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币制造者》及作品中天使与恶魔形象分析

2021-09-10李思慧

今古文创 2021年2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

李思慧

【摘要】 勃洛霞和莉莉安是法国小说《伪币制造者》中两个经典女性形象,作品中两人性格截然相反,同时超越了现实,很多读者在作品赏析中,可通过这两个女性感受到安德烈·纪德对上帝质疑,以及人应该“自由选择”的思想。基于此,本文从《伪币制造者》这一作品入手,通过对勃洛霞和莉莉安进行解读,从而分析作者的创作观念。

【关键词】 《伪币制造者》;超越现实;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12-02

《偽币制造者》是安德烈 · 纪德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由于小说内容涉及心理活动、青年教育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使得该作品又具有侦探小说、伦理小说、冒险小说、成长小说和心理小说等类型作品性质。小说内容极具复杂性,大体可分为“教育小说”“爱情小说”“黑小说”和“纯小说”几条主要线索,多条不同分支线索围绕主线展开,多条线索在相互关系方面表现为往返穿插、齐头并进、夹叙夹议以及互不相干,打破十九世纪小说模式,属于一部具有提炼生活和艺术创作性质的“元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作品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伪币”概述

在《伪币制造者》这一作品中,“伪币”并非仅指现实生活中的伪币,此部作品中“伪币”有四种: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伪币,具体指的是以斯托洛维鲁为首群体制造的假币。二是,家庭。安德烈 · 纪德在小说中认为家庭是“伪币”,传统家庭关系如同伪币,导致家庭成员相互欺骗。三是,宗教。宗教是具有虚伪性质的“伪币”,宗教思想下的道德是魔鬼的造物,致使“伪币”不断增加,同时受“伪币”诱惑,使得人们长期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四是,文学。作者认为当时文学相关的事物,包括情感、文字等,都是文坛趋附时尚投机者的产物,虚假“伪币”不断出现,造成诗歌文学通货膨胀。

二、安德烈 · 纪德及其《伪币制造者》作品分析

法国作家安德烈 · 纪德生活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受社会工业革命和思想解放发展影响,此时法国文学小说呈现出多产、小说定义变化、外国小说冲击等危机,同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争端不止,宗教与现实间矛盾愈发激烈。作者受多种思想影响,并在接触多种社会变革事件后,对“上帝”“宗教”产生怀疑,逐渐形成了“自由选择”思想。而其《伪币制造者》这一作品创作于此时,作品中通过构建几个较为荒诞的世界,展现了家庭易变、宗教骗人和文学虚伪性质,通过展现在滞塞世界里人会逐渐丧失对自身生活的直觉,不仅表现出了对上帝存在的质疑,而且阐述了自己“人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做真实自我,自行选择生存方式”的思想[1]。

三、《伪币制造者》中勃洛霞和莉莉安女性形象分析

《伪币制造者》是法国作家安德烈 · 纪德的重要作品,该部作品通过对家庭、宗教、文学三大部分描写构建了一个十分荒诞的世界。小说里通过对勃洛霞和莉莉安两个典型超越现实女性形象的描写,比较两者纯洁天真和腐化堕落的鲜明性格,让读者不断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并不断思考,使读者清晰感受到文本与现实、艺术与生活间的距离。另外,在进行《伪币制造者》作品欣赏中,使用简短语言,通过概括勃洛霞和莉莉安两个超越现实人物的现实状态,难以真正理解安德烈·纪德的写作意图。而结合任何人物的个性与经历等,脱离常规人物分析角度,在超越现实基础上进行研究,利于发现安德烈·纪德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一)“天使”勃洛霞

天使是神话中上帝的使者,同时也是圣洁、良善和正直人物形象代名词。在《伪币制造者》中,用“天使”一词来描绘勃洛霞,并且小说中多处都有提及,形象地展现了勃洛霞这一女性人物形象,如“你那天跟我讲天使时,我倒很相信你。勃洛霞,告诉我,你相信不相信如果我一心祷告,我……你能看到天使。我总是个坏人”,小波利将勃洛霞视为自己的“天使守护者”以及精神向导,并在勃洛霞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恶习”,勃洛霞对小波利生活起着积极作用。但小说中勃洛霞突然死亡于少年时期,这一事件有多种不同解释。

