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效课堂构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1-09-10刘慧
刘慧
摘要:随着我国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进一步改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进而影响到高中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现代初中语文教师的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就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实现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秉持提升教学效率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
一、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目标
为了在教学中达到最优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就要力争做到有效、最优,这也就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这兩个重要问题。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目标来指引自己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工作的实行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来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现行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拥有良好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汉字,认识课本中所要求的汉字,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掌握字词的用法,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字词句。让学生能够对修辞手法、语法等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二)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语文文章的时候能够结合文章的表达,理解文章的内涵,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前期进行基础的积累,这样在阅读时才会没有障碍,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不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式等,掌握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更加快速高效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也是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字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学生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来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想象,写作是语文应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写作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同时写作能力的表达也是学生一种发泄情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感更好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
二、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状
(一)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对基础教学的重视不够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字、词、句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新的课文的时候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它培养出了多少杰出人物,而在于它是否使每个人都受到了充分的教育。在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成长。
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包括对字、词、句的认识和使用能力,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初中时期,一些教师会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基础,将基础知识教育作为教学一带而过的部分。
实际上,对于学生长久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只有拥有良好的字、词、句应用能力,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才能更进一步。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融合程度不够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行初中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投入。
现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领域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很多教师的选择,只是现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现象,就是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没有透彻的钻研其原理和使用方式,使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使得教育方法没有达到它本身应该起到的效果。
追求创新自然是正确的,只是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和完善教学系统,让教学方式能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现行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体系的使用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态度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优点和劣势,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是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得不够完善。
现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使得教学时的重点和目标别有所改变,那么以前的评价体系就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课堂。教师给予的评价与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学生的一些弱点没有被发现。
所以现行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测定,为学生提出客观正确的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提升自己。
三、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重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根本,只有拥有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写作学习的时候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现行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良好的基础知识,学生在语文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也只有打好语文基础,在以后的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才能够事半功倍。
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十分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的使用,我会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同时也会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情景之下,相同的字词可能会表示不同的含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知识存在很多的知识盲点,很多字他们并不认识,比如说“针砭时弊”“麻痹大意”里面的“砭”和“痹” 这两个字放在词中的时候,学生可能根据以前听过的或者学过的内容有所认识,但是单独拿出来的时候,学生往往就不再认识这个字,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实词、虚词等内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难度,比如说,《愚公移山》中的“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这些知识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着重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教师在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掌握的不够到位的原因,使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融合。
针对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以前要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方式了解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融会贯通,实现教学上的创新。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课堂,会结合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来丰富课堂。
语文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入法、分层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和教学课堂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我会通过寻找文献、阅读文献的方式,了解这些方法创设背后的本意,同时也会在网上寻找相关的公开课资源,观看其他优秀教师是如何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之后,我再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构建符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争取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
同时,我也会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技能,像是运用不同的软件制作更加多样化的电子课件等,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课堂,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缺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盲区和错误,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身,从而能够改进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仅重视学生的外在成绩表现,也注重学生的内在能力和潜能,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更加完善的标准和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评价学生,从而带领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评价体系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各个方面所做出来的一个综合性评价,评价体系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补上学生学习的短板,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笔者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会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的方式了解现行评价应该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我也会注重在评价中构建学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但是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所以评价体系就要从各个方面出发,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逐渐的树立自信心,从而在参与学习的時候更加积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效课堂。
评价体系的标准最好通过教师之间的商量共同决定,让标准能够包含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集思广益制定合适的标准,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了教师的追求目标,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现在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通过改革完善教育体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也要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融合进教育课堂中;教师也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的标准来评定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浩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2] 袁秀云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 鲁娅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 吴丹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