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创新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1-09-10黄文韬
黄文韬
摘要:随着“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作为培育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实现自身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计算机教育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如何结合“互联网 +”时代背景实现计算机教学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是当代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路径探究
计算机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学院中的重要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显著,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中融合“互联网 +”技术背景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构建线上线下课堂通信体系
互联网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连通性,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就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起交通和桥梁,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学生都能够更好地与教师实现互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造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带动学生提升自我的计算机能力。
比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反映自己的日常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定时的进行查看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对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我会通过上传和分享教学资源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也能下载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通信体系的构建学生就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自己对于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
二、结合教育评价系统构建检测体系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有高超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与实践息息相关的专业。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测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判断学生自身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计算机编程原理看似简单,但是在编程时会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容易被学生忽视,就会使得教学没有落实到位,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就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能力。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结合教学软件和App来实现评价系统的构建,我会通过评价系统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进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运用希沃信鸽软件就可以对教学氛围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软件的使用也可以直接将电子化的试卷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面进行答题,提交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分数,从而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不足。
而教师可以在后台看到学生答题结果,并通过整合和分析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错误率高的知识点说明教师的教育不够到位,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补上自己的短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带动学生感官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形势变得更加多样化,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创造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融合动态展示方式的教学能够带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参与进行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与时代相接轨的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师要寻找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会找一些融合现代热门网络“梗”或者先进网络技术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进行学习中,我会通过炫酷的动态变换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感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视频、音频等还有模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教师结合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就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学生就会更加乐意探索计算机的神秘世界。通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的引入,就可以有效带动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能力,落实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认识。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互动课堂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可以通过教育软件的使用,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带动学生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地实现改进;教师也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国正. 互联网+ 时代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J]. 电脑知识與技术,2019,15(32):137-138.
[2] 李影洁 .“互联网 +”时代高职计算机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181+288.
[3] 庞娜 . 互联网 + 教育视域下“微课圈”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