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1-09-10金妙红
摘要:根据《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明确提出“能力为重”的教学理念,其中幼儿歌曲演唱与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作为一名高校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师,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四方面对于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希望能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实践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艺术类技能课程,培养一定的音乐基础和艺术修养,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针对幼儿音乐(歌唱)教育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运用到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具备幼儿音乐(歌唱)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次研究设置了参照班和实验班,对两届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教学模式的授课,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集体授课,模式单一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分析原因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采用的是集体授课的单一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没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为了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声乐水平,总是秉承着中等难度的循序渐进的授课进度,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中等难度的课程进度,学生不能顺利回课,思想压力逐步变大,长此以往,学生从想唱到不敢唱到不愿意唱,一个学期下来,连基本的音乐要素都无法解决。
(二)授课学时短,授课内容传统化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艺术歌曲,从《花非花》到《我和我的祖国》,主要学习的是传统美声、民族的艺术歌曲,曲目比较专业。由于两个学期的学时比较短,教师为了保证曲目量,难度提升较快,对于零基础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适应,一味地拔苗助长,老师授课难度大,学生演唱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评价内容单一,组织形式固化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歌唱,回课也是比较单一的演唱艺术歌曲,学生伴奏演唱或无伴奏清唱。课程考查分数的高低也是根据演唱的状态综合考评,更加偏向音乐学院学生的培养要求,缺少学前专业的特殊性和适用性。由于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只会唱不会教,很少会对幼儿歌曲进行处理和实践教学,使得我们培养的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没有优势,没有特色。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
1.分层选曲,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核心和主干,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文化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内容不是统一地教授相同的歌曲,前期先对学生进行歌唱水平的摸底,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两位组长,由组长负责该组组员自主熟悉新歌的旋律,按照声乐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A组最弱,重点解决音准、节奏问题;B组重点解决音准及声音状态问题;C组解决声音状态及部分情感处理;D组主要是对歌曲处理和情感表达。
2.专业为先,重在适用
声乐课程一共分为两个学期,前一学期主要是传统声乐的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掌握正确咬字吐字的方法,后一期再转到幼儿歌曲的演唱。所选内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儿歌的选取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从不同年龄幼儿能掌握的音域、节奏、旋律、歌词入手,细致分析儿童歌曲的重难点、调式、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学不仅在课上能用正确的音色、节奏、情感演唱幼儿歌曲,在课后也能实际教学。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除了用传统了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模仿法以外,笔者还采用了以下方法。
1.任務驱动讨论法:以往的声乐授课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陈述作品创作背景,说明曲目重难点,分析作品调式调性,阐释作品风格,酝酿处理音色情绪情感表现等。现在以任务的形式分配到小组成员,首先布置预习任务,主要是了解作曲家年代和作品创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产生,为后续的情感处理打下理论的基础。其次作品分析找出乐曲的重难点,比如特殊节奏、大跳音程、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唤醒已有的乐理经验。最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讨论,其目的是要鼓励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整个预习讨论的过程中即尊重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乐于学”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积极性的和主动性,活跃了氛围。
2.小组自主练习法:以往的声乐课程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简单的音准练习、节奏识别、旋律演唱。改革后,我们实行的是小组合作负责制,学习新歌时由组长负责组员初步熟悉歌曲的音准、节奏、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每次学习新歌的时候轮换不同的学生进行歌曲单旋律弹奏或简单的配奏,组员齐唱旋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互相纠正错误的节奏和旋律,对于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出的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解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学习的敏感性,还提高了教师上课的有效教学时间,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歌曲的音色、情感、发声技巧的讲解和训练上。课后复习时,组员间可以回顾歌曲演唱的基本情感,重难点的训练和解决,通过观察学习组员间较好同学的歌唱状态来调整自己的错误的状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三)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的声乐课程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前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我们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因此讲多媒体运用于传统声乐教学是必经之路。
