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2021-09-10许心怡
许心怡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需求落实创新。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展开分析,在智慧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开拓了心理健康研究改革的新领域。综合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落实针对性的变革;将学生作为核心导向,突出智慧教学的非正式学习特色,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科普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帮扶下自主进行心理问题分析,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和矛盾,这不仅能够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变革的主要依据,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综合素养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7-0137-04
结合我国当前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新工业革命到来的环境下,教育部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新工科计划,以进一步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新型工科人才的综合素养。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的发展水平,强化学生的工科学科素养,必须要将重点放在课程专业边界再设计以及课程重构领域,因此探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重构模式,结合具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展开分析,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基础内涵及特点
综合新工业革命带来的优势来看,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工业发展带来的优势推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数据以及跨学科合作等也成了新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这些对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研究,不仅要以学生为基础,也要在具体的课程改革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总之,心理健康研究是为学生普及知识体系,落实心理调节的综合工程,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列,但是内容更加广泛,是从整体宏观角度落实的心理健康工程。
从内容角度来讲,为了适应新工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必须要突出实践以及非正式特点,要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主题分析、项目化任务、素质拓展、网络拓展等多种教学体系结合起来[1],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承,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学生心理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能够整合多个领域的资源体系,实现综合资源内容的拓展,通过虚拟技术、深度探索以及混合模式来增强研究效果。
从特点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注重学科协同,注重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具有极强的虚拟特点以及深度互动特点,整体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碎片化特点,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智能和仿真特点。另外,建立在学生心理意识培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在新工科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制订科学的辅助方案。
二、新工科背景下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不仅要从内容和方法角度进行拓展,而且要结合当前的新工业革命发展环境和社会复合型人才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创新和优化,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群体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在符合心理学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双向融合[2]。
(一)研究内容缺乏特色
当前少部分相关机构在落实心理健康研究时是建立在党和国家以及心理学角度的规范基礎上,结合其指导性的文件,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为依据进行融合的,但是教育部以及各省教育厅给出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是在大环境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指导方案,与不同高校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较广,并不是单纯局限在高校的学生群体范围内,而是建立在整体社会人文科学的角度进行的创新,因此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研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本质,也要进行内容拓展。
(二)研究形式单一且形式化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上来看,教学对象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体系,是一种较为主观的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健康研究的模式必须具备多样化特点,但是当前部分机构在落实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完全依赖于调查问卷的情况。调查问卷能够从主观层次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反映,但是若学生本身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填写调查问卷的时候,其主观情绪不受控制,调查结果真实性不高。另外受限于院校学生的基数,落实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个性化心理辅导也有较多的困难[3]。总体来讲,当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形式较为单一,且具有较强的形式化特点,过于重视调查结果,并不考虑调查过程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对象定位不够合理
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究和调查,不仅要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还要结合每一所院校本身的课程规划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这也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依据。但是当前部分机构在进行调查对象定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本身进行调查和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分析,尤其是接受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时规划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等。不够合理的研究对象定位体系将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缺乏客观性,会忽视一部分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时效性不强。
三、新工科背景下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创新的设计方案
建立在新工科背景的基础上,相关学者以及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本质,结合社会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打造科学的研究体系。同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打造个性化以及定制式的非正式研究体系,这其中以课堂外深度调查、全方位研究为主。结合当前的教学体系改革要求,落实智慧教学已经成为各院校开展的主要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要综合具体的可行性条件和既有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打造新型的研究培养目标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其快速地适应当前的新工科社会发展趋势,那么要求工科人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地选修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前提。打造新型的研究目标则成了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例如,湖南某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新工科背景的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研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理论与实践活动[4],主要针对工科学生推出新型的研究方案,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之后,可以结合反馈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思维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调整调查的内容
研究内容重组主要是结合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以及课程内容,在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上,打造新型的研究体系。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活动这两个板块,拓展学生的学习质量,以课堂分析以及课外实践分析为主,课堂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学习情况、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培养情况、情绪管理质量、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状态、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5];课外研究内容涉及参观学生成长中心、参加心理普查、参加校内校外的新生心理健康节等相关主题活动、参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报告心理危机信息。课上调查研究是通过课堂讲座完成的,利用智慧树的方式进行网络宣传,同时也结合具体的讲座内容制作成专题视频以及课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主动参与了解,并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心理辅导。课下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基础上,将咨询、体验、参观、第二课堂以及学生合作凝练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校园内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落实综合性的管控。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质量,同时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也可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研究不仅要确保调查的内容体系和目标符合当前新工科学生的培养需求,也要符合整体社会的大环境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复杂,高校需要打造跨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以及方法也需要转型和创新。高校可通过网络打造智慧研究体系,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心理状态调研。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视野,这不仅可以起到心理引导的作用,也能够为学生科普大量的跨界知识,让工科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科学理念,从而实现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促使学生的心理意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少杰.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探索——以某理工科高校为例[J]. 文存阅刊,2020(12):7.
[2] 桂世权,魏青. 比较不同背景理工科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8-21.
[3] 王春艳,齐海群,张建交,等.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践与成效[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33(03):70-72+76.
[4] 谢欣宇. 基于辅导员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03):65-66.
[5] 王庆. 新媒体视域下理工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讨[J]. 現代商贸工业,2017(10):159-160.
(荐稿人:杨萍萍,南通理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