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论”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探索

2021-09-10朱春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茶馆高中语文

朱春辉

摘 要 “典型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理论工具,将其应用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话剧《茶馆》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秦仲义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运用“典型论”分析其实业救国的环境、原因及结果,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训练学生文本解读的技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典型论 《茶馆》 学习任务群

一、“典型论”的引入

“典型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理论工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1]。“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本质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学创作要运用典型化的手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在作品研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典型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会运用理论来撰写作品评论以实现学习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提出了“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要求[3]。上述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训练学生文学评论的技能,因此,将“典型论”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可行的路径选择。

《茶馆(节选)》是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对应着修订版课标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此单元选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含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等体裁,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到:“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4]21典型类角色是戏剧角色中的一种,他们大都呈现出客观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达到某种程度统一的特征,尽管戏剧中的角色是虚构的,但他们的语言、行为都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高度相似、趋于一致[5]。《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成功的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康顺子等多个典型角色。下文我们将紧密贴合话剧这一文学体裁,围绕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通过“典型论”这一方法对秦仲义这一典型人物进行解读。

二、用“典型论”解读《茶馆》中的典型人物秦仲义

(一)分析社会环境,认知典型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6]《茶馆》中的人物在老舍笔下都是个性鲜明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极具典型性。《茶馆》全剧除了王利发外,每个人物都着墨不多,性格却很鲜明,深刻还原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原文如下:

乡婦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李三本想不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茶客们忽然都停止说笑,看着她们。

小 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秦仲义 (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 妇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李 三 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乡 妇 (立起,抹泪往外走,好象忘了孩子;走了两步,又转回身来,搂住小妞吻她)宝贝!宝贝!

王利发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茶馆》一共三幕剧,分别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教科书节选了《茶馆》中的第一幕,这一幕描写的是1898年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依据学习提示中所提到的“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4]21。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秦仲义是剧本中角色的姓名,王利发却又称他为秦二爷,而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等人却没有明确的名字。我们再结合“典型论”的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第一个关键问题:《茶馆》第一幕展现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一幕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能够认识到当时甲午战败,政治黑暗、国弱民贫,社会正处于矛盾频发、衰败动荡时期。第一幕里作者设置了“天师”、满清旗人、人贩子、黑社会流氓打手、乞丐、特务和民族实业家等社会各色人物,将一幅幅黑暗恐怖却又无比荒诞滑稽讽刺的画面呈现到读者面前:太监娶妻,农民卖女,“天师”吸鸦片,有良知的人因说了句话便锒铛入狱,乡妇卖幼女……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为了生计已经失去了主权,成为了可供贩卖的商品。王利发言:“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一句从全剧一开始就点明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后,作者又借庞太监与茶客之口交代了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问斩等一系列史实,又借常四爷之口讲出“大清国要完”这一即将到来的事实,这为接下来我们分析典型人物圈定了他身处的社会环境。秦仲义见过太多饥寒交迫的底层人民,因此见到小妞与乡妇进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一时的温饱并不能解决整个群体的苦痛,便令人将她们轰出去,而常四爷则为她们要了碗面,并发出了“大清国要完”这样的慨叹。而秦仲义则提出要开工厂才能救国,在描绘自己实业救国的蓝图时的动作和语言无不传递着他作为房东与资本家的地位与威严。秦仲义的身世背景对他走向实业救国的道路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链接相关作品,探寻人物踪迹

要深入探究文本,就应对典型人物进行深层分析,这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探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之后,我们可以设置第二个问题:秦仲义是如何走向实业救国道路的?

