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
2021-09-10韩正荣
韩正荣
学生应该具备反思这种优秀的学习习惯。很多时候,在学习新知识时,反思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系统地掌握新知,在反思中总结与进步。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方法地、按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出发,反思应该做到三维和多维度相结合的重新分析和审视。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怎样让学生提高反思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备课时提前设置,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反思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设立反思提问,以及诱导学生的自我反思提问。比如开课时,学生可以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以及在学习旧知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在新的教学的反思预设环节中,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时间,其次要提问合适的问题,比如做对时提问“你怎么做出来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跟以往的方法比较,有什么不一样?哪个更容易?”做错题时提问“错在哪里?你是怎么思考的?”引导学生反思。反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习习惯,要不断地在课堂上反复强化以及实时调整。
二、把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反思
(一)在回归生活的语境中反思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受社会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这时教师就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理解,以促进其进行反思。比如在学习“余数除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经典问题:一个蔬菜店要运30箱蔬菜,一辆小货车一次可运8箱。问这辆卡车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蔬菜?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错误很多,比如部分学生写“需要3次才能运完”,另有部分学生写“需要3次运完,还多出6箱蔬菜”。这说明学生学习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想问题,而只是照搬以前有余数除法的解题教学方法来解答。于是,我数了30本书代替箱子供学生模拟运输,学生第三次发货后发现还有6箱。有的学生问了这个问题:“只有6箱,不到8箱怎么装车?”我问:“ 剩下的少于8箱能不能運走?”这时学生才会反应过来,尽管剩下的箱子不能装满一车,但是剩下的箱子同样也需要运输,所以运输的次数需要在除完得到3次的基础上再加1次。然后,我又展示了另一个问题:“3块钱能买一个蛋糕,10块钱能买几个这样的蛋糕?”学生这回可谨慎了,一些人在草稿纸上画画,一些人在仔细思考。
(二)在思想研究方法的形成处反思
在进行“测量长度”的教学时,我举行了一个“测量数量”的活动,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周围选择可作为测量课桌长度的工具。在活动结束之后,部分学生说,课桌太长了,用4本书无法测量;另有学生说,课桌的长度和10个手掌长度一样;还有的说,课桌的长度和4支铅笔长度一样……他们相互争论着,相持不下。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然而,其实你们每个人的课桌长度都是一样的。那为何会得出这么多不一样的答案呢?”在这样的活动背景下提出该问题,可以让学生反思,此次的反思过程让他们达成一种共识: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下可以有不一样的测量结果。这样,下一步了解“直尺”和“厘米”等知识就水到渠成了。
(三)反思比较优化的过程
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上。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思考问题,从不同的、多种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
(四)在开发错题资源的过程中反思
学生犯错往往会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新知识的学习、旧知识的复习还是新旧知识的联系,都会如此。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去自己反思,认真地回顾所犯的错误,错在哪,何时出的错。自我反思才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学习内容,取得进步。
三、广开渠道,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
(一)建立一个错题库
每个学生在做数学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可让学生把这些错题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里,以便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二)开展互评和自评
互评是学生相互之间对同一个学习知识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好比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别人的思考方法往往会给自己新的启发,进行互评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自我评价也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如果说互相评论是客观的反思,那么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主观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实践证明:反思适应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其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