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知识分子身份转型叙事研究

2021-09-10程锐

今古文创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叙事

程锐

【摘要】 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知识分子借助于树立榜样、打击敌人、奉献牺牲三种不同的转型叙事,其身份转型得以完成。最终,阶级上的无产阶级化、性别特征上的异化,以及获得文化上的确定性身份构成了革命知识分子转型后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 红色经典;革命知识分子;身份转型;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26-03

学者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提道:“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 ①知识分子在创造、继承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知识分子的形象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想象,更是知识分子对整个时代的投影,是知识分子成长的一部艺术史。

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着其特殊性的社会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摆脱束缚、跳出自身局限来思考问题。革命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特殊类型,一度是知识分子叙事的主要人物。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相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投入进入“革命”阵营,因此革命知识分子在十七年知识分子叙事的主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前,关于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但是专门研究其身份转型问题的文献并不多。研究革命知识分子身份转型问题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理解文学形象,把握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和精神历程。对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初级阶段里,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精神特质、在现代化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等等。

本文将主要以《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为研究对象,同时参考《红旗谱》《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革命知识分子身份转型问题,分析其身份转型叙事。

革命知识分子都有着不同的身份原型,从阶级、性别、种族上来看都不尽相同。那么如何实现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使他们一步步踏上革命道路呢?这与人物的塑造手段密不可分。不可否认,意识形态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塑造中起到了无法忽视的作用。革命知识分子要想完成转型,就必须与之前的身份进行剥离。比如林道静,就进行了三次决裂。首先与原生封建地主家庭决裂,求个人解放;然后与个人小家庭决裂,求民族解放;最后与“旧我”决裂,求无产阶级大解放。《红旗谱》中张嘉庆的决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决裂”意味着付出代价,代表着革命者的不断成熟,这体现出了革命文学中“决裂”场景的悲壮性。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道路更像是一种宗教仪式,随着转型的完成,革命意识形态得到了强化,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巩固。

一、树立榜样

在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榜样需要目标需要引路人。引路人所散发出的强大的人格魅力,对革命知识分子构成了强有力的吸引,推动了革命知识分子的不断成熟。

《青春之歌》中,江华人物形象的创作就有树立榜样意味。作者杨沫曾经指出:“江华在《青春之歌》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卢嘉川牺牲后,他几乎完全负起领导、教育林道静的责任。” ②在林道静的心中,江华确实是又像工人,又像知识分子。前期林道静的成长更多是在卢嘉川的帮助下,大年三十晚上的那一场聚会,让林道静的心里掀起了波澜。林道静痴迷于卢嘉川充满激情的革命演说,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表的富有见地的阐释。在卢嘉川的帮助下,林道静开始意识到个人的理想、命运其实是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她成长道路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卢嘉川牺牲后,江华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林道静的成长加速向前。

江华和林道静有多次深入的交流,江华帮助林道静纠正了思想上的误区。江华告诉林道静:中国革命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参加革命,更重要的是要领导革命,而且是绝对的领导,这样才能保障革命的胜利。林道静对江华也有着革命战友的仰慕志强,在交流过程中,崇敬的感情在道静心中油然而生。

江华和林道静的交流,让林道静受到了革命的启蒙与洗礼。江华让林道静意识到以前一些关于革命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要想取得革命最终的胜利,必须要对现实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要将革命理论付诸革命实践。就和宗教布道一样,要想让受众接受你的思想,传播者的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条件。虽然江华外形上没有卢嘉川英俊潇洒,但是同样有用饱满的革命热情,而且比卢嘉川更加稳重成熟和老练。除了江华,卢嘉川的出现同样带有颂圣的意味。卢嘉川有着挺拔的身材,一双聪明的大眼睛加上英俊的脸庞。可以说相比江华,卢嘉川更年轻更有激情,身体上对林道静的吸引更加强烈。

《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同样是如此的存在,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上,都和江华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在革命引导者人物的身上,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革命者伟大的人格在颂圣的手法下显得更加崇高,不论是在伦理上还是在身体上都对革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对他们造成极大的触动,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成为革命知识分子身份转型的推动力。

二、打击敌人

这里指的就是革命知识分子参与对立斗争,打击邪恶敌人的过程。此处敌人往往带有革命知识分子身份原型的影子,从而能够促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之前的旧我决裂,推动其身份转型。

成长中的革命知识分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各种世俗化的生活要学会拒绝。身边的人也有会不断脱离革命队伍的。比如《青春之歌》里中共北平地区组织的区委书记戴愉,就因为自己身上的小资残留没有完全清除,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还没有树立牢固,自我意识还很顽强,所以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变节。知识分子要想革命,就要经受住各方面的考研,不断增强自己无产阶级信念。

林道静因为革命暴露,隐藏在地主宋贵堂家教书。林道静因为缺乏革命斗争经验,还不能分辨出叛徒的险恶用心,因此在革命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不少困难。与老佃户郑德富的接触,让林道静认识到了自己之前对父母的憎恨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愫,而不是站在广大劳苦大众这一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大叔,你该仇恨我!该恨我……林伯唐、宋郁斌、宋贵堂、伍雨田,你们这些喝人血、吃人肉的野兽,早点——尽早地在人间消灭吧!’道静终于还是喊出来了。不过她喊出的声音并没有谁听得见。” ③农村阶级斗争的现实让林道静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幻想家,意识到自己被地主阶级和剥削阶级在灵魂里打下的烙印,这也加快了她与旧我告别的进程。

