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打工人”的多角度解读

2021-09-10周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模因论语用功能

摘  要:聚焦于网络流行语“打工人”,从今年火爆各大网络平台的流行语“打工人”出发,讨论“打工人”的语用功能及流行根源。研究发现流行语“打工人”不仅是人们对于自己“打工人”身份的自嘲、调侃,也是对自身被压榨状态的不满与反抗,颓废的外衣下蕴含着积极因素。其流行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语言内部因素在于语言模因自身的竞争力。外部因素则表现在网络便捷性、群体意识觉醒、使用者心理等方面。

关键词:“打工人”;模因论;语用功能;流行动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2020年12月4日,“打工人”与内卷、双循环等热词一起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打工人”一词进入网友视线得益于一位名叫“抽象篮子”的短视频博主,其频繁发表的“打工人”语录引来诸多网友的模仿。4月,《男子偷车被抓,竟称看守所比家好》视频的当事人周某出狱,在全网引发热议[1]。9月22日,一段网友出门打工的短视频以其押韵和搞笑的风格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随即引爆网络。10月下旬,“打工人”作为热词霸榜热搜,各大网络媒体竞相引用。不仅如此,今年双十一也对该结构的流行起了推动作用。经过大量复制与传播,“打工人”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势模因,意义从单纯地指为老板打工这一群体开始泛化,语义更具特点,内涵更加丰富。

一、语言模因“打工人”的发展进程

(一)基本意義阶段

由动词短语“打工”和名词“人”构成,即“打工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收录“打工人”一词,只收有“打工(做工)”“打工仔(外出做工的男子,也泛指外出做工的青年男女)”和“打工妹(外出做工的青年女子)”。“打工人”一般泛指制造行业、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从事廉价体力劳动的工人。这一阶段的“打工人”没有得到复制和广泛的传播,因此还不能算作是一个语言模因。

(二)复制重复阶段

复制重复是“打工人”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因打工人语录和相关视频的流行,该词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开始被大量效仿和复制,逐渐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人们意识到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待遇,他们都摆脱不了自己是在为老板“打工”的命运。该模因在传播过程中词义逐渐扩大,范围从指称工地搬砖和工厂打工的这一群体扩大到所有拿着工资、替人做事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打工人”自居,以此自嘲和表达对自己为人所压榨的生活状态的不满与反抗[1]。

(三)类推阶段

语言模因“打工人”被人们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后,为适应新的表达需要,人们从中提炼出该模因的核心结构,即“XX人”。“XX”为核心结构的变项,“人”则是作为常项存在于结构中,人们开始以这种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的模因形式进行类推式造词,一时间“尾款人、吃圭人、双11裸考人、双11补考人”等词又一次刷屏网络。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与传播,“XX人”逐渐稳固下来。

“打工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后,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目前第二阶段的使用频率最高,几乎引起所有上班族的共鸣,作为他们用于自嘲和反抗当下生存环境的主要用语。第三阶段,“XX人”被人们从“打工人”中提炼出来,带有该模因的整体特性,即某一类群体表示对自己生存状态、遭遇等问题的自嘲、反抗与共鸣等[1],看似颓废的外表下蕴含的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嘲为“打工人”只是他们慰藉自身的一种方式。

二、“打工人”的语用功能分析

(一)自嘲、调侃

“打工人”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调侃和自嘲意味,表示对自己从事行业或行为的自嘲,并以这种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激励自己。比如“尾款人”“定金人”都是指双十一期间被淘宝商家的营销手段调动的大量先付定金后付尾款的消费者,这些词语是他们对自己这种狂热消费行为的调侃和自嘲[1],但并不是贬斥。

(二)表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与无奈

加不完的班、挤不完的公交和挨不完的骂是现代“打工人”的常态,这与他们向往的生活方式并不相符,无尽的工作严重压缩了个体的生活空间,舒适区越来越小。在不满与想要进行反抗时又发现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只能自我嘲解为“打工人”,甚至出现“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的自嘲话语。

(三)群体身份认同

传统商业意识形态对劳动者的“画饼”式剥削模式已经不再能够对新一代生效。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自己打工人的身份,他们因便捷的网络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群体认同感和同属于“打工人”的归属感。

