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2021-09-10毛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解读认知隐喻

摘  要:近年来,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西学东渐,国内学者越来越专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了弘扬国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认知语言学这一舶来品用于汉语本土化的认知研究日渐兴起。基于此,本文以曹雪芹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火”的隐喻为始发点,揭示隐喻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方式,与人类自身的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关键词:隐喻;“火”;认知;解读;《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6-00-02

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1]。该作品运用大量的隐喻来丰富文中的内容,将抽象概念域利用相似性映射到作品中,传达抽象的思维与情感内容。这些丰富的隐喻不仅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审美功能[2],而且体现了作者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

一、理论基础

近年来,不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应用研究,或是汉语认知研究方面,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隐喻研究由最初的修辞论发展到现代的认知论,其间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认知科学和跨学科四个阶段。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隐喻是一种运动,“将一个陌生的名字从属到种、从种到属、从种到种或者通过类推转移到另一名字上的运动”。在中国隐喻研究历史也极其悠久,如《周易》(2010)一书就提及:“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从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与解读,为隐喻研究打开了新的角度。隐喻的阐释已转至认知层面,内涵和本质也得到了深度拓展与延伸。隐喻被视为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的表述和思考,将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到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隐喻性表征,以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为基础。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外化为语言与行为,且内化于人类的思想中。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式的[3]。隐喻是通过跨域映射即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来实现的,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

二、研究方法与手段

本文通过采用ConcApp对《红楼梦》中有关“火”的隐喻进行检索,发现文中共提到167处有关火的隐喻。对搜集的语料进行归类分析,可探讨认知与思维在隐喻中的创建作用。本文并非以隐喻的文学特色为研究重点,而是聚焦于人类隐喻的运用与其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关系。本文所选取的有关“火”隐喻的例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与人的生理现象、情感的关系;二是突出隐喻产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三是突出“火”自身的特性;四是突出人的主体认知与经验性。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隐喻表达来阐释隐喻是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可进一步佐证隐喻的构建深深基于人类自身的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也从另一方面证实隐喻的使用的确能体现出人类认知的进步。

三、《红楼梦》中关于“火”的概念隐喻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创造出的臆想体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使用语言营造其对现实的感情,是客观意象与主观情感的交织融合[2]。作者曹雪芹将“火”贯穿于全文,通过“火”的隐喻使人们能够对当时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有一定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火”的隐喻的产生是作者自身经验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反照。

(一)“火”与人的怒气和热有关的隐喻

在人类使用语言初期,由于词汇的贫乏,古人对隐喻的使用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身体器官和自然现象去理解周围较为抽象和复杂的事物,如情感等。在《红楼梦》这部描述一个前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的著作里,人们看到了作者曹雪芹根据“火”的特性将其用来隐喻其他事物,如怒气。用火隐喻人的怒气和人体的温度。例如:

(1)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

(2)柳湘莲听了,火星乱迸……

(3)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

由以上描述可以得出“火是愤怒”这样的概念隐喻。这可以从人的体验得到启示,因为人在发怒时生理上都有一些变化,一般来说是脸红耳赤、心脏跳动、血液循环加快。火在燃烧时,也会有温度上升的现象。人发怒时的生理现象与火燃烧时的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构成了隐喻的基础。同理,人体发热也可用火来隐喻。如(4)伸进被去摸了一摸身上,也是火烧。

由此可见,隐喻的产生总是以具体隐喻抽象,尤其是当人类无法解释自身生理现象时,就会将人自身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域,如自然现象中加以确定。

(二)“火”与五行佛教有关的隐喻

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到道教影响,五行阴阳在中国的影响较为深刻,五行干支底运气不足影响人的身体,所以“火”作为五行之一,成为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

(5)心气虚而生火者……

(6)宝玉笑道:“……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7)刘姥姥忙笑道:“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8)茗烟道:“别说他是我们家的香火,……”

(9)大了道:“唯有佛家香火历来不绝……”

从例(5)(6)(7)人们可以看到“火”可以被用来隐喻成病因(火是疾病)。《红楼梦》里多处提到“香火”,如(8)(9),这是一种用来拜祭祖先和菩萨用来祈福的活动,在古代中国蔚然成风。以上均反映出佛道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佛道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受封建时期文人墨客偏爱,尤其在社会的转折期和巨变期。由于曹雪芹本身对佛教文化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加之他非同寻常的经历——亲历康、雍、乾三朝的风云变幻。受到内外环境的驱使,其作品“融合了佛家色空觀与道家逍遥境。”(杨欢,2020)。本文在这里摘引了一些有关五行与佛教的隐喻,以此说明隐喻的产生深受作者自身经验和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火”与空间容器相关的隐喻

在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最初感知是从自身运动开始的,所以空间关系是最基本的(王寅,2011)。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创新了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为表述和解释抽象概念孕育了“实体”基础,便生成了“将抽象语义域表示的概念理解为实体语义域的实际物体”的实体隐喻(胡壮麟,2020)。例如:

(10)二仙笑道:“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在例(10)中用“火坑”表示困境,在此句中提到人可以从里面跳出来,所以在这里“火”就是一个容器。实体隐喻中最典型和具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如此看来,把“火”看作“容器”就不足为奇了。

(四)“火”与其他有关的隐喻

火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红色的,所以人们可以由此产生联想,将“火”隐喻为红色。故会出现例(11)(12)中“铜火箸”和“火焰山”的隐喻。

(11)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

(12)于是接二连三……將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人们知道在火势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它会迅速蔓延,速度很快,所以基于这一相似性可以将火隐喻为“快速”。例如:

(13)银子短不得,火速,火速。

通过例(11)(12)(1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隐喻的产生是以其自身特性为基础的。人类创造隐喻的过程是通过这些熟悉事物的特性去解释与它存在共性的陌生事物。可见事物本身的特性是隐喻创造的重要基础。

(五)分析与总结

隐喻的产生并非凭空想象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从本文所涉及“火”的隐喻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火”可以隐喻为“怒气”“热”“速度”“红色”“困境”等,但是这些隐喻都离不开“火”自身的特点,即火燃烧时能够产生热和红光,在失控的状态下会带来危害等。通过以上对红楼梦中“火”的隐喻的研究发现:隐喻是概念性的,用于表征概念,在抽象概念的表征中所起作用不可小觑。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隐喻是以作家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将物体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具体事物理解抽象事物的认知手段。通过摘取的范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紧密相连。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红楼梦》中有关“火”的隐喻的探讨进一步证实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世界和思维的重要方式,与自身的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本文只是从一个侧面分析隐喻的认知作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及应用中仍需探幽发微,阐发新意。

参考文献:

[1]杨阳.略论《红楼梦》与《福尔赛世家》中红色文学意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10-111+188.

[2]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J].苏州大学学报,2005(9):66-68.

[3]汤丹.语言象似性与外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2(12):60-62.

(责任编辑:张咏梅)

收稿日期:2021-03-30 修改日期:2021-04-15

作者简介:毛平(1980—),女,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解读认知隐喻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