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教学中肌肉的感知引导与抽象的形象引导之差异

2021-09-10刘韵涛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引导

刘韵涛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发声技巧极为重要。而引导方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常规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所采取的引导方式一般介乎于具体的肌肉感知引导和抽象的形象引导两种方式。本文将通过对两种引导方式自身特点的差异对比,结合实际教学的应用效果,证明在不同情况和阶段下准确选择引导方式的重要性,从而能大大提高发声技巧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肌肉的感知引导;抽象的形象引导;肌肉;引导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与领悟能力确实有着个体化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只能着眼于在可掌握的范围内,选择最有效的引导方式使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点。在日常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常是以自身的歌唱发声经验为基础,直接讲述自身发声感受,同时再结合范唱而形成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学生才是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可能有的老师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老师是负责引导学生的一方,本身就应该处在主导的位置。但实质上,所有的引导都应围绕着学生当前接收信息的程度,以及声音质量的变化来进行安排和调整。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描述和比喻非常引人入胜,范唱也特别投入,但学生总是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而老师并没能迅速做出调整,相反还在不断重复之前的范唱与讲解。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没办法在学生的声音质量中看到变化和提高。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过多的使用了以抽象的形象引导为主要引导方式的原因所导致的。

所谓“抽象”,指的是不具体,细节不明确。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它是一种脱离实际地、孤立片面地观察问题的方法。是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把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表现在声乐发声教学中,一般会有几种常见的表现。首先是范唱,这是绝大多数声乐老师最乐于使用的引导方式之一。他们通常都会认为,唱给学生听是最直接而具体的引导方式。但殊不知当教师主观发出的声音传送到学生的耳朵里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形象表达。因为老师大多都有着多年的歌唱经验,身体配合发声的协调度自然已非常熟练。而发出的范唱声音却只是一个结果。学生需要从这个貌似简单的声音中听出诸如:发声肌肉群是如何运作的,气息如何支持,声带如何闭合等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实际上这只能迫使学生进行单一和片面的模仿老师的音色而已。其次就是脱离实际的进行夸张比喻,这也是教学中运用抽象的形象引导的常见现象。比方说很多老师都很喜欢讲的“高位置”。他们会引导学生要唱在“眉心”或者“面罩”这些位置上。但经过研究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眉心还是面罩,这些都只属于一个良好发声结果的呈现而已,他并不是一个过程。在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喉咙打开等这些肌肉性的操作作为基础下,是很难获得所谓的“高位置”的。而学生被这样引导后,往往只能有意识的去想着那个位置,而忽略了本来更应该关注的具体实际操作的肌肉部分。简单的说就是错把结果当成过程来处理了。

而相对于“抽象的形象引导”来说,“肌肉的感知引导”在教学运用中就会显得更具体和直接许多。之所以称之为“肌肉感知”,是指一切均以实际的肌肉感受度为唯一判断标准。一切的动作要领都不会只停留在想象。以这个为出发点,学生就能比较具体的根据老师的引导来进行有效的操作。运用肌肉感知的引导方式来阐述清楚知识点,关键是越具体越好,越详细越好。拿气息的支持为例。很多老师在希望学生能获得一种较深的吸气感时,往往会让学生用意念想象把气吸到脚后跟上来做比喻,以此来体会这种深度。这是抽象的形象引导方式最常用的手法。而从肌肉感知的角度出发,歌唱发声过程中,人体所能感受到气息深度的极限位置,就是横膈肌下沉时出现中上腹部的扩张感。这是一个具体且肉眼能看得见摸的着的地方。相反当老师跟学生这样描述时会有什么效果呢?“吸气时要吸到横膈肌,当看到中上腹部一圈出现扩张时,此时感受到的位置感是正确的。同时这也是气息支持声音的支撑点。在吸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是进气量越多越好。而是通过吸气这个张力充分调动起横膈肌用于支持发声,这是我们歌唱吸气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以致于我们不能顺利地到达横膈肌的支点。它们分别是胸腔和肩膀,因为连接横膈肌和喉咙打开这条通道间,隔着这两部分容易发生紧张的肌肉群。为了准确的吸到横膈肌的位置上,吸气时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放松肩膀和胸腔,并且避免大量的进气。以横膈膜是否能良好自如的扩张为标准。”在上述我的讲解中,会把每一个涉及到的肌肉和位置都解释清楚,并强调这样操作的目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的过程中还会直接用手触碰到这些肌肉群,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感受。

两种引导方式各自的特点都已经很鲜明了。除了方式方法不一样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抽象的形象引导是相对偏主观的,它主要是老师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形容与描述。而肌肉的感知引导相对是偏客观的,它的调整标准主要是学生本身的具体感受。建议对于绝大多数的初学者或者程度较浅的学生,更多应采用肌肉感知的引导方式。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學生可以适当运用抽象引导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此文并不是想证明哪一种引导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具备优越性。两种方式都有它各自的特点。进行比较也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差异所在,以便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进行选择。

猜你喜欢

引导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说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新常态下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