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21-09-10谢宗波朱业安乐长高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创新能力

谢宗波 朱业安 乐长高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关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反映了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构建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是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关键途径,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提升导师队伍的建设水平,还能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以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研究当前高校研究生指导老师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128-03

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还是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基础性支撑。2013年,教育部联合两部委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改变量化指标考核研究生导师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的目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导师指导能力评价的指导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这份规范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依规开展招生选拔、加强指导过程管理、规范学业指导范围、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维护教师崇高形象、严格经费使用管理和坚守廉洁诚信底线等8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师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加强思政教育方面,强调了导师的双重身份,要求导师要做研究生学业和人生的双导师。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导师指导能力、科研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导师的指导能力是制约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指导效能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关键环节,有助于走出“指导低效困境”,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制”,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的督导、引导和指导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能力、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等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重要外部保障。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系统全面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的体系。

国内外也有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王贵贵从导师思政品德、导师的学术水平、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和教学指导等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的体系,并对H大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陈宜等基于研究生的角度对导师的学术能力、道德品质、指导能力和频率等方面的满意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刘彩虹从导师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了评价,对教书育人评价体系和胜任能力模型的结合进行了研究[2]。

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为导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的一些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要求非常严格,牛津大学通过制定非常严格的问责制度来确保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而且实行了内外保障机构。韩国在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导师评价制度具有科學、系统和多元化等特点,都已经建立了研究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院系评价的多级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指导,建立多维度、多元化主体评价的可量化的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可为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3]。

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很多高校都是从导师的品德行为、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指导频率等方面来构建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进而对导师进行考核评价。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仅仅从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本人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对导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该评价体系存在科学性不强、评价内容不全、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和导师德育素质的考核指标,具体表现如下:

(一)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主要是从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科研水平和毕业生对导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测评的。虽然对导师指导能力评价有所涉及,但是缺乏对导师的德育素质,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以及学业指导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没有对导师的指导能力各项具体指标进行深入系统的剖析,导致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二)评价指标不全

现行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过于关注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也主要体现在科研业绩上,从而导致部分导师将科研放在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唯论文”“唯奖项”“唯项目”“唯头衔”论的倾向,过于重视课题、实验和学术论文,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本身没有参与,也缺少同行和社会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导师,如果忽略了导师自身,将会严重影响导师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也不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所以,通过导师间互评和自评,专业同行和社会等多方位的评价,就容易得到准确、客观和真实的评价结果。

三、解决对策

(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导师的个人情况、指导频率、指导过程、指导模式、指导的学术学业内容和指导时间等可细化、可量化、可操作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和细化,将细化后的二级指标进行分类,构建包含导师思政道德水平、组织管理水平、学术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学业指导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的合理可行、系统科学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

(二)完善评价指标内容

在以往的指导模式中,导师过于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需要建立导师专题培训常态化制度来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为了使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更加完善,需加强对研究生思想品德、意识形态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达到完善评价内容的目的;另外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导师遴选制度,提升导师遴选标准,形成导师动态竞争机制,防止出现导师终身制,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负责人,是研究生的最密切接触者,研究生对导师的品德素质、教学水平、指导能力和学术水平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导师指导能力评价应建立在研究生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同行专家的专业性评价,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业绩;另外学校根据导师师德师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指导成效的考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指明方向;导师通过自评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发现不足并持续改进。高校应构建研究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以及导师自评的“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对导师指导能力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测评,可以获得科学系统、公平准确的评价结果,第一时间发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论

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与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密切相关。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夯实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生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应在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培育过程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型探索,依靠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为培育创新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军,杨玉洁.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研究生导师“三导”与创新人才培养[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28-36.

[2] 王贵贵. 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9.

[3] 鲁圣军,何敏.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91-94.

[4] 杨玲.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 兰州大学,2020.

[5] 王蕾. 广西高校專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6):90-92.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