1.录音对比法:学生可以在小组自主学习时把当时初步演唱完该乐曲时的音准节奏、音色状态、情感处理等歌唱状态用录音笔录下来,然后经过教师上课讲解、指导、训练和课后练唱,一周后再次演唱录音,自我对比听辨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努力向正确的演唱状态靠近,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演唱听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2.歌曲对比赏析法;在演唱前让学生听两个以上不同版本音乐家的演唱,听赏完以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在对歌曲处理上的异同,让学生主动探索更适宜的演唱状态,最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总结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应该达到如何的演唱表现。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即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也是本次课堂教改内容最核心的一块。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用了一下教学组织形式:
1.小组教学为主,大课教学为辅
小组教学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前都是大课集体教学,“一刀切”的组织形式和授课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了,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笔者前期先把实验年级学生进行歌唱水平的摸底,进行分层、分组教学。
小组教学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他们的教学计划和训练要求。小组教学能很好地消除学生自卑、胆怯的歌唱心理,也能避免有些学生趁着大课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由于学生之间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音色、音准较差的同学不敢唱、不愿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水平较好的学生没有提升,失去对声乐课程的期盼和兴趣。在小组课上就不一样了,组员之间水平相近,教师对相同水平的学生要求基本相同,学生不再惧怕歌唱。这样的小组化教学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原有的歌唱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声乐课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小组教学能更好培养学生的个性。艺术类学科讲究的是个性的培养,小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针对不同的个性布置适合他们演唱的曲目,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
大课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进声乐知识教学和演唱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用在声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歌唱前的开嗓训练中,集中快速开嗓,调整歌唱状态,为小组教学做铺垫和辅助,提高授课效率。
2.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一门课程要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学前声乐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更加要体现这个机制。在笔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间的分组没有固定的界限,每周进行个别学生一对一抽查回课,如果回课时学生有较的进步,能达到其组高一级组员的歌唱水平,该学生就能晋级,跳组到高一级别的组里一起学习;如果较高级别组员有人退步,则被降级到相应组别学习。这样灵活的小组组合方式能有效激起学生学習的积极性,在短短的半学期里,分别有10位同学晋级了,占班级人数27.8%,没有一位降级的。
3.多种回课形式相结合,提升实用性
原有的声乐回课模式就是以歌唱,只看学生的歌唱能力,包括:音准、节奏、音色、情感等。现在改革后的模式是多样化的,上课时教师还是以歌唱教学为主,但是课后会布置不同的回课要求,主要是以歌唱为主,结合儿歌弹唱、表演唱、角色演唱、歌词创编、音乐游戏等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这样的训练模式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让学生在会唱的同时,也学会思考如何去实际教学,在学生实习和工作中能很好地将声乐课中学到的技能自如地运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避免入职后教师只会自己唱,不会教的尴尬局面,使声乐课程的实用性得到不断提高。
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实效性
由于此次疫情的原因,以往传统的线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目前网络超高的覆盖率,让课后师生在线的交流变得尤为密切;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也让授课的空间变得更加灵活,授课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本人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融入了一些大师的教学讲课视频,在新课之前有意识地分层让学生观看不同难度的视频课程,然后自己消化、实践、练唱。利用超星平台发布视频作业,教师可在线监督观看记录,学生可以对视频内容提出疑问,反馈留言,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可以更加自由,接收到的信息也会更加丰富。在线下课程时,教师集中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点,给于现场解说和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积极动脑,自主实践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同样可以借助在线平台,每个学生建立作业档案,每一次作业都可以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上传平台,教师可以对每一次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把控,学习成效进行分析,为学生量身定制合理的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现代化的设备为高校教学搭建了强大的平台,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科技进步中获利。
经过此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学生的音准、节奏、情感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对于声乐的视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阔,咬字吐字也更加规范到位,对于幼儿歌曲的分析与教学有了更好的认识,积累了对幼儿园实际歌唱教学的经验。相交与以往老式“一刀切”的模式,在教学成效性、实用性、实效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一次比较有意义且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妍.高师音乐学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9
[3]金美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现状及改革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5
[4]付裕坤.高专学前专业教育点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6
[5]冯华.高师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11
[6]王廷军.特色化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专业教学研究中国成人教育版.2009年第18期:144-145
[7]余璐.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黑河学刊总第229期第1期.2017.1:130-131
项目编号:JGB1709(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金妙红,职称或职务:湖州师范学院,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