悄悄返回北平的林道静被反动派抓进了监狱,接受改造的他们对粗茶淡饭甘之如饴,对严刑拷打也是毫不畏惧,即使面临着生死的抉择,依然视死如归。既然敌人没能征服自己,那就说明自己征服了敌人。肉体上的受虐是与描写与敌人斗争中的一种很常见的方式,通过这样设置重重关卡,将普通人一步一步神化,慢慢成为英雄。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林道静一直紧咬牙关,拼命挺住。尽管疼得晕过去,但是仍然守口如瓶。林道静经受住了敌人的考验,而《红岩》中的刘思扬却为自己没有经受肉体的折磨感到焦虑。在这里,仿佛敌人的肉体折磨似乎成了一个关键的仪式,只有亲身经历过革命,才能彻底放弃对敌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彻底与自己身上残留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民族主义告别,明白斗爭的残酷。

革命知识分子对信仰的坚定执着,让他们在“受虐”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痛并快乐着。身陷囹圄的他们并没有气急败坏,而且坚定地与敌人周旋斗争,在经受酷刑时候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英雄气概。和敌人的斗争让革命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同时看清过去自己身上的缺点,加速与旧我告别的进程。这不仅是对自己信念和意志的肯定,更是对其他革命者的激励与鼓舞。

三、奉献牺牲

牺牲,本来是一种很久远的献祭仪式,加上场景的相关渲染,能够体现出革命知识分子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革命信心。气势恢宏的壮丽牺牲场景,加上其他人的见证,不仅是对牺牲者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命名和确认,更是对其他见证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牺牲场景更多出现在已经确认身份的革命知识分子身上,他们已经是合格的无产阶级战士了,对成长中的革命知识分子起着模范引领作用。不论牺牲方式的如何,成长中的革命知识分子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肉体上虽然死亡,但是精神上却永垂不朽,这大概就是向死而生吧。

卢嘉川在敌人的严酷折磨下,丧失了生命。但是他仍然把生命燃烧到革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

个人的生命,个人的一切算得了什么,可是,党的事业,集体的事业,还在燃烧着的斗争火焰却不能叫它停熄下去……直到这时,他好像一桩心事已了,肩上的千斤担子已经卸了下来,他的头渐渐耷拉下去,身体一动也不能再动了。④

卢嘉川在牺牲前夕给林道静的信中提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幸福地去死,是他生命中最光荣的一天。在信中,卢嘉川鼓励林道静更加努力前进,努力锻炼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这是多么英勇的无产阶级战士啊,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想着鼓励战士们继续前进,不断奋斗。一位坚强英勇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眼前。

“她的后脑碰到墙壁上,她的腰部被卫兵的大皮靴狠狠地踢了一脚。她立足和满脸泪水昏了过去。并没有枪声。自从蒋介石派来了凶恶的警犬——宪兵三团团长蒋孝先来到北平之后,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每天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失踪、被捕、被枪杀,更有些人遭秘密处死。这一夜,林红牺牲的这一夜,又有是个不屈的展示同时被活埋了。” ⑤

林红的成长是一个历经千辛万苦的坎坷过程,她在革命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确认革命身份,林红曾牺牲了亲情。在林道静第二次入狱受刑,经受住考研后,才被林红确认了革命身份,并接受了林红交给她的任务。可以说卢嘉川和林红这样无产阶级战士的牺牲,推动了一批又一批像林道静这样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毫无疑问,当有一天革命需要时,林道静也时刻准备着像卢嘉川、林红这样献出生命,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和人类的和平幸福去死。

通过树立榜样、打击敌人、奉献牺牲三种叙事,革命知识分子完成了身份转型。最终,阶级上的无产阶级化、性别特征上的异化,以及获得文化上的确定性身份构成了革命知识分子转型后的身份特征。但是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完全地告别身份原型,也会存在离散身份的现象。阶级上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导向还需要磨合;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近代理性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仍然存在内在壁垒;性别上,女性知识分子行为上的女性特征不可能彻底湮灭。这里的性别特征还涉及了公共性和私人性,比如在公共性上展现出“铁娘子”气概的女性革命知识分子,在私人性上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母性意识,这也是无法彻底改变的。

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问题涉及了宏观的社会价值和微观的个人价值,牵扯到很多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43页。

②杨沫:《在中国剧协与影联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电影艺术》1960年第4期。

③④⑤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1页,第175-179页,第364页。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M].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3]梁斌.红旗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程光炜.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学评论,2001,(6):65-72.

[5]余岱宗.论“十七年”小说中的小资知识分子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6):54-59.

[6]孙先科.象征中的秩序: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成长”——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再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8,48(4):110-115.

[7]吴国如.超越他者,成为主体——对十七年红色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一种现象学考察[D].开封: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叙事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