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021-09-10冀朝霞

红豆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冀朝霞

【摘要】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科教育;劳动意识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强调和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指导明确。从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加强劳动教育除必须开发专设性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这为学科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学科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结构化思考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否则就只能拿出一些简单化、碎片化的操作内容和方法,很容易流于形式,不但影响学科教学既定目标的完成,而且达不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我认为,确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小学生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作为每天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线教师,我对此有切身感受。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既缺少劳动的意识,又缺少劳动的能力,更缺乏劳动的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务必要“看到”儿童的特点。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就能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变。看到儿童的特点,还意味着要落实一个“小”字,有的放矢,培養小小的劳动者。

一、唤醒劳动意识:我想去做

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是因为压根儿没有想过劳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的“每日事件清单”中,就没有“劳动”这一项。有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玩耍,一开始挺起劲,但是兴趣一过,或者有更好玩的事情时,他们对手上的劳动就没有兴趣了。这时候如果强行把他们拉回到劳动中来,他们就会出现抵触情绪。上述现象表明,学生缺乏劳动的意识,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关于劳动的概念认知。意识的增强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劳动情境的濡染中、在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唤醒“我很需要劳动”的主体意识。以小学二年级的《劳动实践》第一课是《学会刷碗》为例,当我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在家帮爸爸妈妈刷过碗?”时,班里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有七个学生很不自信地慢慢地举起手。我接着说:“大家再仔细想想帮爸爸妈妈洗过几次碗?说说具体的洗碗过程。”,五名学生站起来说帮妈妈洗过一次碗,具体洗碗过程说的含含糊糊,剩下的两名学生说经常帮妈妈洗碗,能说出具体洗碗过程,班里共有四十五名学生,看来会洗碗的学生只有这两名了,通过这个问题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对于新时代的接班人,迫切需要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并付诸实践之中,除了有高智商,高学历,更应该该有劳动的能力。

二、提高劳动本领:我能做好

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劳动,不是因为没有意愿,而是缺乏能力。对不会、不擅长的事情,很多学生都选择回避,因为不会做会导致失败、错误,会招致批评,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科学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问题,强调科学探究、动手动脑、积极体验,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必备能力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动手能力强并不等于劳动能力强,有很多擅长动手的学生劳动能力却很弱。能说出“劳动很重要”还不够,还不是能力,并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在情境中有目的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将教学与劳动实践建立更多的联系,开发出更多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亲历劳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强化劳动体验:我愿坚持

有些学生不愿意在劳动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是由于缺乏劳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很多时候成人觉得孩子在一些劳动项目上做不好,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做。久而久之,就强化了学生“做不好”的负面体验,他们也就不愿意去做了。殊不知,儿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得到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来自他人的表扬,还来自劳动过程中的成就感对自己的激励。换句话说,儿童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正向的体验,而且体验越多越好。体验的累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劳动的环境。杜威强调,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例如,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种植和养殖的活动,涉及很多劳动的成分。教师要善于对这些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不是强制学生去劳动,而是说在这种被设计的环境中,劳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必须的,这就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劳动上做得越好,对知识的领悟就越好,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时间长了,他们就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确认,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有所确证,慢慢地爱上劳动。

总之,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当立足培养“有核心素养的小小劳动者”,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劳动、能做好、愿坚持;在劳动实践上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创新求精;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懂劳动、善劳动、爱劳动。

参考文献:

[1]周久志;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J];学生之友(小学版)(点金作文);2009年12期.

[2]杨晓峰;当代学生劳动教育的身体视角分析[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1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