第一种解释脱离于现实,但也更加形象,讽刺意味浓厚。勃洛霞是小波利的天使,在其恶习改掉后,精神得到治愈,此时已无须“天使”守护和精神引导,而“天使”在“人间”使命已经结束,勃洛霞死亡意味着其精神方面短暂的守护结束。从这一层面而言,该人物形象生理死亡与宗教密切联系起来,其死亡现象被上升到绝对纯净的精神境界。同时勃洛霞离开小波利,是相信其可照顾好自己,已经无须自己引导,并且相信小波利在看到自己遗留信件后也明白这一点。而小波利在看到勃洛霞信件后,说“啊,勃洛霞!你能看到天使,你应该做我的向导,你竟离开我!没有你,勃洛霞,我将成为什么呢?我将成为什么呢”,小波利在其“天使守护者”勃洛霞离开后,并未像勃洛霞想的那样,而是陷入绝望边缘,使得“魔鬼”再次有机可乘,而小波利的世界也随着勃洛霞的离开开始崩溃,这也是其今后黑暗生活的开端。远离“天使”守护,“魔鬼”斯托络维鲁及其表弟日里大尼索开始唤醒小波利恶习,而随着小波利失去了抵抗魔鬼的诱惑能力,加速了其沉沦,甚至把沉沦视为一种乐趣。可以说没有了“天使”守护,小波利逐渐迈向死亡边缘。如果将勃洛霞作为宗教缩影,勃洛霞对小波利的守护,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对上帝信仰可得到精神救赎,但脱落宗教影响回归到自己掌握的现实世界后,受当时社会影响,人们容易陷入黑暗,甚至接近死亡边缘,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安德烈 · 纪德以这种较为形象的方式,始终提醒着人们文本与现实、艺术与生活间的区别和距离。

第二种解释,利用勃洛霞短暂的一生,预示着脱离于现实的虚伪社会未来,甚至可能存在作者对宗教未来发展的预测。勃洛霞死于少年时期,其形象永远定格为青春期天真纯洁的“天使”。勃洛霞死亡时虽是年少阶段,但即将步入成年虚伪期,其死亡也就包含了其将进入被支配和否定的人生新阶段,并会变为虚伪庸俗的女人,甚至被禁锢。从家庭、宗教和文学方面理解,未尝不可理解为传统虚幻、超越现实事物进入虚伪、衰败阶段。

第三种解释,为短暂且停留于精神层面存在。勃洛霞短暂一生以“天使”形象存在,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物,其只停留于精神层面。利用这一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人物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无法建立理想王国,即便存在也是精神层面,而精神层面自以为是的美好终究是短暂的,始终会回归现实,展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也表达了其对小说文学未来发展的见解,应在提炼生活基础上进行创作,否则脱离于现实,只是短暂辉煌[2]。

(二)“恶魔”莉莉安

莉莉安是《伪币制造者》中的另一个形象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如果勃洛霞是“善良天使”的形象,那莉莉安则是“邪恶魔鬼”的化身。小说中通过描写勃洛霞对小波利的短暂影响,以及后期其快速沉沦于黑暗,不仅突出了魔鬼力量强大,而且直观表现出天使與魔鬼无法平衡,反映了理想与现实间最终会倾向于现实。如安德烈·纪德在《伪币制造者日记》中强调:“我想要让他(魔鬼)在我所有的书中以人物角色的形式反复出现,我想以此表现出现实其实更甚于此”。莉莉安是魔鬼的使者,其形象同样属于一种脱离于现实的象征存在,即便勃洛霞以守护者形象存在,但在莉莉安面前只会短暂存在,后者才能长期留存。从侧面突出了脱离于现实的理想文学形式终究会败于现实。

少女时期莉莉安与勃洛霞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这也是导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转变的重要原因,而失去道德良心和人性后的莉莉安展现出的是冷血、邪恶、极端虚伪且自私的形象,此时通过其形象展现的象征意义是:当时社会文学艺术是经过多种传统文化思想洗礼和国外文学冲击混合后的结果。

从莉莉安情感生活方面上看,文桑是专制、爱批评的形象,并且对莉莉安表示无条件的顺从,但其顺从也使得自身开始疏远法国文化与道德。而后来随着他们远走异国他乡的经历,使得两人即便可能存在爱情,但随着生活渐入窘境以及文桑逐渐领悟,逐渐醒悟到作为一个人个性的重要性。此时,通过莉莉安这一形象,也宣扬了安德烈 · 纪德对现实社会、文学创作的“自由选择”[3]。

四、结论

安德烈 · 纪德是19世纪法国作家,此时文学艺术方面正处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型时期,而作者通过对此时自身思想和经历的总结创作了《伪币制造者》这一作品。通过勃洛霞和莉莉安两个性格不同的女性形象,描述出传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欺骗、宗教虚伪和因循守旧,以及文学文坛中趋附时尚的投机者,阐明了其重新面对自我与真实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钱培培.多重视角的表述张力和叙事手法的双重变奏——试析纪德在《伪币制造者》中的叙事艺术[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08):58-60.

[2]李健珊.安德烈·纪德自传性作品中的同妻形象[D].湘潭:湘潭大学,2018.

[3]张雨薇.安德烈 · 纪德的自我书写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土豆》和《水碾》中女性形象研究
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女性悲剧的思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