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1-09-10卜益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方体数学知识深度

卜益伟

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素养”,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不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对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概念进行解读,分析了开展深度学习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此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深入探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学习,就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剖析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整合与分析,形成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思维深化发展、达到深度学习目标的数学课堂模式。同时还要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指点,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会深化思考,调动其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研究数学问题、思考数学知识、体悟数学魅力,最终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估算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思维、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完成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深度学习及其意义

(一)“聚焦素养”解读

本文中的“素养”是指学习主体使用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方式方法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小学数学学科角度出发,核心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分析能力、数学估算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观念等。

(二)深度学习解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体现为如下幾方面:

第一,存在高阶思维。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活动,通过类比、联想、迁移、创新等方式,锁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环节,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内涵,实现深度学习。

第二,具有整合式学习行为。学生能够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概念,能够从更深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获得对现有知识的多方面认知。

第三,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比如运算法则、估算意识、逻辑推理、数学分析等,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能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深度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方向或者问题,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发散思考,大胆探索,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强数学学习体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学习印象,还能够借助深度学习过程锻炼数学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梳理成为知识体系,进而认识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数学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梳理数学知识运用规律,以便于学生今后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解决更多、更难的数学问题,增强学习信心,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循序渐进促进深度学习

数学教师要按照“浅入深出”的原则,从较为简单的环节入手,构建课堂情境,以不同元素调动学生兴趣,以启发性问题辅助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逐渐适应学习节奏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加深学习活动的难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互相交流与思考,循序渐进地推动课堂深度学习进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立足于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引入相应的数学元素,构建数学情境,促使学生沉浸于情境中,在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深入思考,拉开深度学习活动序幕。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理解‘小数乘以整数’意义”“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尝试将‘小数乘法方式’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目标。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课堂数学情境如下:

学校要组织5年级学生的博物馆观光活动,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10元,持有本地学生证件能够以8.5元的票价入馆参观。本校五年级共有280人,请问本次活动中学校需要付多少门票费用呢?

教师通过构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出力为学校解决“计算费用”的问题。此时班级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旧知,积极思考“如何能够计算出本次的费用”,并且在教师适当的提点之后,学生想到“可以利用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前的计算中没有小数……”。至此,班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推导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小数乘法”,且学生对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解决欲望,有助于接下来教师讲解“如何处理计算过程中的小数,小数除法计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教学环节。

通过构建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和环境,自发地寻找内在数量的某些联系,还能让学生对小数乘法知识的学习产生浓烈兴趣,进而初步具备深度学习的基础,并能够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培养,符合数学核心发展要求。

(二)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情况,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充足的课堂思考空间助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保证数学问题的层次性,以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探究,通过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做出探究行为,增强学生思维活跃度,从而达到聚焦数学核心、拓宽思维广度的目的,帮助学生深入发掘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

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堂教学活动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为: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其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联,能够尝试看立体图形,能够有序观察空间图形,具备空间概念。之后结合上述教学目标,分别推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具体如下:

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边?若从一个方向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这些棱的具体位置分布是怎样的?彼此之间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如何划分呢?关键元素是什么?

四个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充分满足了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且这些问题是“半开放性质的”,学生能够通过交流获得新的认知,在结合旧知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体系,进而推导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构成,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观察长方体的方法,能够尝试绘制长方体的侧面图等。

通过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与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學习的旧知识,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形成“图形及空间图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深度学习、构建知识链接的过程,又是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探究的过程,因而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教师要始终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要构成部分,教师需借助深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估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元素,让学生思考生活问题,鼓励学生估算生活中的数字量,以便于学生今后灵活处理数量关系。

以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生活经历,以本学年之前开展过的“薰衣草庄园一日游”活动为背景,让班级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提出如下生活场景:

在薰衣草庄园中,我们除了薰衣草田地,还看到了向日葵田地,那大家一定对这张照片有印象(多媒体屏幕播放一张薰衣草与向日葵区域的俯视图,两块区域分别由4个小正方形田块构成)。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知识,那谁能够大概估计一下,薰衣草与向日葵分别是整个庄园田地的几分之几呢?若去除薰衣草区域,还剩几分之几呢?请在5秒钟之内抢答!

通过抢答的活动形式,放弃为班级学生留“计算”的时间,而是让学生基于刚刚学习的分数加减法知识,联系以往产生的对分数的认知,快速估算出薰衣草田地与向日葵田地的分数数值,通过估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量感知,让学生“有依据地估计”,以此锻炼其数学估算能力。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能够进一步证实自己估算的准确性,获得成功数学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这种估算经验,给予学生大量的估算机会,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估算,让学生有根据地分析事物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凸显深度学习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始终将“学生主体”作为课堂主角,让自己居于“引导者”的角色位置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对学生整体的分析与了解,通过构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半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主交流与表达,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发挥空间。以此开展的深度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大胆探索,学会自主探究,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探究能力、估算能力等核心素养,凸显“循序渐进,聚焦素养”这一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长方体数学知识深度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拆拼长方体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