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

2021-09-10王莹莹

红豆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

【摘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背景之下,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模式是大学生个人资源取向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为高等院校全体学生进行服务的,其宗旨是帮助高校大学生对自身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以及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之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取向模式中愈加注重调动学生自身具备的潜能以及存在的力量,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力量并进行挖掘,充分运用自身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就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引言:最近几年,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其愈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而且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与之相关的政策,对高校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行指导。但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将较为有限的师资力量放在了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对其进行干预,可具体的情况却与高等院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大部分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求助教师或者心理机构,二者之间具有的矛盾以及冲突可以说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之不相匹配,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

一、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一)目标取向偏离

对于大部分高校工作者而言,其关注的是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无论是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咨询,还是对学生心里危机进行干预,全部围绕的都是心理已经产生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开展的,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其愈加偏向于较为病态的心理学视角,而且也偏离了心理学最初的使命,发现并培养自身优势以及挖掘潜能。与之相应的是,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也采取问题导向这一具体教育思路,从而逐渐忽略应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帮助其发现并挖掘自身潜藏的资源。其实,学生自身的自我调节是极为强大的,可以作为自身心理咨询师。高校目标取向严重偏离航线,导致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日益增多。

(二)缺乏实操性

现如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模式研究愈加偏向于心理学理论方面的探究,日渐忽略其实施途径的探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但也应理论结合实际,才可以将其产生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长此以往,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相对偏向心理具有问题学生,并对其进行疏导,对其心理危机干预这个方面投入相对较多的人力以及物力。但是,利用这样一种问题取向视角去看待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思路的引导进行影响。基于问题导向视角出发,会将心理产生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当做所谓的“问题学生”,这种思想认知较为偏颇。事实上,经过较多研究表明,自身在面对困境之时,通过自身毅力从中走出,可以获取成长的潜力。因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的效果,应用积极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开展工作,开辟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对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充分调动,从而一步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1]。

二、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建构

(一)服务全体学生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较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对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并注重对其进行帮扶以及进行心理干预,但是,并没有重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背景之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于全校学生的,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育人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模式是面对全体学生,让其利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身可以解决在未来成长过程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挫折。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拥有的力量进行充分挖掘,控制自身较为冲动的情绪以及对自身积极心理力量进行运用。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时,需培养大学生具备一种能力,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并对其进行实现,同时,应察觉自身具有的问题,利用现有资源对其进行解决的能力。因此,面对全体学生,高校可以开展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帮助大学生心理树立健康意识,并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对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具体的心理调节方式进行普及,逐渐提升大学生进行自我保健的具体能力。

(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及力量

作为独立的个体,需对自身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认真识别以及仔细分析,才可以将自身具备的优势以及长处进行更好的利用,从而提升自身幸福感以及提高生活的效率。例如,美国著名高校进行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项目,高校对学生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培训,取得的效果极为显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高校也在跟进此项目,其取得的效果极佳。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相对减少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使其自身产生无助感减退。在高校教師的引导之下,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现自身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将基金心理品质在新的领域之中进行充分运用,克服其自身产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2]。

结语:综上所述,与相对较为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相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背景之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其服务对象相对较为广泛,工作目标相对而言愈加积极正能量,大学生接受程度较高。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目标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其自身工作内容是积极帮助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具备的力量以及潜能,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03):132-133.

[2]徐露凝.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青春岁月,2015(7).

作者简介:王莹莹,女,籍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生于:1977-11,工作单位:山东省泰山学院,邮编271021,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