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2021-09-10张瑶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强大,媒介平台日益增多,新媒体生态环境已趋于完善。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担负着国家的命运,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在“人人皆媒”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理解,对媒介知识的运用,以及在媒体上所表达的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进行探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219-02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界定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33年,英国李维斯和汤普森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提出,应在学校层面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并根据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1]。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新媒体环境不断趋于成熟,媒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媒介平台也逐步增多。面对全民皆可使用的媒介平台,面对新媒体技术形成的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作品,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不但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作品,还需要学会正确地甄别内容、解读内容,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体包括对多元化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当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吸纳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比较强,若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能够在未来借助新媒体更好地传播知识。其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比较少,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够,容易产生信息解读表面化的现象。新媒体时代,信息井喷式呈现,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容易被虚假、不良舆论等信息所蒙蔽,或者长期沉溺于新媒体产品中,丧失奋斗的信念。最后,若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极易不当使用新媒体产品,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构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
(一)对媒介信息的判斷力欠佳,理解力不足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闻、资讯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多方位解读和二次重构。信息的“解读”和“二次重构”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意识,若作者本身主观认识不足,或者存在恶意误导、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意图,就会生产出一些虚假资讯,歪曲事实。大学生如果无法甄别虚假信息和判断事实真相,容易受其蛊惑。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模式愈发多元,呈现形式愈发具有吸引力,这样的信息内容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即便一些专业的新媒体推出了较为吸引人的优质产品,如果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足,对内容解读不够深入,缺乏思考,也无法实现阅读后的知识沉淀。
(二)过度依赖娱乐休闲渠道,不合理使用媒介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满足娱乐休闲的需要,但其丰富的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游戏、影音、购物等休闲娱乐功能,促使一部分低年级、自控力不够强的大学生对其产生依赖。他们在娱乐休闲活动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学业,造成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
大学生本身的认知不足,实践经验较少,而且一些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结束高考,期待能够在大学中得到放松。这种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使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受到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影响,沉溺于新媒体平台中无法自拔。
(三)对法律规范认识不足,道德意识淡薄
当代社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增多,大学生获取信息愈发便捷。但由此带来的对法律规范的漠视、对道德意识的忽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思想出现了偏差。例如,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披上“新媒体技术”的外衣,隐藏得更深,而这些非法信息在移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裂变式的传播,一些媒介素养差的大学生一旦关注这样的信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影响。再如,一些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会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一些论文资料,直接抄袭网络内容,对他人的知识产权造成侵犯,同时违背了学术规范。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可能忽视法律与道德规范,从而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引发种种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强媒介引领,规范媒介环境
当下,政府、业界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应当积极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生态环境,对现存失范现象予以纠偏,形成良好的引导。政府应当在法律规范层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可以采取举办讲座、制作宣传册等方式,进行政策的推广宣传。
媒体应努力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追求商业价值,而降低新闻的质量,甚至虚假报道。同时,还需要不断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呈现方式,推出弘扬主旋律、主流文化的作品,借助对热点事件的正确解读与探讨,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新媒体环境,更好地强化其对信息内容的甄别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和对事件、新闻、资讯的理解度。
社会大众应当作为新媒体环境的安全守护者,及时举报媒介环境当中的不良舆论、虚假信息。同时,应当理性看待新媒体环境中的不良舆论、不实信息,不能形成从众心理,以便更好地推动新媒体良性环境的构建。
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政府、媒体、业界人士、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只有万众一心,共同创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才能够放心地在新媒体环境中畅游。
(二)创新活动模式,提升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对新媒体环境中的娱乐休闲平台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提升媒介素养。例如,高校可以举办新媒体作品大赛,让学生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媒介方式,制作出优质的新媒体作品。在比赛中提升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对作品理解度,从而提升媒介素养。再如,高校可以组建新媒体社团等,让学生们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增强对媒介的运用和整合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认识到媒介的传播力。
高校还可以创新活动模式,和一些优秀的新媒体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并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媒介知识,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
(三)结合思政课堂,形成体系化培养模式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本质上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求、目的意义趋于一致,所以,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构建融入思政课堂,是当下高校构建体系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思政课程应当跟上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改革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在构建体系化模式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媒介运用的过程中,明确法律规范,确立思想道德观念。思政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以现实媒介热点案例、备受关注的新媒体作品等为例,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深化其对媒介知识和规则内容的解读,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提高師资水平,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引路人,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来说,在全国高校中,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类专业课程的高校较少,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注度并不高,同时,相关专业的教师本身也比较匮乏。因此,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仅仅依靠思政课堂上的思政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引进一些传媒专业教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给出专业的引导意见,使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高校除了要引进专业的教师,还需要和校外的业界专家达成联合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以聘用业界导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媒介素养培训。
高校有必要组建专业化、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高校教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向配合,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均需要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予以关注。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绿色媒介环境的构建、创新活动模式的引领、思政课堂的体系化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几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保障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具有较强的判断力、理解力,能够合理使用媒介、运用媒介。社会各界必须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且需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以促使其媒介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2] 杨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3):78-80.
作者简介:张瑶(1991—),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