秦仲义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是一个有迹可循的人物。三幕话剧《茶馆》发表在1957年6月出版的文学刊物《收获》创刊号上,而在文学刊物《十月》1986第6期中笔者发现老舍发表了一部名为《秦氏三兄弟》的话剧,并以“《茶馆》前本”为副标题,可以由此斷定,《秦氏三兄弟》的问世要早于《茶馆》。笔者在老舍全集第11卷戏剧中发现《秦氏三兄弟》剧本封页脚注中还记载到:“一九五七年,作者写完此剧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征求意见,该院演、导人员建议以此剧第一幕第二场的‘茶馆为主线另写剧本。作者采纳了这个意见,写出了《茶馆》一剧,遂放弃此本。”[7]66由此可知《茶馆》脱胎于《秦氏三兄弟》。“秦氏三兄弟”即秦伯仁、秦仲义、秦叔礼三人,秦仲义则是秦家唯一保留到《茶馆》中的人物。通过三兄弟的名字我们发现秦家兄弟的命名规律,三兄弟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取自成语“伯仲叔季”,第三个字取自儒家“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秦仲义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名字中取了“仲”“义”二字,这也便解释了为何在《茶馆》中他既有全名却又被称为秦二爷的疑惑。《秦氏三兄弟》中交代了秦家的家庭环境,秦家几代都生活在北京城,中产家庭,经营布铺,秦父在时就更加紧的生财发家,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秦家欲改换门风,培养长子秦伯仁读书,做有学问的人。而秦仲义则继承了父业,经营生意,他虽为商人却不奸诈,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挽救处于颓势的国家。我们可以认为秦家欲改换门风的意愿对秦仲义产生实业救国的想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仲义在茶馆中所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实业家,在见证了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变法仁人志士遭受迫害、底层人民挨饿受冻、乡妇卖童等一系列悲惨的历史镜像后,他开始觉醒。作为维新分子,他受到了西方进步思想的熏陶,敢与旧势力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据理力争,对抗到底,他深知国家的灭亡“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他有意将房产、土地和家里的生意全都变现用来开工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则是唯有这样“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住外货,那才能救国!”由此,秦仲义便将理想付诸于实践,踏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以上是通过对文本内部的分析得出的理据,而在文本之外,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老舍三岁时,父亲作为京师护军战死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青年时期的老舍又远渡重洋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断断续续工作生活了近10年,他亲眼目睹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故国与飞速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间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对比促使老舍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塑造了《茶馆》中的秦仲义,《秦氏三兄弟》中的秦伯仁,《赵子曰》中的李景纯和《二马》中的李子荣等多个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典型人物,以表达自己对故国富强的美好祈愿。

(三)捕捉历史镜像,揭示人物命运

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能还原一个完整的救国探索者的形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秦仲义实业救国的结果如何?

通过对第一幕的细读,我们发现王利发虽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虽怀揣善意,但为了保全裕泰茶馆,他也只能“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4]62,凸显了他自私的一面;常四爷正直坦率,但是没有宽泛的视野,或者说他没有改变时局的能力,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有施舍给穷人一碗“烂肉面”;除去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等反派角色,软弱的松二爷,自顾不暇的康六康顺子,他们更没有改变时局的想法与能力了。而秦仲义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希望,他于当时的社会而言是光一般的存在,他清醒地知道大清国的完不完并不取决于施舍给穷人的一碗烂肉面,唯有发展实业才能救国。

那么秦仲义到底有没有兑现他曾说过的话呢?我们在《秦氏三兄弟》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1912年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成立,秦仲义“已不是布铺的掌柜,而是一个小纱厂的经理了,握有全部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从前他的心眼就很厉害,现在因为有了更多的财产,更高的地位,就更厉害了。”[6]203可见秦仲义是有变卖财产兴办实业的,并且在起初的十年光阴里是小有成就的。《茶馆》的第二幕中秦仲义并没有出现,我们通过当时军阀乱战的环境可以猜测,秦仲义的民族实业是在夹缝中生存的。

第三幕,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八年,紧接着又成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从戊戌变法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中国的民族实业在波谲云诡的时代里苟延残喘。第三幕中,秦仲义重回茶馆,王利发与秦仲义讲到:“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8]74“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变成了逆产。”[8]76秦仲义的陈述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在社会动乱中,他的民族企业也如浮萍般风雨飘摇,而秦仲义自身也呈现出他作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面临不断更改的政权他全都选择了妥协退让,最终走向失败。

教科书节选的《茶馆》第一幕在康顺子又饿又气晕倒在裕泰大茶馆中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民族实业家秦仲义最终的结局。教师则可将《茶馆》列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对象,让学生自行探索秦仲义最终的结局。此外,前文的论述始终围绕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来展开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与积累最终都指向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典型论”来分析其他的文学作品,完成学习任务群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总之,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对应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它同时承接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必修任务群,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典型论”出发,挖掘整合相关文本资源,开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积累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有助于加强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参 考 文 献]

[1]王植.“典型论”与现代文论的建构[J].文学评论,2019(5):116.

[2]汪泓.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学“典型”批评的文体学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23.

[4]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胡润森.戏剧角色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6]老舍.老舍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58.

[7]老舍.老舍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66.

[8]老舍.茶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茶馆高中语文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