(四)颓丧表面下的积极奋斗精神

“打工”一词是代表自己付出劳动而赚取薪资,是对自己辛苦工作的肯定和认同。除了工作环境的差距,职场员工和工地工人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靠无尽的劳动获得有限的薪资。在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对象后,便以这种自嘲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以另类的方式鼓励自己积极面对生活[1]。自嘲只是为了舒缓情绪,看似颓废的话语下蕴含的是对生活的向往。

三、“打工人”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一)语言因素

第一,结构简洁,具有能产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越是简洁的语言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使用。根据言语交际的简明性原则,过于复杂的言语结构反而不利于人们理解,而“打工人”及其变体仅为三字格结构,不仅结构上简洁便于理解,而且语义上也符合广大上班族的表达需求。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可以表达出上班族的心酸、无奈和对自己被压迫现状的不满,自然能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XX人”作为“打工人”的核心结构,只需在变项“XX”处填入自己想要表达的词即可。虽该模因产生了变体,但其整体的意义并未发生改变,仍是某一类群体表示对自己生存状态、遭遇等境遇问题的自嘲、反抗与共鸣等。

第二,“打工人”的深刻内涵。“打工人”能够被人们广泛复制和传播源于其背后的意蕴能够引起广大上班族、学生党的共鸣,道出了大部人的生活现状,即“打工”。不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工地搬砖,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给人“打工”,这一词语无形中极大地拉近了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长期處于所谓的“被压迫”状态,这个群体需要释放和表达,而“打工人”恰好能够代表他们的心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打工人”一词。值得一提的是,“打工人”虽然是人们对自己现状的自嘲和对实施压榨群体的不满,但这种情绪并不是极端不可调和的。相反,自嘲和反抗只是表面,其背后是即使面对如此不如意的境遇也仍要积极的生活,以一种反讽的形式传达出即使生活艰苦也要积极面对的乐观态度。这也是该语言模因能够流行起来的最重要的一点。

(二)语言外因素

第一,互联网的便捷性。科技发展带来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各个阶层、行业之间民众交流的“物理壁垒”被消除,他们可以跨越阶层、行业之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并且还具有同样的身份——“打工人”[1]。语言模因“打工人”引起人们的注意后,网民们以一种调侃、娱乐的心态,积极参与效仿、讨论。随着在众多社交平台上的复制、传播,越来越多的类推句式开始出现,最终成为强势语言模因,深受大家喜爱。

第二,求新求异心理的催动。网民广泛使用模因“打工人”及变体“XX人”是一种求新求异心理的推动。人们在复制、传播这个句式时不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以此种新颖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其他人的赞同。这种句式具有一定的吸睛效果,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满足了人们追求语言时尚的要求。

第三,群体意识觉醒。“打工人”能够发展成为强势模因是“打工人”群体因共同的现实遭遇而产生群体身份认同的结果。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工地蓝领都是为人打工的“打工仔”。正是基于这个共同的认识,才让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以传统印象中带有地位低下等文化标签的“打工人”定位自己,通过自嘲、自我认输的方式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结构和压力的不满,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式的反抗[1]。

第四,社会现实问题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其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一定程度地体现在语言中,尤其是代表着某一时期热点话题的流行语。“打工人”的出现表明,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工薪阶层与财富持有者的矛盾,而且生存境遇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个体的关注。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工薪阶层、学生等群体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其诉求与态度在“打工人”这一强势语言模因中有所体现。

四、结语

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流行语“打工人”因引起共鸣而得到广泛复制与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意义逐渐稳固并提炼出核心结构“XX人”,这属于语言模因的表现型,即“形式相同内容各异”。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会对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强势语言模因“打工人”无疑是属于具有积极作用的模因[2]。而对于一些恶意模因,则需要国家语言文字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约束其复制和传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兴,黄友玥.流行构式“打工人”的多维考察[J].大众文艺,2021(2):143-144.

[2]林纲.模因论和网络新闻语言[J].作家,2008(10):158-160.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模因论语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