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技工院校会计教学的应用方式研究
2021-09-10阿热孜古丽·居曼克
阿热孜古丽·居曼克
摘要:微课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技工院校会计教学中通过微课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针对微课在技工院校会计教学当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微课;技工院校;会计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存在一定的不同,这是因为现代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加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于是,微课被发掘出来,从而为教学活动出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借助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授课辅导,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一、微课产生的背景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依托大纲和教材内容而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微课起初萌芽于美国教授McFrew,其提出的60秒课程,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随着英国一所大学提出一分钟演讲概念,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对相关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慢慢地形成了如今的微课形式。微课主要是在灵活运用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来达到拓宽教学形式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在微课之中,视频是其主要的载体,除了微课视频之外,还包括PPT、课件、导学案等一系列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微课的辅助下,课堂教学可以实现从传统讲授向着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
二、微课教学在技工院校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翻转课堂,彰显学生地位
微课的出现,可以给教学活动带来许多的创新,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进而放大学生的地位,彰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将教学形式转换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演示教学等多种方式,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最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达到预习的目的,并且通过搜索相关的资料,来对知识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总结,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这一过程当中,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理解可以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其他同学也可以对照自身我学到的知识点与讲解者所口述的内容是否一致,开展反思,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且前沿的会计案例教学内容,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总结体现的会计专业知识,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对微课的运用能力
微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视频、动画、PPT等形式的教学课件,这些课件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心血精力的结晶。课件内容质量的高低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展微课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设法提升教师的微课件制作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多学习前沿的会计专业知识,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加入到课件当中,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微课件的制作水平,视频、PPT、动漫、图片等形式都是可以在课堂使用的教學资源。教师应当自学Ps、Eduis等影像制作软件,将专业知识以成为更为形象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分单元整理总结,制作出让学生满意、深刻剖析专业知识的微课件。
(三)提升教学实效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直接面临就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及时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发展,我们可以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取知识、沟通交流,这就给会计教学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通信软件建立群聊平台,让学生在其中主动进行交流,探讨自己在学习当中的发现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试着集众人的智慧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着重讲解会计电算化部分的知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当前的应用较为普遍,会计电算化是今后会计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在微课教学活动当中重点渗透相关知识,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关注新颖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也应关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微课为会计课堂带来了活力。教师如果想要深入的应用微课,需要从理念、方式、形式上做出改变,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实现学中乐、乐中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万代黎.浅谈微课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
[2]林萍.微课背景下的技工院校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1):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