒,有韵味,更留香,但需要细品。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要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巧用注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挖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结合题材,感受文本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